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碎片化传播不断的改变着媒体的传播格局, 也对高校学生工作, 特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须紧跟时代潮流,以多样化的对策有效应对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挑战和冲击。[1]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传播;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对策
一、信息碎片化传播含义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媒体的类型越来越多, 信息全面爆炸, 信息的传播模式由“点对面”向“点对点”转化,信息碎片化传播是当前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亦是如今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典型传播特征[2]。所谓信息碎片化传播是指在自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冲击下,完整的、系统的信息通过再加工,以分解而成的分散式、零碎式信息进行传播[3]。新媒体时代, 信息碎片化传播不仅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格局, 也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应对对策
(一)识茧-破茧,优化教育接受主体
在信息碎片化传播下,由于计算机算法,大学生会对自己熟知的领域产生依赖,在舒适圈内自己的认知被不断给予肯定,只会让学生越陷越深,甚至思想走向偏激。面对多种繁杂的信息,大学生是否陷入“信息茧房”,与网络信息的认知判断能力有着密切关联。因而要识茧进而破茧。
所谓识茧就是认识信息茧房的壁垒,这就需要高校拓宽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网络思政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全面、深刻地学习,把握主流思想;鼓励学生多看一些官方消息,对于一些危害国家和民族团结的消息进行举报。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使网络思政教学始终走向正轨。同时,还需要高校教师指导其把媒体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明辨是非,并通过深入分析、理论依据性地剖析、研判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对正负面舆情产生积极的判断力,从而作为积极的思想者而不是做舆论的跟风传播者,从而做到不传谣,不偏听。并以此培养其信息识别能力,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特性,从而建立良好的新媒体人生观。[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将庐山比作茧房,那身处信息茧房的大学生们就是不识茧房真面目的游客。这说明我们要想破开信息茧房的壁垒,首要的第一步,就是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处在信息茧房内!从每个人有意识开始,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信息茧房,包括了吃什么,玩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都是人从后天获得的信息,一点一点叠加形成的认知,这就是一种信息茧房。蚕吐丝形成茧,以保护蚕蛹不会受到伤害。而现在,我们亲手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以防止自己受到侵犯。高校老师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掌握不同媒介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媒介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将网上舆论与线下实际相结合,明辨是非,通过深入思考、理论指导以分析、研判突发事件与社会热点、难点,对负面舆情具有正面的判断力,做主动的思想者而不做舆论的跟风传播者。先要做到不盲从,不偏听。
而破茧则是以主流价值破除“信息茧房”壁垒。高校老师以主流引导言论,用正面的理论驳斥错误的思想。“信息茧房”顾名思义就是信息想茧一样闭塞的房子,以茧为例,如果蝴蝶要破茧而出,那它必须给茧开个口,以此类推,如果想要打破“信息茧房”的壁垒,那我们就也需要给它开扇“门”。而这扇“门”,就是我们的主观价值。高校老师以主流引导言论,用正面的理论驳斥错误的思想。将主流价值的思想播种在每位同学的内心,并不断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者、执行者和捍卫者。帮助主流媒体在校内弘扬主流价值思想,师生共建主流价值共识,让主流价值思想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以主流价值打破“信息茧房”的壁垒。促进学生的思想“破茧成蝶”,帮助大学生破“茧”而出。[5]
(二)增强高校思政队伍的建设,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理念升级
只有在教师拥有较强的媒介素养和对信息的认知判断能力,才能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高校应转变传统观念。将传统的大叙事课堂与微型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进行整合;在面对不同的教育目标时,应该从单一的“信息传递”角色转向“多元互动”的角色,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思考、表达、交流的能力,尽可能的将教育目标清晰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碎片化媒体的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要适应形势,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规律,整合传统的大叙事课堂、微型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面对不同的教育目标,“信息传递”的角色应该由单一的角色转变为“多元互动”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第二,要顺应时代潮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微传播”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递时代的力量
[6];要坚持走好发展之路,遵循学生的生长规律,在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中,鼓励学生为青年做出贡献。将学生的主体主体作用放在首位,以信任搭建桥梁,更好的促进思政教育的传播及影响力扩大,高校只需要把握思想主流,掌握主流的舆论引导即可,剩下的就应让学生们发挥天性,激发他们的自身创造力。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判断能力。在当前信息繁杂,信息碎片化严重的情况下,想要减少信息过于丰富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判断能力。这样在面对多种繁杂的信息时,也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知。而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缺乏的,这就会让学生陷入“信息茧房”中。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高校要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开始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方式,拓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结合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特点,提高教育的趣味性。例如在理论课上采取视频、影片的方式进行授课。高校还应注重自身思想政治信息教育平台的建设,形成和完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注入学校的特色文化,使学生拥有一个稳定、新颖、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遵循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注重对话式讨论,鼓励学生踊跃表达、大胆质疑,增强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大学生主动改变信息获取方式,及时纠正错误观点,积极突破“信息茧房”的现实困境,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掌握舆论主动权,突破负面化僵局
