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中学 甘肃省天水市 741615
摘要:在各学段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作用。而只有以三者的协同作用发挥为引领,来加强对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方可切实形成教育合力,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延展性自会得到切实保证。而且,在三者协同作用下,学生在各领域、各层面所接受的教育必然更为丰富、鲜活、生动,其各方面能力、素质、意识的发展,也会更加充分、深入、到位。因此,在学生教育领域,应以切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为统领,通过对三者有效沟通机制的建设,使其合力作用最大化;通过对三者科学互促机制的构建,确立校本共育课程;通过对三者协同合作平台的开发,提升教育管理实效。以借助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发挥,来助推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培育,为其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而助力。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报告
关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不同层面、领域的认识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而且,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生活环境不同,加之其在思想认识、发展水平上各不相同,以致其教育措施的落实,仅仅依靠学校的引导与帮扶,势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也势必无法达成。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功能切实彰显于各领域、各层面、个视觉教育项目领域,让学生在其合力作用下更好提升发展自我,来引领其健全人格的重塑,则势必更具现实意义。因此,结合不同学生的身心特性与认知实际,以及其教育与管理层面亟需解决的诸多问题,应以充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为统领,将教育领域的重点项目与关键要求,以多种形式置于不同视觉。使学生在三者教育合力的作用下,积极参与至不同实践、体验、探究活动领域,来丰富其认知体验,拓宽其认知视域,强化其综合能力,使学生在三者协同最用的驱使下,更好提升发展,逐步获得各方面能力、素养、意识的切实强化与更好提升。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沟通渠道,确保共育目标的达成
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教育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不同,以致三者合力作用的发挥,则是确保共育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落实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必须以切实增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为铺垫,畅通沟通渠道,拓宽沟通渠道,使沟通成为三者明确自身责任,践行自身使命的重要保障,为协同机制的构建而奠基。同时,应充分了解三者之间沟通领域所存在的困难、面临的困惑等,对协同机制的内容、项目、要求、定位等予以精准划分,在确保彼此责任得以充分明确的基础上,使三者合作共赢,在有效沟通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助力,在有效沟通中确保协同机制的精准构建。例如,在“助人为乐”教育中,需要需强调以“助人为乐”为美德,家长则应多为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社会更应良好风气为铺垫,使学生在不同领域的体验中,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重要性。而对于三者之间认识方面的诸多问题,则应以有效沟通为铺垫,让三者的顺畅交流中认识共育之重要,来确保机制的完善性与系统性,以切实营造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来致力于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认识培育。
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主体引领作用,助推共育课程的建设
为了使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教育领域达成共识,并共同参与至对学生的教育与指引。学校应以切实发挥自身主体引领作用为基础,通过对共育课程的建设,将家庭、社会有机衔接起来。以借助共育课程的作用发挥,使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要求得以精准落实。同时,在共育课程内容建设上,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来凸显课程内容的延展性、丰富性、实效性,使共育氛围得以逐步形成。一方面,在共育课程内切实明确彼此责任,让家庭、社会、学校对自己在学生教育领域应发挥的作用获得充分了解,并为其使命践行提供理论参考。另一方面,在共育课程内开展适度科学引导,对共育机制的发生原理、动能、效果、影响等逐一进行说明,来获得家庭、社会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以逐步形成共育合力。例如,在德育教育领域,学校应以共育课程的建设,由学校告诉学生什么是美德,如何培植美德;家庭则要借助一些实践性活动,对学校的教育内容予以巩固与强化;社会则要通过正面引导,为学生的健全人格重塑搭建平台,以据此来提升共育课程实效。
三、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监管评价落实,引领共育效能的强化
对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实效评估与监控,是确保三者合力作用得以切实发挥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由“三位”向“一体”的过渡,并寻求三者的紧密融合、有机关联。应以相互监督、彼此影响的评价机制为保证,对各领域的评价目标与要求予以明确,来建立三者的科学监督体系,并借助网络平台作用的发挥,来促进三者之间共育作用的发挥。将彼此评价中涉及的各项指标,置于系统化网络监管空间,由三者互相提出意见与建议,使共育的实效得以全面提升。例如,在“美育”教育中,可借助共育网络电子档案构建的方式,由学校负责各学科领域的美育资源、课程开发,以及美育教学活动的落实;而家长、社会则参与至对“美育”过程、环节、效果的评价。并结合阶段性目标,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在彼此间的客观论证与研讨交流中,对“美育”领域的问题与缺憾进行补救、完善,使“美育”的开展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来助推“美育”目标的达成。
四、结论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以及其在学生教育领域的作用发挥,不仅更为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发展所需,且对于德育、智育、美育路径的拓宽,以及其彼此责任的落实,有着积极意义与重要价值。而且,面对多领域、多层面的教育项目引领,源自学生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不足、缺憾也会得到逐步化解、有效消除,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实效必然会切实强化。因此,在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时,必须以切实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将教育中需要达成的目标,需要落实的任务,需要明确的要求等,以多种方式迁移至不同教育生态。在切实明确三者责任与使命的基础上,对协同育人机制予以完善、修订、重构,来强化其实施的精准度、实效性、延展性。使学生在三者协同功能的驱使下,进一步提升完善自我,为学生的健全人格重塑与综合素养发展而铺设广阔路径。
参考文献:
[1]姜军旗. 深入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N]. 中国妇女报,2021-11-15(003).
[2]吕健,刘素娟.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04):60-62.
[3]王海伦.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简析[J].教育文汇,2021(06):31-32.
[4]吕健,刘素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1(03):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