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渭小曲戏的音乐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浅析通渭小曲戏的音乐特征

李彦博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200444

摘要:通渭小曲是一种曲艺演唱形式,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当地老百姓农耕闲暇时娱乐的独特方式。本文从通渭小曲的伴奏乐器、曲调特征、演唱方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通渭小曲的音乐特征,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通渭小曲;艺术特征;文化特征

通渭小曲是一种广泛流传于陇中地区的曲牌体民间小戏。因其区别于秦腔“大戏”,故称之为“小曲”,小曲源于 “杂剧”,其雅称为“曲子”、“清曲”;别称为“迷糊”、“眉户”。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东部,其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的底蕴浓厚,有“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院士之乡”的美誉,是古“丝绸之路”与唐藩古道的重要通道[1]

通渭小曲 “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繁荣于新中国,发展于新世纪[2]”,距今也有很长的历史。通渭小曲戏是隋唐燕乐新声散佚于当地民间遗响的一部分,它的存世对于研究隋唐音乐,南北俗曲和明清时调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是研究古代戏曲文化的活化石。

“通渭小曲”是通渭民俗文化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小曲”产生于民间的日常生活,由普通百姓口耳相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其体裁独特、音乐形态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通渭小曲流传于通渭县各个乡镇,有着广泛的听众群。或流行于田间地头,或演唱于街头巷尾、农家院落,成为群众劳动之余娱乐和亲友聚会交流情感的独特演唱形式。

2011年5月通渭小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关注,通渭小曲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4]。作为一名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是应该深入对家乡的通渭小曲戏的研究,弘扬和保护家乡的民间音乐文化,从而为西北民间音乐文化特色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伴奏乐器

通渭小曲的伴奏乐器分为两类:弦索、击乐。

1、弦索:三弦、板胡、二胡是最主要的伴奏乐器,分为平、关、当、越四种弹法,定弦(民间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软中弦”两种,其中以“硬中弦”居多,“硬中弦”的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软中弦”的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扬琴、笛子为旋律伴奏乐器。

2、击乐:碰铃用来掌控节奏与速度,一拍一碰。四片瓦是竹制板状,共四片,左右手各拿两片,由食指间隔两两相击,四片瓦的作用是控制速度和丰富节奏,右手打板左手打眼,音色清脆响亮,表现力丰富,有时也会用木鱼用来代替控制速度、节奏。

(二)曲调特征

通渭小曲以五声音阶为主,徵调式居多。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有一些曲调会加“清角”和“变宫”,构成七声清乐音阶使旋律表现出明朗、愉快的调式色彩,极具民间特色。

小曲曲调分“花音”(欢音),“平音”(顺音),“苦音”(哭音)。“花音”表现明快爽朗、高亢激越的心情;“苦音”表现为悲伤凄凉、沉稳苍劲,坚毅挺拔的情绪;“平音”是“花音”与“苦音”之间的抒情曲调,也称之为“顺音”。 每一首曲调的演唱没有固定程式,而根据唱词所表达的内容可欢快、可叙述,也可表现悲伤之情,用一首曲调可以表现不同的剧情和剧中人物的不同情感。这三类大多都是以“徵”音为主,宫、商、羽音为辅。花音 (欢快曲调) 如:采花、莲花调、岗调、东调、紧述等。

如图一:

截屏2020-11-13 上午10.36.05

平音类曲调如:西京、越调、五更、慢述等。西京通渭小曲的节奏更接近于戏曲,由四片瓦来敲击出节奏中的板、眼来控制整个乐曲的速度与强弱。速度会随着剧情发展和感情起伏而变的紧拉慢唱。

如图二:

截屏2020-11-13 上午10.53.43

悲音用另一种相反的速度和行腔,曲调用来表达凄凉、悲哀的情感,基本上形成了固定唱腔,如滚白、哭五更、哭调、等。

如图三:

截屏2020-11-13 上午11.11.54

综上所述,小曲虽属民间小戏,而曲调在表现喜、怒、哀、乐方面的表达是非常丰富和完整的。

(三)演唱方式

通渭小曲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山歌,演唱方式分两种:套曲和单曲。单曲是流行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秧歌调,在通渭也被直接叫做“秧歌小曲”,演唱时还要有舞蹈扭秧歌,演唱内容多与民间劳作紧密相关。套曲在演唱时需根据剧目剧情、演唱内容,将多首曲调按照一定的规律联套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套路,组成一首小曲完整的唱腔,并要求曲调之间衔接自然、感情顺畅。套曲的组合顺序也会有一定规律,不管任何剧目,都会以越调为开头,下接背宫或者其他,中间根据剧情的需要来灵活填充,最后以越尾作为结束调,并有开腔“先缓后紧”,曲调“先高后低”的讲究[5]

(四)结语

通渭小曲是当地劳动人民历经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经不断积累、沉淀、筛选而形成的艺术结晶,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通渭小曲世代传唱、经久不衰,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通渭小曲一直以来都与当地闹社火和唱地摊的传统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这些活动既提供传统音乐交流传播、观摩学习的场所,也为大众群体的传承搭建了一个桥梁。

参考文献

[1] 《非遗通渭小曲戏:高亢苍凉的曲调传承百年》,新华社,2017.02

[2] 常晶. 甘肃通渭小曲调查研究[D]. 兰州大学.

[3] 胡祎轩. 通渭小曲传承人潘守宽调查研究[D]. 2017.                    作者简介:李彦博(1998.10),女,汉族,甘肃定西,上海大学音乐学院,2004442020级硕士研究生,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


[1] 唐小涛,通渭小曲戏演唱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9.

[2] 《通渭小曲——研究》,通渭县文联戏剧曲艺家协会,2013 年 6 月,第 316 页。

[3] 《通渭小曲戏——曲牌音乐》,通渭县文化馆编印,2017 年 8 月,前言。

[4] 《非遗通渭小曲戏:高亢苍凉的曲调传承百年》,新华社,2017.02

[5] 常晶. 甘肃通渭小曲调查研究[D]. 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