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3

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向阳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四川德阳市

摘要:高校法学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法学专业的培育目标是将学生塑造成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工作者,在学习期间可以积累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做好相关的法学专业教育工作,培育学生的意识形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成长期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积累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法学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

一、引言

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强对法学专业的思政教育,做好思政元素在法学专业中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可以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更好地成长奠定基础。在高校四年的学习期间,能够充分学校的教育资源,完善法学专业的人才培育方案,让更多的法学专业教师可以融入法学专业课程,做好思政元素的融入,积极探索学生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健康发展的同时,融入国家对高校学生培育目标之中,具备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和理论功底,能够为国家的法律事业贡献力量。

二、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对于我国的高校建设来说,是为了相应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要而培育人才的,高校必须积极响应国家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来做出相应的工作安排和努力,要在全国高校的范围内加强课程思想的建设,要在传统教育中,提高法学生的思政水平和意识,要促进法学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要为将来适应国家法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在高校的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合理安排,融入思政元素,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来展开思政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思政知识和法学专业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思政教育中来,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政修养和意识,同时促进高校法学专业的深入发展。

作为高校来说,要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也要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就需要打破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要展开思想政治内容与法学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避免大学的思政课程形式化,要从大学生的思想需要出发,来对思政元素进行利用和融合,要提高思政教师的素质,自觉提高思政修养,要在课程教育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深度的谈话和讨论,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有清晰地了解和掌握,才能在日常思政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应用。

法学专业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要尊重学科特色,同时挖掘课程思政的潜力,坚持理论中渗透思政教育核心,让思想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统一。在思政教育中要做好相关的价值取向教育,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大局意识和主任医师,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要从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国家的热点问题以及建设问题,让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话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在拓宽眼界的同时,在法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中进行思政理念的体会,增强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公平正义的理念来学习法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要秉持着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法律事业建设者的要求来努力,让学生多认识自己,多认识社会,不断成长和进步,让学生掌握法学技能的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自从教育部倡导要在高校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的高校在积极实践和部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围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能力这个核心,在各地高校和所有的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在法学专业中加强课程思政的内容,就能最好地加强法学专业的发展以及思政教育的建设。各个高校要切实落实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构建法学专业和思想教育协同发展的教学体系,要重点建设一批课程思想的典型院校,为其他院校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更好地推动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思想发展的进程。

三、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开设法学专业的学校多,而且人才培育方案也多,缺乏思政元素是根本问题,没有将思政元素与法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这是培育方案方面的缺失。对于高校来说,开设法学专业的培育目标是十分清晰的,但是融入了思政元素之后的培育目标就变得非常模糊,没有建立相应的课程设置,对学生培育的侧重点也不清晰,就会导致学生在提升法学专业水平的过程中容易忽略思政素养的培育。有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忽视实践内容以及思政内容的融入,就会让学生感觉思政内容涉及少,不重要,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政素养低的情况。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损失,因为无法从个人修养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将来走入社会,走进工作岗位是一种不足。

其次,法学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思政教育意识。对于法学专业的老师来说,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专业的研究之中,缺乏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和学习,就会导致法学专业的教师自身思政素质就不高,无法通过自身的课堂教育融入思政元素,无法满足新时代法学专业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另外,学校对法学专业教师的考核也是重专业考核,轻思政考核,就会导致教师对思政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其重视程度。在专业教师的课堂中缺乏融入思政元素的理念,无法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入到课堂专业教学中,无法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就导致课程学习之间是脱节的,学生的收获不大。

最后,法学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问题多。如何将法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做好相关的课程设置,是需要校方和教师共同设计和规划的,不仅要在法学专业的理论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还要在法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合理的培育方式。法学注重学生的法律思维培育,注重对法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同样,思政教育也需要一个过程来慢慢积累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这一点上二者是非常契合的,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对课程的设置以及安排合理规划,实现二者的无缝衔接,会有利于二者的融合效果。教师要对课程资源充分挖掘,要对法学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思政课程的内容充分把握,找到二者的融合点,就可以进行教学的改革,融入相关的内容,实现课程的新变化[1]

四、大学教育中课程思政的概述

课程思政,就是在非思政课程中融入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或者思想核心,让所有的课程都在传播相应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播一定的育人思想。这是将爱党爱国思想融入大学高等教育中的最好方式,也是培育大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直接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发展阶段,要对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育,就是一种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表现,也是将法治教育、德育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和统一的渠道,要让各种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步前进,让相互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就可以构建全体大学生青年群体的育人大局观形成。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潜力的基础,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高校的法学专业中,本来以培育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法官、检察官、律师、行政执法人员和立法者为主要目标的专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主要阵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国外意识形态的渗透,我们要从大学生群体入手,抓好思政政治教育,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坚持中国梦的实现,要让法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追求公平正义,而且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让更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能够在进入社会后,为国家的法治事业做共享,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法治建设更加完善,让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更加平稳健康。这些都是高校法学专业的培育目标,同时也是国家赋予高等法学教育的使命。对于高校法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做好自身专业知识的修炼之外,还要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要全面提升高校法学专业教师联系实际的能力,要从日常课堂教学中和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让学生真正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修炼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自从国家从2020年开始引发相关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内容之后,各个高校都开展了蓬勃生动的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尝试新的融合方式和途径,同时开展各种生动的活动,让学生更容易感兴趣,愿意参与其中,就为高校教师做好课程思政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思政教育成效评价提供了基础。

