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0240
【摘要】目的:探析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实施袋鼠式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21.04——2022.01期间收治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共计50名,以随机分组法分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25名。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产后1月、2月母乳情况与护理前后产妇哺乳技巧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对比产妇哺乳技巧评分结果无差异性,P>0.05。护理后,相较常规组,实验组产妇产后1月、2月母乳情况更优,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产妇哺乳技巧评分更高,P<0.05。结论:对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开展袋鼠式护理干预,能提高产妇产后母乳喂养质量,提高母乳喂养执行率,建议临床普及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袋鼠式护理;喂养效果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多是因其出生后,多种因素影响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导致其无法消化和吸收肠内营养物质而出现的临床症候群表现。此症状也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部分表现,可能会影响母乳喂养率降低,对孩子的未来免疫力巩固以及智力发育促进[1]。因此临床针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情况,致力于拓展应用袋鼠式护理干预,加强基础护理成效,改善患儿症状。本研究分析2021年4月~2022年1月收诊喂养不耐受新生儿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的表现,详情可见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临床2021.04——2022.01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对象共计50名,基于随机分组法分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25名执行不同护理干预方案。所有新生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已签署相关责任书、同意书。
常规组男患儿12例、女患儿13例,孕周范围36-40W、平均孕周(38.70±1.48)W。实验组男患儿13例、女患儿12例,孕周范围36-40W、平均孕周(37.60±1.50)W。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常规组:对新生儿行常规护理干预,例如吮吸、抚触提高新生儿对于母乳的摄取效率,增加新生儿营养摄入。
实验组:对新生儿行袋鼠式护理干预,首先应该和患儿家属建立良好沟通,为其营造舒适、安静的环境,防止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恶性刺激会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效果,保证产妇和新生儿均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产妇坐在椅子上,由护理人员指导正确托抱孩子,将其面部朝上放在母亲的胸前。产妇用一只手托住患儿的背部,另一只手托住臀部,呈半倾斜抱姿或平行位抱姿,除保暖需求外最大程度保持裸体,室温应控制在20℃以上可酌性的为患儿穿戴帽子和袜子。若室温低于20℃可增加一件棉衬衫,并调节室内温度。产妇触摸患儿额头,并建立眼神情感交流,为让患儿熟悉母亲的声音,可从旁诉说语句轻柔唱歌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产后1月、2月母乳情况与护理前后产妇哺乳技巧评分。
1.母乳情况评价指标:以数据评估新生儿的总母乳喂养率,总喂养率*喂养例数/组间数*100%,护理干预效果佳则数值相应趋高。
2.产妇哺乳技巧评分评价指标:评估Latches母乳喂养技能量表,以分值结果判断喂养技巧,分值0-36分,护理干预效果佳则数值相应趋高。
1.4统计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产妇产后1月、2月母乳情况
常规组:产妇产后1月母乳喂养20例、喂养率80.00%。产后2月母乳喂养18例、喂养率72.00%。实验组:产妇产后1月母乳喂养25例、喂养率100%。产后2月母乳喂养24例、喂养率96.00%。可见实验组产妇产后母乳情况优于常规组,对比差值X2=5.555、5.357,P<0.05。
2.2护理前后产妇哺乳技巧评分
护理前:常规组哺乳技巧(28.60±3.50)分、实验组哺乳技巧(28.62±3.47)分。可见两组产妇哺乳喂养评分无差异性,对比差值T=0.020,P>0.05。
护理后:常规组哺乳技巧(30.25±1.64)分、实验组哺乳技巧(34.02±2.70)分。可见实验组产妇哺乳喂养评分无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值T=5.967,P<0.05。
3.讨论
新生儿出生后,临床医务人员会建议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其一是因为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母体子宫修复,降低产后卵巢癌与乳腺癌的发生几率,同时也能提升产妇产后的体型恢复。其二在于对新生儿而言,母乳喂养可以刺激小儿进行吮吸动作,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尤其初乳中免疫球蛋白a含量很高,能够加强新生儿的免疫力。相较于普通奶粉喂养更利于新生儿吸收与消化,且母乳成分营养元素多,能够满足新生儿成长阶段的所有营养元素需求。经由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过敏性疾病发生概率极低。但新生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症状后不仅使母乳喂养率降低,新生儿无法获取相应的营养支持影响今后健康成长,产妇也于产后易发生乳房胀痛。因此临床建议开展有效护理干预改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恢复母乳喂养率。袋鼠式护理又称为皮肤接触管理,是指产妇或新生儿家属开展类似于动物照顾方式,将孩子放在胸前,通过皮肤的亲密接触与辅助给予患儿关怀,增新生儿安全感
[2]。抚触过程中轻柔刺激皮肤,有利于提升胰岛素为胃泌素的分泌,由此新生儿可缓解乳糖吸收不良情况,乳糖酶活性明显提升与热量不变情况下,营养物的吸收与利用消化会更好。因此袋鼠式护理干预可提高母乳喂养质量,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增进妈妈和孩子的感情,证明此模式护理干预好处良多。
结果可见,护理前,两组产妇哺乳技巧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实验组产妇产后1月、2月母乳情况、产妇哺乳技巧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袋鼠式护理干预可提升喂养不耐受新生儿母乳喂养质量,改善病症,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虞新花,赵莉. 探讨袋鼠式护理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体质量、智能发育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现代养生,2022,22(02):139-141.
[2]高佳. 极低出生体重儿家庭参与式护理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J]. 疾病监测与控制,2021,15(05):4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