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2

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理研究

廖晓莹

南宁市青秀区自然资源局

【摘要】在我国,土地整治是土地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助于优化土地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风险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地区;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理措施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其能够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环境,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土地整治也不可避免的对区域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当前学术界对于地整治的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效益评价已有较多研究,但是却较少关注土地整治带来的生态风险问题,而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管理研究更是不多见。

1.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内容

1.1土地整治生态风险

    农村土地整治活动中生态风险主要是指在对农村土地进行整治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变化、污染或破坏等现象。在早期的土地整治过程中,人们往往关注经济效益,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等农用面积上,而对周边环境选择忽视,没有把生态效益进行较多的关注,导致许多地区出现水土流失、动植物类型减少等恶劣的情况。

1.2生态风险评价的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也越来越重视。生态风险评价因此应运而生,它是指对农村区域整治后的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评估。在倡导文明、科学、理性的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风险评价也是其中工作的核心,它是对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或灾害的提前预警,也是对土地整治后环境的客观认知[1]。生态风险评价为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风险管理提供了客观依据,但目前我国的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也没有相关的标准。

1.3生态风险的类型及评价方法、目的

    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类型、期限、规模等特点,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类型可分为水土保持、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农田水利与防护林工程以及居民点归并等。这些风险类型的特点还具有很强的动态性,根据土地整治过程中对其重视程度而不断变化。

    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现场的生态环境进行走访调查,并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主要是对比区域内的水质、土壤、动物、植被等,甚至于天气、地形等情况整治前后数值。评价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是为了能通过以上方法分析研究出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产生的对生态环境不利或遭到破坏的不科学的过程。从根本上消除或改变不利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农村土地整治行为。

2.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风险的评价分析

2.1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评价过程

    生态风险评价对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科学的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态风险评价主要通过量化风险源、风险受体、生态终点三个方面展开,风险源评价包括人们的活动范围内的环境、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等,具有多重的复杂性。风险受体评价包括群落、种群等现有的水平进行评价。生态终点的风险评价包括江、河、湖、泊等生态风险评价。对于土地整治工作来说,风险评价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评价的标准也不甚相同[2]。因此,生态风险评价要以多个目标、多重标准、多品类的途径进行分析,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可靠地依据。

2.2农村生态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生态风险评价主要是评估预期的风险程度和概率,通常对综合指标和相对风险情况进行评价。针对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风险来看,要想进行客观、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生态变化的过程、水土流失情况、环境的适应性变化。通过对比研究水、土、动植物的提取样品,组成了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风险分析的指标系统。

3.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理的措施

3.1生态风险监测

    生态风险监测是指在土地整治的全生命周期,实时关注和记录生态风险因子发展变化,并当风险因子触发了预设的风险阈值后发出警情预报的活动。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除了前文已经识别出的生态风险因子,还可能在不同地区、不同地貌类型和不同项目区产生尚未识别出的生态风险。即使对于已经识别出的生态风险因子,其风险等级也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因此,人们对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认识是一个持续的活动,需要不断完善生态风险因子特征域,不断修订生态风险的控制策略。在针对生态风险的应对措施中,首先是规避风险,在现行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较多的关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而忽视土地整治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因此,在整治项目设计阶段,进行生态风险的预测,尤其是在生态敏感区域,如果可能产生高风险,这样的土地整治项目可以采取这种规避措施,它是最简单也是最消极的风险应对措施。其次是遏制风险,因为当运用特征映射模型时,能够列举出生态风险管理目标危害集合,可以针对这些可能带来危害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督,从而遏制风险的产生。再者是减轻风险,当风险无法避免时,在风险损失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带来损失的各种因素而釆取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方案优化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消除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还有就是转化风险,在投资风险应对措施中,风险转移是指将经济风险转嫁给其他利益相关者。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土地整治管理部门,即国土资源有关单位,整治项目承包单位,以及整治区内的农民。和经济风险不同,生态风险较难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转移,但是可以将生态风险转化为经济风险。例如,通过风险预测发现某项整治措施可能带来较大的生态风险,但是可以通过减少经济效益来减轻这种生态风险,那么采取这种措施就是将生态风险转化为经济风险,降低土地整治投资的预期效益,减

少经济收益。最后是抑制风险,抑制风险指在事故发生时或发生后,为减少损失而釆取的措施。采用安全和控制系统组织风险事故的扩散,但是要注意措施的有效性,并且将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误差率考虑在内[3]

3.2对生态风险问题予以技术保障

生态风险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生态风险识别技术、评价技术,以及在生态风险控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技术。比如常用的生态风险信息收集技术,就包括土壤信息监测技术、水质信息监测技术、和气象信息监测技术,有些技术已经有了相应的国家标准。此外还要建设信息数据库,需要依靠技术。技术在生态风险管理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生态信息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和信息的视觉表达。其中,生态风险管理对数据的收集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生态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非常必要。这种数据库需要涵盖不同来源、格式、特征的土地整治项目区生态系统相关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信息,土壤质量等相关田间实验数据,遥感影像和其他基础地理信肩。信息库的数据要具备较好的兼容性,等到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理体系真正建设不断完善之时,对于数据库的数据形式、表达都要做统一的要求,便于同类土地整治项目的经验借鉴,提高生态风险管理的效率。最后要应用机制建设予以保障,比如生态风险管理计划机制,通过计划书的形式来确定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理相关的活动安排[4]。生态风险管理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有关政策和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但是要遵守严格的修订程序。信息沟通机制对生态风险控制也非常重要,首先要确保在组织内部有专人负责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其他部门包括农委、水利部门等需要配合完成数据的收集。在信息数据库建立以后,要明确风险管理信息如何在不同部门之间传递,以及信息的接触权限等。其次在组织外部,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理还需要从事该领域的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参与。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整治生态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任务,伴随农村土地整治过程的发展壮大,相关部门及人员要积极将增加耕地面积与改善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降低整治过程风险问题,此外还要加大研究力度,利用完善的体系、体制和科学的技术为我国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心如.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7,2(2):267-271.

[2]刘世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建议[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33(3):193-200.

[3]李瑞.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工业,2016,3(6):254.

[4]陈东.基于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的对策研究[J].金田,2015,3(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