五、我国高校法学专业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研究

第一,构建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身为一名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做好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要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使命,但是也要纠正自身对于思政教育的忽视思想。这就要从学生的课程设计、规划以及教学整个过程中融入理念的转变,要明确高等院校的学生培育目标,同时要在专业课程目标上将重心充分体现,要从知识、技能传授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传授引导,这才是思想转变的关键。对于高等院校的教师来说,需要解读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联系最新的法条和立法条文的背景、含义,还要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来解读和教授一些法律的变化,让学生学习法律是一种进步的动态的知识积累,而不是静止的法条解读以及理论传授,要通过立法的目的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来出发,将外化的教学活动与内化的法律精神完美结合,这是做好法学专业教学和培育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第二,做好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

所有的思想转变,课程设置和规划,都需要日常教学一点一滴地积累和渗透,这都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学生的高度配合,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无法实现后续的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目标。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要从立法的目的出发,对法学生的教学要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这是一名高素质的法律思维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法律修养,因为法律不仅是纸面上的文字,更是应用在广泛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内容,要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秩序,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从实际出发,要让静止的法律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理解和应用,过程中牵扯的部门多,人员广,法学专业背景的学生是最主要法律从业者群体,做好他们的大学教育,就是为将来的法治之路发展铺路。教师要从日常教学的点滴做起,要对课堂教学高度重视,能够实现思想转变后的成果。

第三,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入

在法学专业课程中要融入思政课程似乎非常不容易,看起来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实际上二者都是需要日积月累来培育的,课程设计可以突出二者的融合度,也容易让大学生更认可和接受。在培育法官等法律职业工作者时,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是培育目标,但是这些法律职业工作者如果缺乏道德修养和公知良知就会导致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人为错误,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对社会和当事人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合格的法律职业工作者。一个案件需要适用法律条文,需要寻找法律依据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如果在适用法律的时候,忽视人伦和道德、情理,就会让法条变成了冷冰冰的条文,对社会的影响力是负面的。同样一件案子,在不同的法官眼里和裁判中,结果可能不同,这既是法官自由裁量权在应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人为因素,比如对法条适用的理解等,如何让法理和情理平衡,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这是需要法律职业工作者在日常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是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作为法学专业教育来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进课程之中。改革传统的思政教学方法是第一步要做的,然后发挥法学生的逻辑思辨特性,将思政教育的思辨性充分调动,也真正实现了法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在讨论中进行思辨和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采取讨论教学方式,让学生多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法律层面的解剖,同时附带融入道德层面和情理层面的处理视角,就会让法学生的法学思维更加全面和完整,可以为将来走入工作岗位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法条做准备。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中要让学生挖掘法律条文背后的社会立法背景、立法目的以及社会需要,要让学生站位更高更远,能够更好地做出一些合理性的讨论和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就是塑造法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2]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适度融入思政内容。法学本科专业学习的法律门类多,涉及到的法律条文多,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法律理论背景,能够选择其中的一种或集中法律门类进行思政课程建设的尝试。比如公司法学习中,可以将富强文明的思想融入其中,供气是社会的重要经济主体,公司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就是要促进社会成员创造社会财富,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这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和文明思想自然融入其中,要从国家立法的角度来分析法律的意义,要在适用公司法来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和交易的简便快捷,要提高交易的效率,维护社会的秩序,要维护交易的安全,这是公司法存在的根本目的。公司法中的众多法条是非常繁杂的,但是在针对具体案例时,要适用合适的法条,法条本身为实现国家富强文明的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学习公司法和适用公司法分析案例时要做好相应的理解,要摒弃个人狭隘的视角和站位。

最后,自由平等思想融入法律课程学习中。一切法律的都要遵循维护社会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这对于一个法学生来说是学习法律所具备的基本法律思维。法律的适用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与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些都是法律的价值。公司法的多次修订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一切法律的修订都是围绕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来进行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成员的公平公正以及自由平等权利。这些都是宪法所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市场主体需要拥有的平等地位,来进行市场经济下的各种经济活动,这对于市场主体来说,必须要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同时要任何一方市场主体都不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要让企业等市场主体在一种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合法的交易活动,为最大程度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努力。法学是要深入理解到法律背后的一些深层次内涵。同样,诚信与公正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些也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在法律层面的体现。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遵循着诚信和公正的基本原则,蔡恩感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3]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成效如何,就要取决于高校的教师教学成果。作为高校的教师来说,需要围绕法学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和引导,要以思政内容为指引,加强自我学习也要推进课程改革,让学生在夯实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努力拓展思政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程内容的精髓。这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未来人生发展的精神养料,也是学生提高自己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明阳,课程思政在高等院校中融入的重要意义和途径研究[J],高校勘测改革研究,2020(5):108.

[2]李修平,高校法学专业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途径研究[J],法学论坛,2020(8):145.

[3]刘楠,高校法学专业与课程思政融合途径以及方法研究[J],高校法学研究[J],2020(2):123.

作者简介:王向阳(1978.10--),河南商丘人,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侦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刑事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