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四川 成都 610017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髋关节骨折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于我院接受髋关节功能康复的68例老年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4例)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髋关节(Harris)量表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Harris量表中疼痛(40.61±3.47)分,功能(51.05±4.02)分较对照组(37.12±3.35)分,(47.53±3.95)分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较对照组26.47%更低(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用于髋关节骨折置换术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中效果较为理想,改善髋关节功能的同时还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髋关节置换术;功能康复
随人口老龄化加剧,受老年人机体退化,加之易遭受磕碰、撞击等因素影响,老年骨科疾病患者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1]。髋关节骨折是该群体中较为常见的骨折,治疗方式以采用外科髋关节置换术为主,可快速促使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并缓解关节疼痛。但对老年患者而言,外科手术具有一定侵袭性和创伤性,可能导致术后持续疼痛、感染,甚至深静脉血栓,因此围手术期还需配合优质护理,促使患者康复。预见性护理基于循证理论基础,在围术期针对患者可能发生的系列并发症实施预防性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复质量。本文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对髋关节骨折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6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接受髋关节功能康复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依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63~78岁,均龄(71.46±3.38)岁,22例左侧,12例右侧,置换假体类型21例金属材料,8例高分子材料,5例陶瓷材料;观察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62~80岁,均龄(71.79±3.52)岁,骨折位21例左侧,13例右侧,19例金属材料,9例高分子材料,6例陶瓷材料。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CT、X光片等影像学鉴定髋臼明显退化或破坏严重,疼痛明显;②经患者及主治医生协商同意行髋关节置换术;③均为单侧病变;④患者自愿参与且签订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②并发股骨头坏死或股骨颈骨折;③合并免疫系统疾病;④合并精神疾病,认知障碍;⑤合并严重肺部疾病。申明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围术期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前提前告知手术注意事项,术中询问是否强烈不适,术后定期检查创口,并进行并发症,饮食,导管护理指导。
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①术前康复预见护理:术前学习有效咳嗽及深呼吸预防术后肺部感染,术前训练屈伸展髋动作方便术后上下床、熟练使用助行器;②术前限制输液量,不安置尿管,以加快术后肠胃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③术前告知体位管理:术后初期取仰卧位睡姿,患肢保持中立位外展20~30°,以枕头或软垫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两腿间夹棉被防止过度内屈或伸直,2h翻身1次。术后3d后取30~45°半坐卧位,30min/次,5次/d。术后禁止翘二郎腿、久坐;④术后康复锻炼:术后麻醉清醒6h后于床边坐立,1d后开始使用助行器行走,并可适当加强锻炼强度;⑤术后饮食护理:术后无特殊症状发生即刻少量饮水,2h后进食以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为主。
1.4观察指标
①比较护理前后两组Harris评分,包括疼痛与功能两大部分,疼痛满分44分,功能含日常活动、步态、行走状态、行走距离、畸形五方面满分56分,分数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越好;②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Harris评分比较
观察组Harris评分疼痛及功能两部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分]
组别 | 疼痛 | 功能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n=34) | 26.85±2.52 | 37.12±3.35* | 42.74±3.63 | 47.53±3.95* |
观察组(n=34) | 27.36±2.78 | 40.61±3.47* | 43.48±3.74 | 51.05±4.02* |
t | 0.793 | 4.219 | 0.828 | 3.611 |
P | 0.431 | 0.000 | 0.411 | 0.001 |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5.88%(2/34)明显低于对照组26.47%(9/34)(P<0.05)。见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组别 | 便秘 | 感染 | 假肢脱位 | 深静脉血栓 | 总发生率率 |
对照组(n=34) | 7(20.59) | 5(14.71) | 2(5.88) | 2(5.88) | 9(26.47) |
观察组(n=34) | 2(5.88) | 1(2.94) | 0 | 0 | 2(5.88) |
χ2 | 5.314 | ||||
P | 0.021 |
3讨论
因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合并疾病较多,机体功能退化明显,手术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故对老年群体施以治疗干预时务求考虑全面周到,尽量于保证安全基础上施以有效干预措施提高治疗质量。预见性护理需医务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对疾病进展可能做出判断,并实施相应计划干预,提前将预测问题解决,继而提高患者康复水平[2]。本研究结合老年患者不稳定性因素多的特点制定较为全面预见性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
本研究中采用Harris量表从疼痛与功能两方面对患者髋关节状态作出评估,通过护理前后、组间比较为患者护理期间髋关节情况变化提供较为可靠参考依据。在研究中,预见性护理组护理后各分数均明显高于仅常规护理组,提示早期预测判断病情后,进行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恢复效率。因患者术后体力、免疫力均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导致呼吸道感染风险变高,通过早期呼吸、咳嗽训练,可有效控制呼吸节奏及咳嗽方式进而降低感染风险。术前限制输液,可避免术中肠胃物质回流,同时减少管道放置,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并降低肠胃道、尿道感染风险。且术后患者体位受诸多限制,血液循环多不通畅,加之置换术失血较多,血液浓度高,血管受损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通过早期屈伸展髋训练可提前适应术后防血栓活动开展,同时术后抬高患肢,床边坐立,行走均可提高血液循环效率,降低血栓风险。在本研究中,预见性护理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降低,提示预见性护理可行。其中并发便秘者较多,因术后以卧床静养为主,患者饮食习惯、食欲、肠胃等均受不同程度影响,导致排便相对困难,通过食用高纤维食物协助消化亦可降低[4]。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高髋关节骨折患者功能恢复效率,缓解病症疼痛程度,并降低并发症风险,是髋关节功能康复理想护理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鹏. 预见性护理联合快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7):153-155,192.
[2]张素芳. 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对其应激性溃疡发生情况的影响[J]. 当代医药论丛,2020,18(22):150-151.
[3]叶彩霞,王月贵,杨树萍. 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0):4258-4260.
[4]申斌. 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14):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