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农业农村局,四川广元 628200
摘要:在养猪业的发展过程中,传染性胃肠炎是最常见的生猪疾病,发病率高,传染力强,仔猪死亡率较高,是生猪养殖业持续发展的一大威胁。本文从临床诊断和防治措施两方面对猪传染性胃肠炎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猪养殖场;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导致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生的致病原,病猪通常会有严重腹泻、呕吐及脱水等症状产生,可能会感染到不同阶段的生猪,仔猪具有更高的死亡率。同时,生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后,还可能会有混合感染问题出现,显著增大治疗难度。因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非常有必要对猪传染性胃肠炎进行临床诊断防治。
1 流行病学
该病会感染到不同品种与日龄的生猪,相较于成年猪,哺乳期的仔猪具有更高发病频率。且越短日龄的病猪,具有越高的死亡率。该病的传染性较强,生猪遭到病毒感染后,将会向其他健康生猪传播,病毒广泛存在于病猪呼出的口气及排出的粪便中。同时,病猪生活的猪舍也会存在病毒,甚至养殖人员使用的饲养用具也会遭到病毒的感染。该病的季节性爆发特点明显,集中出现于寒冷的冬季。
2 发病表现
2.1 临床变化
该病只有较短的潜伏持续时间,在3d内即可产生症状。同时,具备较快的传播速度,3~4d即可向全部猪群蔓延和传播。仔猪感染疾病后,呕吐、腹泻等症状较为明显,为暗绿色或黄绿色的粪便,且有恶臭味产生。患病仔猪的脱水问题较为严重,急剧降低体重。半月龄仔猪的死亡率较高,超过半月龄仔猪经过治疗后,易出现发育不良等现象[1]。成年猪感染疾病后,基本上不会有严重病症出现,大部分为降低进食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现象。
2.2 病理变化
患病猪的胃内容物呈现出鲜黄色特征,且有较多乳白色凝乳块存在。小肠与肠管的膨胀、扩张现象明显,呈现出泡沫状的稀薄内容物,肠壁弹性较差。借助于生理盐水对小肠进行清洗后,利用解剖镜可发现患病猪的小肠绒毛长度较小,具备差异化的粗细,甚至消失掉大面积的绒毛。
3 诊断与治疗
3.1 诊断
首先,病毒分离检定。通过采集、剪碎与研磨病死猪与濒死仔猪的小肠病料,配置成悬液后利用PBS溶液进行稀释和离心处理。基于滤膜的支持,完成过滤除菌等工序,开展细胞培养工作,向仔猪口服后,对仔猪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其次,血清学诊断。该种方式主要是对病毒的抗体进行检测,将阻断ELISA试验运用过来。通过血清学检测的实施,能在1周内将血清中的抗体检测。相较于其他诊断技术,ELISA法能对粪便中的病毒直接检测[2]。
3.2 治疗
结合病猪的生长阶段,将差异化的治疗技术运用过来。针对患病哺乳仔猪,需对黄氏多糖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连续进行3d注射,每天保持2次,单次注射量控制为4mL。肌肉注射盐酸沙拉沙星注射液,连续3d注射,每天进行2次,单次为2mL。同时,向仔猪灌服氯化钠、碳酸氢钠、葡萄糖等补水盐,持续3d左右,每天进行1次。针对哺乳母猪,需采取输液治疗手段,输液药剂为700mg西咪替丁注射液、240mg碳酸氢钠注射液、80mL50%葡萄糖等。针对保育舍病猪,需对饲喂量、饲喂次数进行降低,按照健康时期1/3的标准控制饲喂量。合理选择饲料类型,避免刺激到生猪的肠道黏膜,以便快速愈合肠道创面,排除体内病毒。同时,利用0.9%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10%氯化钾注射液等开展腹补液工作,要严格控制腹腔注射剂量[3]。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治疗中,需在精准用药的基础上,补充盐水,对生猪体内各类指标的平衡进行调节,避免有细菌继发感染问题出现,又可将矿物质补充给生猪机体。
4防治措施
4.1构建差异化饲养模式
