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护理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6
/ 2

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护理效果分析

李静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邮编448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服务期间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我院儿科护理患儿74例。基于儿科服务模式的差异划分为两组。实验组采取肢体语言沟通。对比护理质量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定结果与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应用于儿科患儿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有利于规避护患纠纷矛盾,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科护理;肢体语言沟通;护理质量

在儿科护理服务期间因为小儿年龄相对较小,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所以在用药治疗期间需要基于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提升小儿的治疗依从性与配合度[1]。在以往护理服务期间针对患儿的护理服务主要是基于语言沟通为主,但是因为疾病影响以及小儿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影响,导致小儿无法完全理解或者正确表达,导致护患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常规护理方式和语言沟通均无法满足小儿实际护理需求,这也间接提高了对于临床护理质量的要求[2]。对此,为了进一步增进护患沟通质量,本文基于对比方式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应用在小儿护理方面的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我院儿科护理患儿74例。基于儿科服务模式的差异划分为两组。实验组共37例患儿,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5.41±0.99)岁;常规组共37例患儿,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5.90±0.02)岁。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入选标准:对儿科护理工作有一定认可度;家属陪同入院并对研究认可。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精神障碍;体征稳定性较差;儿科诊疗资料丢失。

1.2方法

常规组提供传统儿科护理,主要是做好儿科环境优化,在护理服务期间需要基于患儿的个体状况,询问病史和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做好相关护理服务,对于特殊患儿及时根据医嘱对症处理。按照患儿的情绪状态适当引导,确保患儿可以积极配合抢救服务。

实验组采取肢体语言沟通,具体措施如下:在护理期间需要面带微笑,让患儿感受亲切感并提升患儿的信任度,从而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在护理服务期间应当保持言语举止端庄大方,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应当采取综合性的肢体动作,例如点头、微笑与肯定手势,从而保障沟通交流质量,以便于患儿及其家属可以更好的理解病情和治疗方式,从而消除负面情绪。借助眼神沟通,为患儿及其家属传递亲切的态度,期间需要规避眼光无神与面无表情等问题,规避患儿及其家属出现负面情绪。在平常护理期间应当抚触小儿,增进亲切感从而提升护患关系质量。另外,在沟通时还应当高度重视与患儿家属的沟通,结合患儿的病情提供相应的指导教育,并对于部分家庭护理技巧以肢体演示方式进行教育,从而让患儿在出院后能够实现对病情的控制。

1.3观察指标

对比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满意度基于自评量表进行评价与统计,结果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医学论著研究采用SPSS26.0软件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P<0.05代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价对比

实验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护理质量评价对比

组别

服务态度

护理主动性

工作能力

病区管理

关爱沟通

健康宣教

实验组(n=65)

97.64±1.24

97.24±1.12

97.33±1.20

98.13±1.21

98.31±1.03

98.56±

常规组(n=65)

86.24±1.36

88.24±3.21

86.24±3.33

86.21±1.20

88.34±3.09

87.34±4.2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护理服务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满意度指标对比

组别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实验组(n=37)

21

14

2

94.59%

常规组(n=37)

13

15

9

75.68%

P值

-

-

-

<0.05

3.讨论

临床儿科护理属于护理工作相对较高的护理任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小儿属于特殊群体,缺乏约束力,同时语言表达、情感表达、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不成熟,所以提供常规护理很难满足患儿的医护需求,因为沟通质量不足还有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纠纷风险,导致护理工作无法全面开展[3]

采取肢体语言沟通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小儿疾病康复效果,护理人员在提供护理期间可以基于面带微笑,消除患儿的抵触情绪、紧张感受以及焦虑感受,从而提升护理时患儿的依从性,促使护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落实[4]-[5]。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应用综合肢体动作,显著提升花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信任度,从而改善护患关系。与此同时,在沟通期间可以借助眼神促使患儿及其家属形成信任感,在拉近护患关系的同时促使护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另外,护理人员可以及时将小儿的疾病状况为主做好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可以明显提高患儿家属的医护工作配合度与依从性,有利于患儿病情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患儿的疾病治疗效果以及康复效率、康复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定结果与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对于儿科患儿提供肢基于体语言沟通的护理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按照儿科服务现状和相关问题进行改善,可以作为儿科的常规护理和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服务期间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价值显著,对于患儿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戚玉凤.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24):48-49.

[2]付苏.小儿护理过程中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9):96+95.

[3]陈晶晶.个体化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探讨[J].系统医学,2021,6(11):196-198.

[4]马秋艳.小儿护理中采用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3):201-202.

[5]周莉.肢体语言结合称赞性语言对小儿护理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