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职业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6
/ 2

慢性职业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研究

张蕾娜

核工业四一七医院   职业病科   陕西省   西安市   710600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职业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于我院收治的慢性职业病患者中随机抽取37例,调查患者存在的负面心理问题。针对患者展开心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以及负性情绪。结果:本组37例患者中,主要存在焦虑29例(78.38%),抑郁14例(37.84%),悲观34例(91.89%),易怒16例(43.24%),怨恨18例(48.65%),回避5例(13.51%),获益8例(21.62%)。护理前SAS(52.67±5.43)分,SDS(51.25±6.38)分,PSQI(8.72±0.54)分,SF-36(84.32±6.75)分。护理后SAS(43.94±5.26)分,SDS(41.80±5.76)分,PSQI(5.10±1.12)分,SF-36(90.42±3.24)分。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职业病患者普遍存在一定负面心理问题,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有利于改善其负面情绪,进而提高生活和睡眠质量,对于患者治疗和回归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慢性职业病;心理护理;心理特点;负面情绪;睡眠质量

前言:职业病是由于职业危害引发的相关疾病,主要为慢性病。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于确诊职业病的患者提供对应的劳动保险待遇[1]。但职业病患者仍然面临着较大心理压力,相比于普通慢性病患者,职业病患者心理变化更加复杂,因此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情况令人担忧[2]。对此采取心理护理干预,针对职业病患者存在的负面心理问题展开护理介入,针对性解决职业病患者面临的困难,可有效保护患者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为研究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本文于本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7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37例患者为样本,性别:男/女=22/15,年龄(58.92±5.46)岁,平均病程(3.42±1.10)年。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职业性慢性病,具备正常沟通能力,意识精神状态正常。(2)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排除有先天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慢性病的患者。(2)排除有智力或者意识状态异常,无法配合研究的。(3)排除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4)排除由其他原因导致心理健康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统计患者心理特点。

对患者展开心理干预,如下:(1)主动建立密切关系:护士需和患者保持有效沟通,取得患者信任。(2)生活指导:针对患者职业病情况展开耐心的健康指导,通过系统性科普让患者对职业病更加了解,了解发病原因和对身体的影响,学习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对于在职患者要展开防护介绍,指导患者如何通过有效防护手段进一步保护自己,降低职业危害对自己的影响。对住院患者,科室可提供图书、报纸等,鼓励患者转移注意力,或者陪同患者一同参与体育锻炼,培养新的爱好和兴趣,鼓励患者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对患者生活作息提出建议,科普健康知识,劝导患者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分发健康小册子,保证每日摄入营养均衡,多使用新鲜果蔬。(3)睡眠护理:分析患者睡眠质量差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a)环境因素:夜间将非必要性设备关闭,降低医源性噪声,并严格控制走廊噪声,提醒走廊患者和家属保持安静。根据患者体感舒适度调节病房温湿度,调节光线,若患者感到室内闷,可半关房门,定时通风。b)情绪因素: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患者的职业、家庭、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方式,得到患者的信任,耐心引导患者主诉,根据患者主要存在的困扰和情绪,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必要时由心理医生介入。c)生活习惯因素:建议患者晚饭后1h适量运动,进行慢跑、快走、健身操等有氧运动,睡前泡脚,听轻音乐,饮用热牛奶,指导患者按摩涌泉穴、足心和失眠穴。睡前1h停止使用电子设备,禁止服用咖啡、茶等兴奋性饮品,不谈论过于兴奋话题,放空思绪,保持静卧,促进患者睡眠。d)疾病因素:积极和医生汇报情况,必要时给予三唑仑、艾司唑仑等药物,严格按照医嘱给药,改善患者睡眠情况。(4)心理护理:针对患者负面情绪,护士耐心听取患者主诉,主动引导患者表达,倾诉不良情绪和问题。护士要以微笑回应患者,用眼神表达对患者的积极关注,热情回应患者,有耐心地和患者交谈,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关心。引导家属多关心患者,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指导家属正确疏导患者,表达对患者的心理支持。针对存在悔恨、抱怨情绪的患者,帮助患者进行分析,正确看待职业病的形成,并相信现代医学的进步,建立治愈的信心。针对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积极使用正面案例鼓励患者,利用临床数据强调良好的预后结局。同时鼓励家属通过照片、聊天等方式,帮助患者唤醒积极乐观的情绪,建立良性情绪体验,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建立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1.4 观察指标

(1)统计患者存在的心理特点。(2)于护理前后使用焦虑/抑郁自评表(SAS/SDS)调查患者负面情绪。使用匹兹堡睡眠障碍指数(PSQI)调查睡眠情况。使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调查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检验计数资料(%),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职业病患者心理特点分析

本组37例患者中,主要存在焦虑、抑郁、悲观、易怒、怨恨、回避、获益心理。详见表1:

表 1 职业病患者心理特点分析

组别

例数(n/%)

焦虑

29(78.38)

抑郁

14(37.84)

悲观

34(91.89)

易怒

16(43.24)

怨恨

18(48.65)

回避

5(13.51)

获益

8(21.62)

2.2 职业病患者护理前后各指标对比

    护理后SAS、SDS、PSQI、SF-36评分显著优于护理前。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 2 职业病患者护理前后各指标对比

组别

SAS(分)

SDS(分)

PSQI(分)

SF-36(分)

护理前

52.67±5.43

51.25±6.38

8.72±0.54

84.32±6.75

护理后

43.94±5.26

41.80±5.76

5.10±1.12

90.42±3.24

t

7.546

5.329

4.028

4.227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职业性慢性病是患者受到职业危害引发的慢性病,享受国家劳动保险待遇[3],但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克服不良心理状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组37例患者中,主要存在焦虑、抑郁、悲观、易怒、怨恨、回避、获益心理。针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由护士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存在的负面心理问题,耐心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引导家属参与其中,共同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问题,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心理护理需要护士主动和患者建立和谐的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5]。对患者健康指导,引导患者正确看点疾病,并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展开疏导,鼓励患者建立信心。在护理过程中尊重患者心理需求,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作息,保证睡眠时间充足,均衡饮食。经本文研究,护理后SAS(43.94±5.26)分,SDS(41.80±5.76)分,PSQI(5.10±1.12)分,SF-36(90.42±3.24)分,显著优于护理前。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证实心理护理干预有效疏导患者的情绪,让患者生活和睡眠质量得到改善,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慢性职业病患者普遍存在一定负面心理问题,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有利于改善其负面情绪,进而提高生活和睡眠质量,对于患者治疗和回归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红敏,章一华,董娉,等.尘肺病患者反复住院期间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1,39(06):660-664.

[2]黄蒙,刘天云,李海峰,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负性情绪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21,19(35):4931-4934.

[3]蔡田培,李文婷,郭瑞芳.正念干预联合聚焦解决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21,19(33):4652-4655.

[4]丁美佳,袁梦,马晓晓.心理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影响探究[J].心理月刊,2021,16(23):199-200+231.

[5]薛淑清,陈伟泽,周玉,等.院外个性化心理干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21,19(17):1065-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