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广西南宁530007
【关键词】 短肠综合征;早产儿;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护理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是指因各种原因广泛小肠切除、旷置或先天性短肠等,导致肠道有效吸收面积显著减少,残余的功能性小肠不足以维持患儿的生长或营养需求,并以严重腹泻,酸碱、水、电解质紊乱,各种营养物质吸收及代谢障碍以及体质量丢失为特征的综合征[1].SBS治疗主要为肠康复治疗,对患儿实施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治疗的重要环节[2]。本文总结了我科收治的1例SBS早产儿应用口服补液盐和米汤水保留灌肠等方法治疗及护理后,有效的提高了患儿剩余肠道的吸收及恢复能力,在造瘘术后83天,成功进行了坏死小肠切除术后的肠造口闭合术,目前患儿情况良好,现将患儿的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系孕32+3周出生,出生体重2.18kg,生后即发现患儿腹部膨隆,腹壁血管显露,肠鸣音弱,胸腹正位片检查示右下腹条状高密度影,腹部B超提示腹腔积液,考虑肠梗阻、肠穿孔、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疾病的可能性大,生后16小时即送手术室进行了剖腹探查,根据术中探查结果进行了坏死小肠切除术、回肠造瘘术及肠粘连松解术,剩余小肠约40cm。该患儿手术当天就留置了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全肠外营养治疗,术后3天开始建立肠内营养,同时,我们采用了口服补液盐和米汤水保留灌肠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剩余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患儿喂养的耐受性逐渐恢复,对肠外营养的依赖逐渐减小,体重增长良好,在造瘘术后83天,患儿成功进行了坏死小肠切除术后的肠造口闭合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目前体重4.52kg,生长情况良好。
2 护理
2.1 高静脉营养液的使用
合理的肠外营养配方,有助于疾病的恢复,维持胃肠功能和结构,减少并发症以及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3]。医生开具医嘱时,需根据患儿实际体重、日龄等计算营养液中微量元素、液体、蛋白质、能量等相关因素具体量[4]。护理人员在配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按照配药流程进行配置。在输注方法方面,也由持续输注改为循环输注,有助于减少营养支持带来的内脏脂肪堆积[5]。
2.2 PICC管的维护
SBS患儿需要长期的肠外营养治疗,长期留置PICC管易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静脉炎、血栓、穿刺点感染甚至非计划拔管等,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6]。PICC管需每周进行一次维护,采用换药包更换敷料,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针对已经有静脉炎发生的患儿可用喜辽妥进行涂抹按摩。每天Q8h用1U/ml的肝素盐水0.5ml冲管一次,预防血栓。每班交接班时用0.5ml生理盐水冲管一次,保证输液通畅。患儿好动且出汗较多,我们采用了弹力绷带对PICC进行了二次固定,当敷贴松动或污染时就立即更换,避免留置管移位或脱管。
2.3 造瘘口护理
患儿开始肠内营养治疗后排泄物会增多,当排泄物中粪渣较多时,责任护士会用生理盐水浸湿大头棉签及时清理;随着奶量的增加,患儿有效近端肠管短,代偿能力弱,经造瘘口流出的肠内容物每天有150-400ml左右且以水分居多,为了更加方便排空造瘘袋,我们在造瘘袋的顶端设计了一个防逆流的小圆口,从这个小圆口插入一条8号或10号的胃管,并在造瘘袋外用胶布把胃管固定好,用50ml的注射器连接胃管就可以抽空造瘘袋内的排出液,既方便又能准确记录排出量。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每班密切观察患儿造瘘口皮肤及外露肠管的血运情况,发现造瘘袋有卷边、松脱等情况时就立即更换,并在造瘘口周边张贴3M透明敷贴,增加造瘘袋与皮肤的密闭性及贴合性。
2.4 灌肠护理
术后1天造瘘口开始有液体排出,每天19-50ml,且逐渐增多,最多可达438ml,为了预防水、电解质紊乱,我们采用了口服补液盐5.125g溶于250ml温开水中,取20ml保留灌肠10min/Q12h,同时辅以温米汤水10ml保留灌肠10min/Q12h的方法,适当增加灌肠量刺激肠蠕动,每次灌肠后都准确记录液体的排出量,从一开始的只能吸收5ml到3天后的完全吸收,有效地促进了剩余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功能,定期复查结肠造影,评估肠蠕动情况,同时适当加用复方谷氨酰胺促进肠增长,为接下来肠造口闭合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5 饮食管理
虽然SBS患儿需要长期的肠外营养治疗,但剩余肠道的功能也需要被利用起来。与成年患者相比,新生儿具有更强的肠吸收和肠恢复能力,越早进行肠内营养,越有利于刺激肠黏膜细胞增长,改善肠道的形态,促进残余肠道的生长[7]。患儿于造瘘术后3天开始经留置胃管进行肠内喂养母乳或深度水解奶,肠造口闭合术后3天开始经口喂养,经口喂养12天后发现患儿每天解5-7次大便,性状为糊状甚至为水样便,于是我们采取了口服蒙脱石散来缓解患儿腹泻症状,同时辅以微量泵通过鼻饲管间歇性泵奶的方法,大大的提高了患儿对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的促进了肠道对水、电解及营养成分的吸收,目前患儿的大便次数较前减少且大便性状也较前好转,观察无胃潴留及腹胀等情况发生,体重增长良好,喂养顺利。
2.6 病情观察
严格记录患儿出入量情况,严密监测患儿生长情况,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肠外营养的使用,动态监测患儿血清电解质及血气情况,电解质失衡时及时纠正酸中毒,常规监测肝功能、尿素、肌酐、胆红素及白蛋白等指标。
在患儿肠造口闭合术围手术期,我们通过口服补液盐及米汤水保留灌肠、微量泵间歇性泵奶、口服蒙脱石散等护理措施,有效的减少了患儿水、电解质的流失,增强了患儿剩余肠道的吸收和恢复能力,使患儿能通过正常的消化过程获得营养和代谢,缩短了肠道适应时间,成功地关闭了造瘘口。当肠内喂养耐受后,肠外营养的使用也会逐步减少,这样不仅可以缩短PICC的使用时长,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还可以减少营养支持带来的内脏脂肪堆积,减少肝功能衰竭,大大的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
[1]严萍,胡家杰,任蕾,李梅.集束化营养管理方法在新生儿短肠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20,33(12):1733-1736
[2]王笑妍,谢莉娜,沈志刚,李玟.短肠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分析[J].中南药学,2021,19(5):1010-1013
[3]邓贵华,方瑞,陈小葵,王铁桥,张琳.肠外营养液对小儿短肠综合征患者体重和生活质量等影响的回顾性分析[J].今日药学,2020,30(10):707-714
[4]王旭.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新生儿静脉营养液流程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30):193
[5]贾凌威,王桂华,冯永东.短肠综合征的治疗及进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0(4):522-527
[6]卢艳华.集束化护理管理对新生儿PICC并发症、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35(19):195-196
[7]施姝澎,张玉侠,陈.新生儿短肠综合征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