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益数字化助力公益健康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3

加强公益数字化助力公益健康发展

高晓颖

中共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委党校

【内容摘要】在全球步入数字社会,数字技术逐步深入生产和大众生活的前提下,大力推行公益数字化解决长期以来公益运作的痛点成为时代之需。本文通过阐述公益数字化的重要性和公益数字化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分析推进公益数字化的趋势和路径,并由此助力公益健康发展。

【关键词】公益 数字化 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慈善事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衔接社会保障制度、改善贫困群体的生存状况、缓解社会矛盾和提高社会凝聚力、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直接关系着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品质。在数字技术影响人类生活,引导发展方向的时代,让数字技术更大范围、更深程度融入社会公益,并助力社会公益健康发展,成为解决当前慈善、公益事业痛点、难点的有效方式。

一、公益数字化的由来及其重要性阐述

社会发展万象,催生公益出现。长久以来,公益慈善行为从个人自发行为,演化为组织化、结构化的公共事业,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进入数字全球化时代,公益转型为数字化,是历史发展趋势。

(一)公益痛点成为数字化起点

“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新时代的公益,应该成为人人都可参与的公益,结合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的传播,实现高速、普适的效果。如何实现公益组织、企业、个人之间的能量连接,利用互联网核心能力有效推动公益行业的发展,正在成为新的公益命题。当前,全球已经步入数字社会,数字技术正在逐步深入生产和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逆转的数字化浪潮,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面。公益数字化是公益组织应时代之需,解决长期以来公益运作的痛点,以科技助力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2021年6月,由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编制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出台,提出“加大互联网慈善支持引导力度,激励互联网慈善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9月,民政部出台《“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提出“加强述职赋能,加快社会组织数字化能力建设。”从国家政策看,数字化助力公益行业高质量和健康发展,成为重点关注的方向。也就是说,社会已初步走进了“全民公益时代”,

长期以来,公益组织普遍面临着生存、壮大、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摆在面前的事实是:通过各互联网公益平台、社交媒体,调动大众实现人人参与的公益活动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如何运用创新力量,让公益健康运转,让公益成果有效巩固与持续发展。既要改变自身传统粗放的运作模式,又要在人力资源有限,链接的志愿者和服务的收益人呈指数级增长从情况下发展,一定需要依赖数字化的力量。公益行业最根本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当前对公益服务的专业性、价值性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感知度底,亟需通过数字化帮助公益组织获得更广泛的价值认同。

公益数字化是公益组织和相关方利用数字化技术与工具,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益组织运营效率,重塑公益事业价值链和协助网络,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目前,依托互联网公益平台开展数字化筹款和互联网传播,已经成为公益数字化最具影响力的落地场景。2019-2020年,连续两年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2020年互联网筹款总额突破80亿元,保持了高速增长。

公益数字化一方面能够帮助公益组织提升“专业度”,面向受助群体提升公益服务的专业度、社会问题解决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服务效能升级,创造更广阔的社会价值。同时可以深化“信任感”,面向资助方和公众捐赠人,培育慈善文化,使得参与公益的主体和形式更加多元,捐钱捐物、做志愿者、实现更具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链接,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敏捷性”,助力组织内部运行规范化,与外部协作网络形成更为互联互通、敏捷协助的开放生态。

(二)数字化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信息产生变得非常快捷便利,数据种类和数据量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爆炸性增长。各类技术产品的不断优化,高性价比也让信息使用更加便利,基于关系型数据、多维数据库和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处理的便利性和能力也大大增强。同时,数字技术进步使人们更加便利地获得公益捐赠和公益基金、捐赠的处理信息。并且,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也正在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转型发展,激发了大量的应用场景需求,各类社会捐赠、慈善事业也越来越以公益为主导,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运营机制和决策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都在发生剧烈变化,反过来又带来相应的合规性和规范性限制。

与传统信息化聚焦于提升管理效率不同,数字化转型更是一场从内到外的彻底变革:从服务于具体业务到服务于公益模式的变化,从强调面向职能到强调面向场景,从突出功能强大到突出引擎构建能力,从突出技术性能到突出用户体验,从强调流程贯通到强调数据整合,从强调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到突出问题导向思维。如此巨大的变革给慈善公益带来全方位的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公益数字化转型从推倒内外部“围墙”开始,改变公益模式,构建公益生态,到重新规划战略、愿景、价值等这些更聚焦的主题,再上升到“一切公益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的全面整合规划。公益事业经过不同阶段的循序渐进,选择合适的推进路径,才能实现整体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

二、公益数字化的现实困境分析

从1981年我国第一个基金会成立,1993年成立第一个慈善会,三十年来,在公益道路的探索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目前,公益组织缺乏自治意识和独立性,人才和专业化程度不够,导致服务效率比较低下、透明度整体较低等问题。根据对全国170多家公益组织调研结果显示,尽管近七成的公益组织对数字化有迫切需求,但66%的公益组织在数字化上的投入仅占总投资额的1%以下。当前,公益组织对于互联网筹款、传播数字化的接受度非常高,但是在更为内核的项目管理等环节,数字化配适程度较低,应用相对分散,数据分散沉淀,缺乏公益转化。种种问题背后,反映出公益数字化的整体生态任然非常匮乏,面临者资金、产品、人才等多方面掣肘。从公益数字化的市场来看,数字化供给与需求不能相互促进。有50%的组织认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支持,而且企业技术志愿者的对接机制相对匮乏,这些都成为公益组织期待的数字化扶持方向。

