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前言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为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输液通路,有利于减少对血管的损伤。由于PICC的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为避免导管滑脱需要使用固定装置对导管进行固定,但是相关的不当操作容易引起PICC导管性压疮发生,加之患者在置管后的不当行为会增加PICC导管性压疮的发生风险,对患者的正常治疗产生影响[1]。无缝隙护理是指为患者提供“一站到底”式护理服务,使得整个护理工作严密无缝,提高护理质量[2]。我科室针对PICC导管性压疮预防采取无缝隙护理,获得良好效果,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以推动该护理的临床运用。
一、一般资料
在2020年7月~2021年12月于我院进行PICC化疗的癌症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30例患者)。实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59.62±10.49)岁,癌症类型:肝癌7例、乳腺癌6例、小细胞肺癌9例、淋巴瘤8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为(60.18±10.62)岁,癌症类型:肝癌8例、乳腺癌8例、小细胞肺癌8例、淋巴瘤6例。2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备可比性。
二、方法
1、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告知患者PICC置管的常见不良反应与相关注意事项。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1)置管前:以询问的方式掌握患者对PICC置管的认知程度,针对患者PICC认知薄弱的方面进行健康宣教强化。告知患者PICC置管时需要配合的事项。(2)置管时:正确摆放连接器减压套管,将该套管与肘横纹形成45~60°角的位置进行摆放,置管时避开导管末端处于手臂关节处、肘窝、腋窝,并观察患者手臂活动时导管是否发生弯折,若发生弯折则及时进行纠正。在粘贴敷料与胶带时确保无张力性粘贴,即单手持敷料,对准穿刺点后,无张力性的将其垂放,沿着敷料由内之外进行固定,先完成敷料内的导管与相关附件固定后,再利用双手的受伤从中间向周边轻柔地抚平,此过程避免用力。采取“高举平台”法固定延长管、输液接头,将胶带包绕导管一周,再将两边胶带粘贴于皮肤上,形成“Ω”形状。(3)置管后:在置管成功后鼓励患者进行手腕旋转活动,并在患者穿刺周围皮肤涂抹喜辽妥,促进水肿与血肿的吸收。在置管后6h指导患者做手部操,包括手指伸屈运动、握拳运动、屈肘运动、手腕旋转运动、手臂外展与内旋运动,每次持续10min,每天做3次。教会患者对穿刺点的异常现象进行观察,包括红肿、渗血、出血等异常现象,一旦发现后立即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指导患者保持穿刺处的清洁与干燥状态。告知患者在置管后的24h内避免手臂用力过度,在置管后48h可进行一般日常工作,但注意置管侧手臂不可做大幅度甩手动作。嘱咐患者避免置管侧手臂提取重物、受压。
2、观察指标
统计2组患者的PICC导管性压疮的发生率与发生压疮的分期,压疮分期根据严重程度从轻到严重分别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实验组1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性压疮,对照组出现7例PICC导管性压疮,实验组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23.33%(x2=5.192,P=0.023)。实验组1例PICC导管性压疮为Ⅰ期,对照组7例PICC导管性压疮中,3例(42.86%)为Ⅰ期,3例(42.86%)为Ⅱ期,1例(14.29%)为Ⅲ期。
四、讨论
通过本次报告的结果可知,实验组的PICC导管性压疮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压疮严重程度较轻,而对照组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压疮。表明无缝隙管理可有效减少PICC导管性压疮的发生、减轻所发生的压疮严重程度。
无缝隙护理从置管前、置管中与置管后3个阶段展开。置管前通过针对性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PICC的认知程度,有利于确保患者后续积极配合完成PICC置管与相关护理。置管中护理强调对连接器减压套管的正确摆放、敷料与胶带无张力粘贴以及运用“高举平台”法固定延长管、输液接头。连接器减压套管摆放不当时,导致患者在产生肘关节屈曲等动作时,减压套管在皮肤上移动并持续对局部皮肤造成压力,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3]。强调对连接器减压套管的正确摆放可减少该风险。敷料与胶带张力性粘贴会增加局部皮肤的受压,促进压疮发生,通过采取敷料与胶带无张力粘贴可避免这一问题。“高举平台”法能够确保固定牢固性,同时能够避免导管、输液接头与皮肤紧贴而产生对皮肤的持续性压迫,降低PICC导管性压疮发生风险。在置管后通过为患者穿刺周围皮肤涂抹喜辽妥,促进水肿与血肿的吸收,避免局部肿胀而与固定于此处的相关导管、接头产生挤压而引起压疮形成。并在置管后指导患者进行相关的手指、手掌、手腕、手臂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局部血流减慢而增加压疮风险。
五、总结
无缝隙管理用于预防PICC导管性压疮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PICC导管性压疮的发生率,有助于确保PICC治疗的顺利进行。
六、参考文献
[1]罗丹.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改良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21):3790-3791.
[2]洪雪琴,骆美燕.无缝隙护理在预防PICC导管性压疮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的影响[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26(S2):139-140.
[3]经升琴,梅思娟.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预防PICC固定致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效果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9,18(9):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