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 广东湛江 524094
摘要:通过对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第19题立体几何大题的特点与易错点分析研究,对教学如何提高数学运算能力、重视推理论证能力、挖掘知识本质内涵三个方面的启示作用,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
关键词:立体几何 试题透析 教学启示
2022年高考数学科考完后,不少考生深受打击,特别有部分考生说立体几何大题一分没拿。立体几何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分支。[1]由于其有高度的抽象性,是考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素养的重要载体,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少困难,因此对立体几何的高考试题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对我们数学学科的日常教学与高考备考工作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1试题透析
1.1试题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第19题)如图1,直三棱柱的体积为4,△的面积为.
(1)求到平面的距离;
(2)设为的中点,,平面平面,
求二面角的正弦值.
1.2试题的特点与易错点分析
此题以直三棱柱为载体,直三棱柱是特殊的棱柱,其侧棱与底面垂直,主要是考查点到平面的距离与二面角的正弦值。与以往考查有所不同,第一问一般是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证明,这里把体积、面积、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综合在一起考查是本题最大的亮点,不少考生在考试时无法很好进行知识迁移与转化,导致无法准确算出结果。第二问是二面角的正弦值求解,学生使用空间向量法时,并没有证明线线两两垂直就直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也有在计算方面出比现较多错误;使用综合法处理时,很多学生无法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更加无从下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无法很好地解决此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限时运算能力弱,无法准确使用或灵活转化公式计算,空间向量法计算错误率高。(2)逻辑推理能力弱,不能对已知条件进行化归转化与知识迁移来论证,思维不活跃。
(3)对立体几何二面角等相关概念、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无法找出与求出二面角等。
这道立体几何大题,难度中等,注重基础知识,突出能力素养,考查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普遍感觉比较难,得分情况很不理想。
2教学启示
2.1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熟练灵活使用公式
立体几何计算问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以立体几何体为载体,考查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距离、角度等计算问题,整合三角形、向量、函数等知识,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等能力和化归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可见立体几何的计算问题是非常综合的,有难度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非常重要的,有意识引导学生灵活使用公式,学习运算方法技巧等知识,从而提高运算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运用化归思想进行转化,把握好立体几何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把空间问题平面化,化为平面几何图形的线段或夹角,或三角形的边角等计算问题,即是解析几何、三角形等知识,从而降低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二是把空间问题代数化,即运用向量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向量法能有效避开抽象的几何推理和繁杂的几何计算,从而降低解题的难度,增加解题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学习中,使用化归思想,降低立体几何的难度,能增强学生学好立体几何的自信。如高考题中的第一问考查点到平面的距离,解决此问题的常用方法有:①确定平面的垂线段;②利用等体积变换法;③用空间向量法点到平面距离公式。已知,,由已知条件,很多学生都会考虑选择等体积变换法处理,但不少同学无法准确等价转化以致无法准确算出结果。题目第二问是求二面角的正弦值,要把的长度算出来,由,是直角三角形。设,,则联立解出,,只有解出这几个边长,为后面求出二面角的正弦值打下基础。
2.2重视逻辑推理能力,关注思维形成过程
逻辑推理是指从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2]当前高中数学逻辑推理素养培养并不理想,表现在读题粗心大意,解题逻辑思维混乱,过程繁琐,不规范或无法表述等,出现证明恐惧症或万能向量法,学生听得懂,但不会做等情况,以致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树立能学好推理论证的信心。立体几何的定理、公理等知识是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石,对定理、公理等知识深入理解与思考,建立有层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明确几何位置关系之间的相互转化并灵活运用,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发现问题的内在逻辑推理关系。引导学生执因索果,由果寻因的探索论证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有条理有目的的思考,增强学生对证明体系的理解与应用,学会有效观察、分析、迁移和转化,是提升立体几何推理能力的关键,思维形成重要过程。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推理过程和规范书写等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论证思路,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如2022年高考立体几何大题表面上没有论证证明,但实际上隐含于第二问,先利用
平面平面,转化平面,,结合平面,,证出平面,是解决第二问的关键,逻辑论证在题目的解答过程中都是必考查知识,必须要熟练掌握探索论证方法与思维形成过程,提升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2.3深度理解基本知识,挖掘数学本质内涵
目前很多学生存在这种情况,在考试时,遇到新的问题或情境,就无法正确进行知识迁移,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没有弄清思考、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日常教学中,重视研究教材概念定理等,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好数学问题的关键点,寻找方法的思维起点,挖掘数学问题背后蕴含的内在逻辑,将通性通法迁移到新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去。通过变式和拓展,引导从特殊到一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层层深入递进的进行探索,经历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积累思想与方法,促进学生发现、改善思考和解题方式,提升数学能力。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发学生互相交流与深层次思考,在联系、对比、变化迁移中,有助于提升数学思维,理解基本知识,把握数学本质。如二面角的学习中学生找不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计算错误,归根到底还是知识理解不清,数学本质把握不好。高考题第二问求二面角的正弦值,求二面角的思维方法是降维,将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根据二面角的概念,找到垂直关系是关键,进而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通过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也有不少学生注重空间向量的解法,直接建立空间坐标求解,但计算出错。还有不少同学直接忽略综合法的学习,导致学生遇到立体几何空间角问题时,直接用向量法,不想用综合法作答,直接弱化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直观想象素养的发展。在教学讲解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思维方法训练,鼓励学生根据题型特点,灵活选择运用合适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解决立体几何题目就轻而易举的事情,下面是高考题解答过程:
解:(1)在直三棱柱中,设点A到平面的距离为h,
则,
所以,解得,所以点A到平面的距离为。
(2)取的中点,连接,如图2,因为,所以,
又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且平面,所以平面,由平面,,
在直三棱柱中,平面,由平面可得,
又平面且,所以平面,
平面,可得。
所以是直角三角形。设,,则联立解出,,
法一:(向量法)所以两两垂直,以B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则,,,,所以的中点,
则,,,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
令,则,得,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
令,则,得,
则,
所以二面角的正弦值为.
法二:(综合法)如图3
由是直角三角形,得,
由是直角三角形,得,
所以,
由是直角三角形,,
由于,,,
所以,,
如图3:作,连结,所以,
所以,,所以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等面积法求长度):
等腰的边上高为,
所以,,
(解三角形法求长度):
在中,,
,,
所以,
因为,所以,
所以二面角的正弦值为.
3.结束语
分析研究高考试题与学生的情况,能很好指导我们的教学,不断调整教学的模式与完善高考备考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李增沪,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