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与有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民法典》中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与有效分析

张帆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法律援助中心  山西 吕梁  033300

摘要:对于民法典来说,其制定及执行是中国法制建设过程当中的重点事项,社会所有人群都会比较重视。也就是因民法律行为是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正基于此原因,本文重点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同时剖析了民法典中设立民事法律行为的意义,对民事法律行为的设立,生效以及有效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生效;有效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对于民事法律行为来说,各个专家学者对其定义也会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在《民法通则》颁布以前,有一些专家学者会认为,民事法律行为主要就是指自然人以及法人会基于意思表达,进而对民事权利以及民事义务进行设立、变更、终止的行为。而在实施了《民法通则》之后,有不少专家学者也会指出,民事法律关系主要就是指公民与法人双方之间就民事权利或者民事义务关系而进行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合法活动。

二、《民法典》中设立民事法律行为的作用

尽管说在对民法典总则进行制定的过程当中,有关专家与学者会对于法律行为制度的具体规范持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多数人会比较认可。但根据《民法通则》中对法律行为作出的规范来分析,经实践证明,法律行为规定的确立能够对法律的适用范围发挥必要的影响,所以它就必须进一步加以保留。

(一)完善《民法典》

针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法律,主要是为了对以意思表达为基础的法律行为作出较为统一的规范,以保证法律过程更加简洁,从而避免了法律过程复杂的问题。在相关实务中,法律部门也会将关于法律行为的有关条款,作为判决依据。也正因此,这一法律被大家所认可,建立了约定俗成的规范。而这样对民事法律进行规定,也就能够使民法典简明扼要,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使用意义。

(二)整合民法体系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生效的基础

  对法律事实而言,可以分成二个形式。一个是行为,另一个是事故。而在这里面,法律行为主体就是指以主体意思构成存在着法律效力的对外关系,从而构成了法律事实的法律行为,并且可以被划分为三类,依次是法律行为、侵权行为和狭义的法律行为。而对于法律行为来说,则属于私法上的意思表达。主要就是指当事人方表达要约的意思,他方表达约定的意思,从而签订合同,发挥出法律的效果。而侵权行为则主要就是指违法行为,依法也会对这一行为拥有相应的惩罚,如不遵从当事人的意思,则就必须承担损害赔偿的义务。而在狭义的法律行为中,则会包括了相似的法律行为、事实上的取得行为。催告书、期限指定以及期限通知属于类似法律行为;丢失物品被捡到或者埋藏物品被发现的都属于事实上的取得行为。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得知,民事的法律活动是对民事法律关系变动而形成的一种影响,是一种法定事实。而在民法典中,也将会对民事法律行为的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而在其中,也将会真正凸显出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影响主要是基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其对民事法律的影响行为也会构成法律事实,同时也会反映出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达问题,并不能强求民事法律行为的一定合理。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属于事实判断与法律认可

对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与有效来说,在学术领域当中,并没有对其是否为相同的含义做出解决。不过,在法律层面进行分析,民事法律行为生效与有效属于同时出现的两个法律概念。一般来说,法律行为的成立就是生效,那么生效也就代表着有效。而经过更加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成立不一定有效,这就会对当事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不过法律却未必会进行保护。究其原因,主要会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通过对词语进行分析,生效、有效如果代表着相同的概念,那么需要在哪些地方进行规定。而且,在民法典当中也会对关于法律行为概念使用以及具体情形进行归纳,并且表明有效、无效、可撤销等制度的上位概念也就是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由此可知,在法律上对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效力评判也就仅仅会包括了有效,无效以及可撤销。而生效并不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而是生效后才构成的法律价值判断。虽然生效属于法律事实,亦或者构成了法律证明,但并不一定是为了对所产生的法律行为所受的法律拘束力进行保护。在民法典当中就指出,当事人如果没有遵守法律规定或者没有双方的协议,不能私自就法律行为对民事法律的关系加以变更和解除,这也就会对当事人进行约束,使当事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意思表达而对法律行为加以判断,法律可以承认但并不一定会支持。同时在民法典中也会指出,一旦与法律形成的契约,就将得到法律保障。但同时又强调仅仅会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所以这也就会产生相应的区别,一个是生效,一个是有效。

其次,在实证方面进行分析。在相关的案例当中,一人向另一人借款,并约定的年利率是本金百分之三十二以上,则被借款人也将能够主动地向借款人主张这一主张,并同时取得利息。但一旦被借款人起诉至法院,则法庭将不支持,因这一约定生效,并不是绝对合理的事情。最合理的法律支持,是对于百分之二十四或以下年利率的规定。但如果借款人在对这一利息进行给付后上诉于法院并要求补偿,那么法院也就不会支持,因此虽然这一合同已经生效了,但并不构成无效。代表无效的条款,主要都是指的36%或以上年利率。但被借款人所取得的利率是合理的,而不是非法的。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得知,民事法律行为生效主要就是指对已订立的法律行为由于违反法律规定,而在当事人自身和相互之间所形成的法律约束力。而这种约束力通常会得到法律承认,但并不一定会得到法律保障。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属于法律肯定性评价与法律保护

在民法典的总则编当中,会存在着有效以及无效的词语。这也就表明,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力会对实际生效的法律行为做出效力评判。而仅仅会出现了失效、有效,或者可撤消等的类型。而民法典要想将有效要件加以更进一步的完善,也就需要对相关规定进行充分的分析。只有在合同中如果存在着违反法律,条例等效力性甚至强制性的规定,才会无效。而这对于法律行为也就会更加适用,并更加合理的做出判决。但同时也因为它更加抽象并且复杂,而不是更加统一的指标,也就特别容易面临着争议。

而经实践表明,在对合同行为进行判断的过程当中,不能利用法律的表述来对判断进行禁止,需要从强制性规定对违反效果,损害国家利益等多方面规定进行考察以及明确。不仅如此,也要把不违反社会利益转化为不违反公序良俗。通过进行这样的变化,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地对科学性问题加以正确表达呢?在民法典中,对公序良俗这一词汇进行了提出,并同时也将公序良俗对原来的社会公共利益问题进行了替换。在民法典中,对于公序良俗原则的表达主要是指由于法律在法律时,不能对整个国家或者集体的利益做出合理预期,并做出详细的规定。所以,这一词汇的覆盖范围通常会比较宽,也具有很强的兜底性。

结束语:总之,每一种法典都会紧紧围绕着其核心概念进行建设,同时也会对核心概念做出更加深入的探究和细化。所以,在对法律及有关文件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就需要以概念作为切入点,如此才能够对法律原则以及法律规则做出较为准确的领会。在对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成立、生效和有效都属于相当基本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还必须根据有关材料对概念做出较为精确的把握,真正认识到民事法律行为建立是事实判断,生效则是事实判决、法律认可,经过有效的法律判定和评价后,它不仅会获得法律的承认,而且还会得到法律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安琪. 民事法律行为在《民法典》中的成立、生效与有效分析[J]. 法制博览,2021,(15):51-52.

[2]邱爱民. 《民法典》中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与有效[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04):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