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八中学 广西南宁 530000
摘 要:“双减”政策下,虽然减少作业量,但要保证教学质量、更要提高教学质量,并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专题为例,在“双减”背景下,设计一节高效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中考备考课堂。
关键词:“双减”,核心素养,透镜
“双减”的提出: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正式召开。在审议中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7月24日,中共中央通知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指出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双减”政策正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所以对学校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对于教师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坚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接受了相应学段教育后逐步形成的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1]。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专题为载体,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基于“双减”背景下让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透镜及其应用》单元复习内容分析
根据2022年版《物理课程目标》中关于《透镜及其应用》要求,制定了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为:1、认识透镜类型及透镜的一些基本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三条特殊光线,懂画透镜光路图;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它们的成像特点。
1.“从生活到物理”的新课程理念。通过指导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出示真实的照相机、同学们带的眼镜、2013年王亚平太空的水球演示实验等,让学生认识到透镜的不同,从而展开对透镜的进一步认识和探究。注重“从生活到物理”的新课程理念的渗透,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进而思考透镜的成像规律。
2.建构透镜模型。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光学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多展示跟生活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学会“化难为易”的方法。例如: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等成像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内化,培养学生建构物理模型的能力。
3.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素养。《透镜及其应用》这一单元复习知识结构关联密切,从“认识透镜”到“透镜对光的作用”,再到“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最后“透镜的应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复习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完成知识架构,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本次复习课堂中,共安排了4个科学探究活动。老师要注意引导从不同的探究活动中,增加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建立真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的连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过程进阶式设计
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教学要循序渐进,通过引入生活
实例或用生活用品进行一些小实验,创设探究情景,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并通过进阶式的探究复习学习,发展他们的物理观念。并将这种精神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复习进阶式设计如下。
1.认识透镜。通过2013年王亚平在太空演示的水球实验视频引入,展示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实况录像。近几年中考命题改革中,越来越重视情境化。旨在情境中考查学生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王亚平演示的太空水球实验中,学生看到了她的倒立的像。思考:(1)为什么能看到王亚平倒立的像?(2)水球相当于什么?丰富学生对透镜的感性认识,看到了神奇现象,并也有透镜成像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桌面实验器材,进行比较,并概括出它们的特征。此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知识,并将知识活化,且能对水球透镜进行分类。该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知识内化和迁移的能力。
2.透镜对光的作用。思考:(1)凸透镜对平行光有什么作用?如果是一般光源呢?(2)凹透镜对平行光有什么作用?(3)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不是都会聚于焦点?(4)这条光线的特点,及它经过透镜后的位置在哪?通过演示平行光经透镜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创设情境,讨论并交流,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并解决问题的习惯。更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光路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该环节,插入练习:如图所示。
前两幅图,学生可根据图分析光路,确定平行光线经过透镜后被会聚还是被发散,从而可以确定透镜的种类;后两幅图,要求学生对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有更深的理解。图3,有学生觉得经过透镜的光是发散的,误认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则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是一束会聚光线。其实,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指与原光线传播范围相比会聚了一些,但仍可能是发散光线。应创设更多情境,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进一步提高要求,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用对照法复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和解决,使学生真正掌握特殊光线透过透镜后怎样传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演思维,并为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突破埋下伏笔。
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识记、理解、应用等方面比较薄弱,这个点应该为本节课需要再次攻克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一、创设问题情境:生活中哪些仪器用到了透镜?它们所成的像都一样吗?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通过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不同,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二、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采用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实验现象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其观察能力、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尊重客观现象的重要性,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及其特点,进一步理解虚像和实像的含义,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精神。三、因成像规律表格中信息量较多,学生难于记忆。要加强引导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原理启发学生,让学生知道:如果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已知,通过作特殊光路图也可以找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发现与表格中的现象相符合,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并与特殊光线作图相呼应,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对科学的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四、通过蜡烛的动画模拟方式,更直观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当透镜成像时,像距、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定性关系,且所成像是连续的,从而对凸透镜成像情况的整体感知,让学生重温知识构建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归纳出规律1: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规律2: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物近像远,像变小。形成记忆口诀。《透镜及其应用》从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综合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4.凸透镜的应用。让学生明白物理与人体紧密相关,激发学生去弄明白自己身体的问题。创设思考和回答、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通过了解眼睛成像特点,让学生具有眼保健操、保护视力的意识,并注意用眼卫生。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某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在中考中关于凸透镜应用方面,根据近几年的总结分析,大的趋势是基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如2021年,北部湾经济区考查根据眼球成像的示意图,判断该同学所患眼疾,以及矫正视力时所需配戴的透镜类型。在该板块,学生复习过程中形成口诀,便于记忆。
三、学生复习效果反馈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学
生提供学习、发展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3]。因此,对《透镜及其应用》复习单元的学习效果评价,除了采用常用的学生课堂回答、课堂作业外,应更注重学生在课堂活动、实验、讨论、制作等方面的形成性评价。
课堂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从中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结合义务教育“双减”背景下,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聚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精心设计复习专题作业。
拓展延伸——自制模型照相机,通过亲手制作模型照相机的活动,对照相机的成像规律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此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乐于参与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学习结果是可视化、共享化的作品或者成果,能够分享,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该评价更多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初中物理学科素养得以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透镜及其应用》设计反思
基于“双减”背景下,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如何上好一节高效、高质量的中考备考课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情境设置水平,让问题生长在情境中。在本单元《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探究过程需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地开展教学活动。该单元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身边能找到丰富的实例。用实验架构本单元环环相扣的知识网络体系,促进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达到复习的目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逐步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能力、品格、情感具有物理学科的特性,并于物理学习的整个过程形成内化。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有单元培养目标和计划,通过长期的、科学的、反复的训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居海军,周婷.刍议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物理教学策略[J].物理教学,2018(1):22-24.
[2]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