三、推进公益数字化的新趋势

公益数字化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围绕着“传播-捐赠-服务”呈现出四个阶段的螺旋式演进。展望未来,公益数字化正步入以社会价值为中心的“公益服务创新”内核,意味着工艺数字化从散点式突破逐步进入深水区。现阶段,推进公益数字化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筹款数字化,助力培育社会慈善文化,繁荣公益生态。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进行公众筹款,已经成为公益数字化的重要场景,也是培育社会慈善文化的重要路径。以“99公益日”为例,从2015年发起到2021年,7年间公众捐赠金额增加27倍,达到35069亿元;捐款人次增加33倍,达到6871万。从互动方式上看,公众参与捐赠的场景越来越多元化,日常捐赠、捐步、答题等行为,可以积累成小红花账户体系,有利于鼓励用户长期参与公益。此外,互联网公益平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向公众募捐,从2015年“99公益日”的2178个项目,到2021年的13908个项目,互联网公益平台为大量公益组织打开了筹款新渠道。随着互联网公益生态的不断成熟,平台通过升级数字化公益项目评估模式,给更多长尾化、高质量的公益项目以“更多被看见”的机会,保障了公益生态的多样化繁荣,实现了理性有效的社会资源分配。

2、传播数字化,增强传播互动性,全方位打在影响力。随着短视频、直播等传播工具的应用,数字化公益传播也呈现出新特点。第一,传播主体泛化,人人可为公益发声。第二,从传播形式上看,公益活动可以设计成为数字化产品,增加用户的互动性和体验感。第三,从传播内容看,包括公益知识直播、公益项目执行过程等,有助于提升公益服务透明度。例如,收款公益主题的微信小游戏《灯山行动》,聚焦江西山区留守儿童在黑夜中上学的问题,从而引发互动、分享和捐款。小游戏上线3天,体验人数超过128万,获得捐款超过134万元,帮助22.5个偏远村落建设了路灯。

3、公益服务数字化为社会问题探索新方案。从筹款、传播到公益服务环节,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产品数字化,正在改变传统公益服务模式,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方案。一是用线上数字化产品,突破传统的属地人力公益瓶颈。如公益组织歌路营“新一千零一夜”项目,通过线上播放经典绘本故事的形式,低成本、高质量地为农村寄宿生提供了情感陪伴。截至2019年底,项目共覆盖了29省,9538所学校,服务学生达383万人次。又如无障碍领域,为盲人讲电影的“心目影院”,依托企业微信的线上直播技术,让更多的视障群体“听见电影”,感受电影的魅力。二是通过前沿技术创新解决方案,实现从无到有的服务场景。例如,已在深圳养护院落地使用的AI智能养老监护系统,该系统基于AI算法,制定跌倒检测、火灾检测、隐形护栏等多种老年人看护方案,可以对老人进行24小时隐形保护,突破了居家养老的人力瓶颈,覆盖了时间、地点盲区。三是通过众包模式链接志愿者,为视障群体提供志愿服务,如“Be My Eyes”项目集结了全球的志愿者资源,以解决视障人群的生活不便。四是推广公益舆论传播案例。例如,2021年7月16日,由广东新周刊杂志社主办的“Better Life”2021美好公益大会在上海举行。自媒体“局部气候调查组”的作品《我们如何想象儿童性侵》、腾讯天籁行动项目团队、公益组织美丽公约主办的“西藏G318公路特产墙”活动、著名消毒卫生品牌滴露提出的“Z世代妈妈育儿新观”以及360数科的中国奋斗者纪录片项目,针对当下社会上最受关注的儿童、垃圾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敏锐的回应,并为残障群体、新一代育儿母亲、广大中国奋斗者的需求与情绪发声,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与广泛讨论。这几个别具一格的公益舆论传播案例,成为“年度美好发声”的颁奖对象。通过颁奖,大力推广公益舆论传播案例,加的对全社会公益潮流、公益数字化的认知与接纳度。

4、共建普惠共享可持续的公益数字化生态。数字社会,公益生态将开启全新的伙伴关系。在公益行业数字化提速期,各方面参与者要相向而行,构建以普惠、共享、可持续为核心特征的数字公益化生态。科技企业的技术、人才、平台等优势,可以快速聚集起强大的社会资源,为公益数字化发展带来更大可能性。例如,腾讯基金会发起“千百计划”,从工具、项目、人才方面帮助公益组织提升数字化能力。公益组织更要以积极的心态拥抱公益数字化,明确业务痛点,选择合适路径,匹配组织、流程、人员等。互联网公益要持续建设透明度、数字化和生态效率。在这期间参与筹款的公益项目、进展披露都应用区块链技术。这些信息可溯源、可回查、不可随意更改,数据信息全程可追踪,从而保证每个公益项目都在阳光下运行。

“授人以鱼”是公益,而“授人以渔”是更高层次的公益,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很早便意识到社会互助的重要性,在社会公益慈善行为历史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价值观,是人们对公益慈善形成的更为深层次的认知,成为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公益遵循。公益慈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给予,更要讲究方法,从源头解决问题和需求。因此,新时代的公益,应结合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的传播,利用互联网核心能力,持续加大数字技术推广应用,倡导人人都可参与,实现高速、普适的公益数字化,以科技助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从而化解长期以来公益运作的痛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