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升降浮沉“作用及体会

/ 2

中药的“升降浮沉“作用及体会

陈知研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兴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3711

中医药有“相反相成”的说法,就是说相反的东西一定会具有同一性。因此,相对用药,“阴阳平衡”,就是在医药方面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相对用药是在治疗上以两种功能或性味相抗的药物相配伍,使其起到“相反相成”的效能。

一·功能方面的相反相成

(一)升降有序:升降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形式,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升降有序是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基本过程之一。升降失常即易引起疾病。如胃之浊阴不降,则上逆为呕吐;肝之清阳不升,则发为眩晕;脾虚气陷而为下利脱肛;肾不纳气而为喘息气短;肺失肃降则为咳嗽气逆;肝失条达,则为胸胁胀痛;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则为心肾不交,而心烦失眠等。多与升降失常有关。临床常见升降药同时并用,以调整升降失常,即为“升降有序”,举例如下:

(1)桔梗(升):宣肺祛痰;前胡·白前(降),降气化痰。治外感咳嗽,咳痰不爽。方剂如止嗽散(医学新悟),杏苏散(温病条辨),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等。

(2)柴胡(升):升少阳肝胆之气;枳壳·枳实(降),降浊阴大肠之滞。治肝胃不和的胸胁胀满,脘腹疼痛。方剂如:四逆散《伤寒论》,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等。

(3)升麻(升);枳壳(降)。斡旋大肠气机,治老年人气虚便秘,方剂如济川煎(景岳全书)等。

(4)人参(升);沉香(降)。推动膀胱气机,治气滞小便不利,方剂如六磨饮(证治准绳)。

(5)黄芪·党参(升脾);陈皮,厚朴(降胃),治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能饮食,如升降汤(衷中参西录)。

   体会,我们临床上也常以一升一降药物配合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举例如下:

(1)升麻(升)枳壳(降)。方剂升麻,枳壳,党参,甘草治胃下垂。(2)升麻(升)大黄(降),治头部湿疮,用升麻提升、大黄降下,清阳得升、浊音得降,使湿毒随大便排出体外。(3)升麻、柴胡(升)、大黄、元明粉(降)。治疗顽固性便秘,因中气不足,肠功能较差,但用大黄不足以通下者,加升麻、柴胡提升,再加白术补中气,可使大便很快通畅。

(二):补消兼施;补(补气健脾)以扶正,消(消积导滞)以驱邪,如气虚与食滞同时兼见得虚实夹杂证侯,即需补气消滞并用。举方例如下:

(1)党参(补),补脾气;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消),消食滞。补消并行,寓消于补,以治虚实夹杂的脾虚兼食滞,方如健脾丸(证治准绳);楂曲六君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都是党参和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同用的补消兼施的方剂。(2)白术(补)健脾胃;枳实(消)消痞满。治脾虚腹胀。方如枳术丸(脾胃论),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等。(3)人参(补)益气健脾,木香、砂仁、陈皮(消)调气行滞,方剂如人参归脾丸(济生方),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决)等,以人参、木香同用。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健脾丸(证治准绳)等,方中人参与陈皮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局方),人参与砂仁、陈皮同用,如健脾丸(证治准绳),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人参与木香、砂仁、陈皮三者同用。

以上方剂说明,在补气健脾药中辅以调气行滞、和胃醒神之品,使补而不滞、有加强健脾行气、促进脾胃运化之功。

体会:有人认为人参补气,山楂消导,一补一消,会减弱人参补气效能,二者不宜同用。我从临床实践中(补)与山楂(消)同用,治疗脾虚腹胀,疗效较好。我们临床用党参或太子参配合山楂治疗心脏病有疗效。《本草纲目》:“山楂破瘀血”。现代药理认为二者均有强心作用。故二者配合既强心又活血化瘀,作用并非拮抗而是协同。

二、性味方面的相反相成

1、寒热平调:寒热是概括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二种症候。所谓“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生寒”、“阴虚生热”,寒证表现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热证表现机能活动亢盛。寒证常用温药,所谓“热可胜寒”;热证常用凉药,所谓“寒能胜热”。如寒邪热邪同时发生,产生“寒热互结”的症候时,即需寒热药并用,以达到机体“阴阳平衡”。常用方剂举例如下:

(一)麻黄(温)辛温散外寒,石膏(凉)辛凉清内热,治外寒内热的咳喘证,如《伤寒论》的麻杏甘石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青龙汤,《金匮要略》的越婢汤(二)干姜、半夏(热),辛升。黄连、黄芩(寒),苦降。治寒热互结的上热下寒,如《伤寒论》的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兰室秘藏》的枳实消痞丸等。(三)肉桂(热):上升引肾火归原。黄连(寒),下降心火。二者一热一寒,一升一降,治心肾不交的失眠。如《韩氏医通》的交泰丸。(四)肉桂(热),助气化。黄柏、知母(寒),泻肾火。治膀胱气化不利的癃闭证,方剂如《东垣十书》的通关滋肾丸。(五)吴茱萸(热),辛开。黄连(寒)苦降。治肝胃不和的胃痛泛酸证,方剂如《丹溪心法》的左金丸。

体会:(一)《金匮要略》的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治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是用大黄之苦寒,附子之辛热,苦辛相合,寒热平调,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二)治慢性肾炎,阴阳两虚,湿浊内盛,用扶正降浊法,以“温脾汤”加减(附子三钱 制大黄三钱 人参 半夏 生姜 陈皮 厚朴 竹茹各三钱 茯苓四钱)。可使湿浊迅速从大小便排出,对缓解尿毒症有一定作用。(三)曾用《千金方》的温脾汤治疗3例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幽门梗阻,均达到临床治愈:

2 辛酸相合:辛味药性多发散,酸味药多收敛,若收散失调,用辛酸配合收散得到平衡,已达到治愈目的。常用方剂如:

(一)细辛、干姜辛散,五味子、白芍酸敛,一敛一散有止嗽平喘之功。《伤寒论》的小青龙汤,《金匮要略》的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二)干姜,辛温散寒。赤石脂、酸涩固脱,一敛一散,治久泻滑脱的虚寒痢,如《伤寒论》的桃花汤等。(三)桂枝,辛温发散。白芍,酸寒敛阴。一敛一散,一温一寒,调和营卫,如《伤寒论》的桂枝汤,桂枝芍药汤,小建中汤,《金匮要略》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上诉关于中药“相反相成”作用的方剂举例和临床应用上的探讨,由于我们认识不全面,经验不多,还望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