通过科学开展饲养工作,能显著提升生猪的免疫力。由于不同阶段的生长具有差异化的营养需求,因此,要将不同的投喂方式运用过来,提升生猪饲养管理水平。针对分娩舍,需合理调控猪舍温度,保持为20℃左右,避免温度过高,否则母猪容易有厌食、难产等不良问题出现。针对保育舍,此栏舍主要是对断奶仔猪进行饲养,需加强重视。空栏期间内,需彻底开展消毒工序,结合断奶仔猪的日龄,合理分群管理。提供新鲜、洁净饮水,且对饮水设施定期检查。科学控制日常饲料投喂工作,对槽内剩余饲料及时清理。要依据生猪的体型发育情况,对饲养密度及时调整。针对育肥舍,需对饲喂标准合理设定,依据养殖密度对栏舍环境动态调控。
4.2 做好环境卫生与消毒管理
首先,严格消毒外来人员与车辆。通过车辆消毒工序的实施,避免因车辆而传入病菌。在消毒中,利用消毒液完全打湿车表面,且进行2次喷雾消毒,喷雾消毒间隔保持30min左右。如有外来人员需要进入养殖场,也需做好消毒工作。如无特殊需求,禁止外来人员向生产区内进入。若需携带物品,则需利用臭氧、紫外线等进行消毒处理。其次,规范处理病死生猪。生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后,一旦出现死亡问题,需采取规范处理方式,避免进一步传播病原。如有生猪感染疾病,养殖人员需对生猪群的整体状况密切关注,及时标记、治疗那些病情严重的生猪。若病情难以好转,需立即淘汰处理。病猪死亡后,需于猪场下风口的生物坑内实施无害化处理。死猪处理过后,需对转猪车辆、鞋底、手套等彻底消毒。若养殖场具备相应条件的话,可将污染区、净区等划分出来,且对死猪专用处理通道进行规划。最后,完善卫生消毒制度。通过卫生消毒制度的科学构建,能促使养猪场的防控水平得到提高,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几率得到降低。在具体实践中,养殖场需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帮助相关人员充分了解卫生消毒的内容和要求,切实贯彻于日常工作实践中。
4.3 做好免疫与隔离观察
首先,积极实施疫苗接种。现阶段国内已产生成熟的疫苗技术,具有较为显著的免疫效果。因此,养殖场在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控中,需做好免疫工作。其中,G5型三联活疫苗接种后,能对3种疾病同时预防,不仅接种难度较小,也具有较强的防控作用。同时,要合理选择疫苗接种形式,目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方式运用较为广泛。近年,后海穴注射也受到充分重视。相较于其他注射手段,后海穴注射的难度较小,能于更短时间内发挥效果,安全可靠性较高,且几乎没有副作用产生。因此,生猪养殖场可逐步应用后海穴疫苗接种形式[4]。其次,重视生猪隔离观察。养猪场只有构建完善的生猪隔离体系,方可促使生猪疾病发生几率得到降低。很多猪场出现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将隔离规定落实下去。针对这种情况,需进一步完善与落实生猪隔离制度。隔离种猪进入之前,需彻底清洗、消毒隔离舍,进行5d左右的空栏处理。完成隔离工作后,需再次彻底清理隔离圈舍。只要从外部引进生猪,都需要进行1月左右的隔离。饲养人员需对生猪的生长状态等密切关注,没有异常问题出现后,方可向场内引入。
5 结束语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播性较强,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养殖场的稳定发展。因此,养殖场需从日常饲养、环境管理等方面着手,高效防控猪传染性胃肠炎。一旦生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后,则需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向其他健康猪群传染和扩散,最大程度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路秀梅.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3):106.
[2] 陈广平.猪传染性胃肠炎临床诊断及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6):354.
[3] 孙晓鸣.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3):109-110.
[4] 李立儒.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畜禽业,2018(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