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6441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90例,其中经病理学+实验室诊断确诊缺铁性贫血患者30例(A组)与地中海贫血患者(B组),另30例为健康体检者(C组),对不同组观察对象血液检验结果中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探究。结果:A组患者RDW水平明显高于B组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RBC、HB及RBC/MCV水平明显高于A组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MCV与MCH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将MCV与MCH指标作为血液检验贫血联合诊断标准,RDW、RBC、HB及RBC/MCV指标可作为贫血类型的鉴别参考标准,为贫血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贫血鉴别诊断;临床价值;MCH差异性
贫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具体是指人体的血液在多方面影响下,出现的红细胞总量处于正常值以下的症状。在临床中,贫血又被分为地中海贫血、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生活中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即是缺铁性贫血及地中海贫血。贫血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失眠,多梦,耳鸣,头昏等,贫血对人体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快速、高效、准确的诊断,能够帮助患者改善预后[1]。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就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纳入缺铁性贫血患者、地中海贫血患者、健康体检者共90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90例,其中经病理学+实验室诊断确诊缺铁性贫血患者30例(A组)与地中海贫血患者(B组),另30例健康体检者(C组),A组中,组内男性患者16例、女性14例,年龄区间22-58岁,平均为(45.23±1.09)岁,B组中,组内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区间22-56岁,平均为(45.66±1.15)岁,C组中,组内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区间20-59岁,平均为(45.73±1.12)岁,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无基础资料差异,组间能够比较(p>0.05)。
1.2方法
检查前,需告知患者保持14d进食规律,饮食宜清淡、低油、低脂为主,于检查当天清晨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其5ml静脉血进行检测,采用我院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常规检验,将所采集的血液标本放入事先在准备好的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储存均与抗凝剂混合均匀,血液标本检测应在血液取出后2h检测完毕,检测操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3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组观察对象血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A组患者RDW水平明显高于B组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RBC、HB及RBC/MCV水平明显高于A组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MCV与MCH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各组血液化验相关指标结果对比
组别 | RDW(%) | RBC(×1012L) | HB(g/L) | RBC/MCV | MCV(fL) | MCH(pg) |
A组(n=30) | 25.54±5.62 | 7.33±1.46 | 99.05±12.53 | 7.14±1.21 | 21.44±3.55 | 65.31±7.43 |
B组(n=30) | 16.71±3.28 | 10.25±2.86 | 125.06±18.44 | 9.53±1.96 | 23.14±4.47 | 68.94±8.26 |
C组(n=30) | 15.86±2.94 | 5.11±0.97 | 87.54±9.81 | 6.44±1.03 | 41.26±5.88 | 98.16±10.73 |
3讨论
在临床中,贫血的发病因素有很多,而在病理机制与治疗方法上,不同因素引起的贫血症状也各有差异,但在临床表现上,无论是哪种贫血类型,均有头晕、乏力、脸色苍白等情况发生,并且特异性与识别性特征较不明显。对于恶性贫血而言,叶酸或造血因子维生素B12的缺乏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机体内胃液中普遍缺乏内因子,或是胃黏膜出现萎缩,造成了机体吸收维生素B12出现障碍,进而引起巨幼细胞贫血,有学者推测,恶性贫血的发生及进展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2]。对于缺铁性贫血而言,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机体中合成铁元素的三要素存在“生产缺乏”情况,在机体长期缺铁的情况下,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下降,进而表现出低色素性贫血状态
[3]。
当前临床中主要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机体骨髓中铁元素的测量,并且该方法也可作为临床贫血的诊断方法,但是该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操作难度较高,无法在基层医院中推广等[4]。通过诊断,能够得到红细胞参数,进而判断患者的贫血类型及程度,例如地中海贫血的主要特点即是小细胞底色素性贫血,传统的诊断方法在其发病早期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由于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一旦误诊,很可能导致患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甚至造成患者病情的加重,甚至是产生医患纠纷事故[5]。
综上,临床可将MCV与MCH指标作为血液检验贫血联合诊断标准,RDW、RBC、HB及RBC/MCV指标可作为贫血类型的鉴别参考标准,为贫血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范晓军. 缺铁性贫血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的血常规诊断方法和检验价值分析[J]. 东方药膳,2021(5):79.
[2]侯海维,颜建国.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贫血患者诊断中的影响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33):283.
[3]赵淑华. 贫血患者临床诊断中血常规检验具备的作用[J]. 中国标准化,2021(14):127-129.
[4]周宁希. 在不同类型贫血疾病鉴别诊断中应用血常规检验的价值及准确性分析[J]. 健康之友,2021(5):103.
[5]项杰伟,易康平. 血常规检验应用于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健康必读,2021(2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