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 361000
摘要:商业银行面临后疫情时代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加快资产结构调整,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成为商业银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关键抓手,更是切实践行新金融实践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五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如何加快资产结构调整服务实体经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商业银行、实体经济、新金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并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1]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攻坚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制定,商业银行面临后疫情时代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加快资产结构调整,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成为商业银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关键抓手,更是切实践行新金融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商业银行如何通过加强分析研究、完善保障机制、稳固资产质量、善用金融科技、优化人员管理五个方面加快资产结构调整服务实体经济提出相关建议,探索商业银行资产经营新思路、优化资产结构新路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分析研究,做好项目储备和客户选择
一是强化区域产业和重点行业前瞻性研究。结合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区域经济特点和十四五产业规划等,加强对传统大行业和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把握行业发展脉络和客户变化趋势,对新基建、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等重点优势产业和未来战略方向做好研究部署,主动做好前瞻谋划,大力推动制度和产品创新,增强资产经营和结构调整的主动性。
二是做好客户优选和“名单库”管理。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客户调整,在遵循统一的战略和风险偏好的基础上,结合机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信贷结构调整目标。通过行业选择主动规避风险,在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中选择客户,把握优质企业特征[2],优先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上市及后备企业、先进产业集群企业、高端制造业等企业,带动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的拓展和维护,深耕产业链金融支持深度;同时做好客户研判和“名单库”管理,制定重点领域白名单储备库[3],并适时动态调整,实现批量获客、活客。
二、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流程聚力和评价效能
一是积极构建资产结构优化配置机制。以“提升增量、优化存量、巩固质量、增加效益”为目标,明确大类资产配置牵头部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围绕资产经营增长和结构调整优化目标,确立分层级营销和产品配置落地措施,进一步提高营销精准度和流程清晰度;充分运用贷前诊断和重大项目预判制度,及时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遵循统一风险偏好和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大类资产配置牵头部门要加强总量和结构督导,确保完成资产增长目标的同时,持续优化对公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类补短板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提高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贷款占比。
二是优化配套差异化激励约束政策。通过差异化信贷政策、绩效评价、激励监督,引导资产结构调整优化方向。根据客户分类及同业竞争,采取白名单制差别化定价,通过绩效工资、内转价格、资产质量等适度调整绩效评价,将资本管理指标纳入全面风险管理评价,鼓励优选低资本高回报的客户及产品,充分发挥资本管理考核对资产经营和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在做“大资产”的同时,努力向“轻资本”转变。通过延期薪酬支付、评优评先、尽职免责、督导约谈等差异化激励监督,保障资产结构调整优化落地。
三、稳固资产质量,强化风险收益与资本平衡
一是强化资产质量管控,筑牢风险管理底板。严格监控资产质量控制计划,加大资产质量管理在全面风险管理评价、KPI等考核中的运用力度,推动形成“一盘棋”资产质量管控格局,全面压实资产质量管控责任。主动前瞻管控风险,加强“四重”[4]风险管理,持续推进督导与帮扶机制;加大整体风险研判和实时监测,防止风险传导;加强延期贷款客户监测管理,坚持实质风险判断;加大不良处置力度,推进证券化资产出清,努力提高不良资产处置质效。
二是精细经济资本和拨备管理, 引导资产结构优化。做好拨备和经济资本的测算、监控及考核工作,抓实到逾期信贷管理和风险客户退出,防止无效和低效资本占用;推进重点领域信贷业务投放,鼓励经营机构加大对的资产占用客户在先进制造业贷款、绿色金融、战略新兴行业、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真正做到“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坚持“一户一策”分析研究,深挖存量客户价值,通过提升存款占比、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优化风险缓释措施及调整授信产品结构等手段,降低资本消耗,提升客户资本回报水平。
四、善用金融科技,提升数字化经营和智能风控水平
一是强化数据价值挖掘,深化系统管理工具应用。充分挖掘税务、工商、环保、海关等外部数据价值,结合地方特色大数据等外部网络第三方信息,整合内外部各大数据平台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数据整合质效;同时加强前台经营部门、中后台保障部门以及数据支撑部门的信息共享,深化系统管理工具建设及应用。
二是构建综合融资全景视图,完善数字化经营平台建设。
加强信息共享联合创新,通过“G端连接”加速“B端赋能”,构建“综合融资全景视图”,以科技敏捷带动业务敏捷,深度融合科技与业务,快速迭代,切实解决经营管理中的痛点、焦点、盲点;不断完善数字化经营平台建设,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助力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
五、优化人员管理,加强资产经营队伍建设
一是组建统一的资产经营团队。构建由大类资产配置牵头部门统筹协调、资产经营部门、经营网点班子和客户经理分工协作,中后台部门联动保障的资产经营一体化作战机制。紧密结合自身管理特点,统一资产经营目标策略、结构调整优化路径、客户综合效益导向、服务流程品质标准,形成资产经营团队了解市场变化、客户需求、政策规则、产品创新、流程标准的一盘棋资产经营格局。
二是打造专业的资产经营队伍。充分运用科技赋能,梳理和精简工作流程,优化线上线下工作机制,为基层工作人员“提质、赋能”,“降辅、减负”;同时完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维度和激励约束程度,探索建立更为科学全面的考核激励体系,构建多通道、多维度的晋升路径,充分调动各类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大力促进资产经营队伍发展壮大。
参考资料:
井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建议 时代金融2019年35期
闫冰竹: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企业发展之基和责任使命 《中国金融》2016.18
张艳忠:服务实体经济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 南方金融 2012(11)
1
[1]实体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2]自身经营稳健,聚焦主业、聚焦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产业导向等
[3]“商机储备库”、“有效储备库”、“投放储备库”、“重点项目/客户白名单表”等
[4]重点机构、重点客户、重点产品、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