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对河湖生态健康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河道治理对河湖生态健康的探究

李文林

太湖县水利局   安徽  太湖县  246400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于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有关部门对于维护河湖生态健康的措施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但在治理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治理误区。本文旨在对其中最为有效的主要的河湖生态治理措施——河道治理措施在防护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解决的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字:河道治理;河湖生态健康;生态修复

引言: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河湖生态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标准也从最初的单要素转化为多要素,这就对我国的生态治理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河湖的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进而维护河湖生态健康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河道治理作为其中效果最好的生态治理措施,对其治理的模式和结构进行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从而有效实现河湖生态环境的科学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1河道治理的相关概念

河道治理模式是以人与环境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原则,以维护河道环境整体性和生态性为前提,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强化水质、构建食物链、修复生态系统、修复河道自然生态结构等有效治理手段,实现河湖的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达到系统的推进我国生态建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理模式。该模式能够在满足防洪、引水等基础功能的基础上,有效维护河湖生态健康[1]

该治理模式强调将河道和河道周边环境看做一个有机整体,综合的考虑各个环境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关联性,并对其进行强化,从而实现建立河道整体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目的。

2河道治理维护河湖生态健康的有效措施

如表1所示,通过对目前已经有效进行河道治理的修复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可以得出,由于河湖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动态性、复杂性以及一定的阶段性等特征,我们在通过河道治理措施来进行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时会更加复杂,因此我们在进行有效的河道治理方案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河湖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气候、周围工厂以及居民区分布等因素,综合的进行治理。

表1 城市河道、河网生态修复模式

序号

工程项目

修复模式

修复子模式

河道、河网修复前后生态系统现状

修复前

修复后

1

浙江某县城河道水质改善工程

强化水质改善模式

环境引水模式+物理(水质净化+截污)修复子模式+生态修复子模式

水体黑臭

黑臭消失,生物多样性

增加

2

杭州市拱墅区红旗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强化食物链构建模式

物理(底泥清淤水质净化)修复子模式+底栖生物构建子模式

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浑浊发绿

水体澄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

长山河海宁市区水系综合治理

耦合生态修复模式

物理(低影响水质净化)子模式+生态修复子模式

河岸生态系统较差

水岸生态系统恢复,河道水质抗冲击能力增强

4

安吉县石马港生态改造工程

多自然生态修复模式

生态修复子模式

河道断流,流域生态系统缺失

河道贯通,生态系统重构

2.1对于受污染严重的河湖的有效防治措施

运用河道修复措施针对受污染严重的河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需要对该处的污染源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找到影响河湖生态健康的根本因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河道修复。

例如表1中的浙江沿海某县城河道水质改善工程,其岸上存在较多的点源污染以及截污不到位导致水体流动力差,是造成水体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变弱的根本原因,根据该河道的特点,有关部门应在实施大力进行截污措施的同时,利用科学的水质净化技术以及立体的生态浮床等水体修复技术进行引水置换,实现对河湖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进行一定的修复。在这期间所使用的河道治理模式主要分为环境引水、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子模式三部分,重点强调通过强化水质来改善河湖生态。

2.2对于受水质富营养化影响的河湖的有效防治措施

运用河道修复措施针对受水质富营养化影响的河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需要先对水质进行水质检测,并结合受水质富营养化影响的河湖所处地区周边的实际情况分析水质富营养化出现的原因,通过底泥治理、科学搭建水体景观以及合理利用微生物净化水质等建立一套或者多套完整的生态食物链的手段,来实现对河湖生态系统的有效修复。

例如表1中的杭州拱墅区红旗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对该河道的水体、底泥中含有的原有的生物种类和含量以及河流的特点进行抽样检测和分析,并设计出合理的河道治理方案——“强化食物链构建模式”,该模式先是对河道底泥进行适当的清淤,然后引进食藻虫等微生物以及一定数量的水生生物和动物来构建生态链,以此来削减水体中的富营养盐的浓度,并为恢复河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自净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河道治理模式主要分为底泥清淤、水质净化等物理修复模式和底栖生物构建子模式两大部分,重点强调通过构建生态食物链来有效改善河湖生态。

2.3对于河岸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水质良好的河湖的有效防治措施

运用河道修复措施针对河岸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河道本底水质良好的河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需要先结合河湖以及周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定程度的河岸生态系统重建,逐步增加生态系统的完整度,逐步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并使修复后的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的动态稳定状态。

例如表1中的长山河海宁市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在对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后,有关部门制定了最适合的河道治理方案——“耦合生态修复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对河岸的自然形态进行人工修复,使其能够与水边形成自然过渡,然后利用低影响技术手段对河道的径流进行处理,以此来减轻河道污染,使其能够形成标准的耦合人工与自然水平滨岸缓冲带[2],从而实现对河岸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有效修复。该模式主要分为低影响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子模式两部分,重点强调利用人工的作用来实现生态系统的修复。

2.4对于河道渠化的水质良好的河湖的有效防治措施

运用河道修复措施针对存在河道渠化,但是水质本身较为良好的河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要充分的意识到这种河道通常为山溪性河道,有其独特的河道特点,在治理时需要在重点注意河道的防洪能力的前提下,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结构。

例如表1的安吉县石马港生态改造工程,该情况下,需要结合河道的坡降特性以及下游已有堰坝等实际情况进行河道治理方案的制定,其中最适合的治理方案就是“多自然生态修复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人工将被调整过的河道进行复原,使其恢复到原来的下湖、中岛和上溪的合理布局,同时对之前调整过的河道的主槽进行复原和防冲防洪固定,以期能在实现河道的行洪功能的前提下,保障河道的生态健康,提升河湖的生态环境效益。

结语:总的来说,河道治理是能够对河湖生态健康进行有效防护的重要生态措施,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逐步深入,河道治理措施也逐渐趋向创新和完善。通过对受污染严重的、受水质富营养化影响的、河岸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水质良好的以及河道渠化的水质良好的等类型的河湖进行有针对性的河道治理措施研究,充分实现维护河湖生态健康的生态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1]赵进勇,于子铖,张晶,彭文启,王琦. 国内外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标准进展综述[J]. 中国水利,2022,(06):32-37.

[2]马以超,任宇霞,焦茹媛. 河湖生态修复过程中的误区探讨与模式构建[J]. 环境保护科学,2021,47(02):15-20.

作者简介:李文林 (1989-),男,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及河道治理工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