互联网政治思维以互联网为中心,大数据会根据大学生的浏览记录分析大学生的行为特征,描述大学生的性格形象和性格,根据大学生的个人偏好推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经常被推荐某些内容,难免会灌输相同的想法。然而,大学生变得依赖于他们熟悉的领域,拒绝出来。他们的认知不断被肯定,只会让学生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这就要求高校采取一些措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网络思想政治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把握主流思想;鼓励学生多阅读官方新闻,不要太相信一些非官方网站发布的小道消息,多报道一些危害国家和民族团结的新闻。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才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处在互联网时代,周遭的信息过于丰富,尤其是面对碎片式信息,其真假性和相关性都是有待考量的,纷繁复杂的信息经过重组会出现不同的“组合拼接”这就要求高校关注网络舆论及时把握社会事件的动态和发展方向[7]、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同时注重自身媒介传播平台建设,针对焦点性问题及时扭转学生们的错误言论,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尽量避免错误舆论的引导作用。牢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始终以主流价值观占据思想的高地。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从信息被动的接收者成为主动的信息发布者、舆论参与者与问题发难者。[8]高校可以就某个社会问题建立一个讨论群,将学生们的思想加以引导,既增强关注思政的责任心,又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可在碎片化信息中变成反思解决者,在这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让学生们成为碎片式信息的处理者与应用者,而非被信息牵着走。
信息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信息判断能力,导致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的下降。正因为信息的分散化特征,在掌握舆论主动权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过于分散的信息会使得我们很难将其进行正确的资源整合,会发生嫁接错误的现象,当错误的信息不断以碎、杂的方式整合,我们的思维也将变得零散化,很难形成系统的认知。更为严重的说我们很有可能将完全不想关的事情在某些人的煽风点火下将其推至舆论的高潮,误导更多的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是达到失控状态,使得其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由此可见我们更应该是从控制到开放,借助多个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多应用、深度交流,让多种声音存在,求同存异,重建信任。当然,信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高校关注网络舆论,及时把握社会事件的走向和发展方向,加强自身的网络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发布、热点解读、反馈以及心理咨询的能力,牢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
(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理念实践相辅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确保“不间断上课”,统筹全国各类教育资源,提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确保学校网络教学质量。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从线下教学的传统视角看待线上线下结合。客观上来讲,一方面外界环境加快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下的教育发展提出一条新的路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推动发展,是一种挑战,但更是一种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自媒体环境中,总是有太多的因素干扰人们的选择,尤其是在舆论的引导下。人们常常不知道他们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自媒体侵蚀了人们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自制力。在碎片化的舆论信息干扰下,生活失去了目的和规划,被称为“平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学生自律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划和目的,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及时关注各种零散的信息,抓住不具结构性信息的实质问题,以“化零为整”的方式,还原真实的情境,发掘和阐释零散信息的逻辑本质,使学生由单纯的认知走向更深层的探究;我们要努力掌握“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最新的思想和理论成果进行创意包装,使线上和线下的教育“面对面”。另一方面,在网络资源的优化整合上,要“积极地把思想政治标签分解”,把“人”作为教学目标的线上课堂与“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由零散变为系统化。[9]
网络思政多注重于思想观念的教育,但“实践出真知”,没有在实践中贯彻的思想只能是纸上谈兵,对学生的行为和生活不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和完善理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不是用社会现实来解释理论,而是用理论来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在面对多元化的网络舆论碎片化时,从起哄者到反思者。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实践中见证理论的真理力量。高校要通过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 [10]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真正的建立思想教育高地,让学生也参与到思政教育当中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开展回乡的个人社会实践,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将网络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到的内容传播得更广更远。使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在心里,外化在行动中。不仅能让学生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变思想观念,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网络思政教育也能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指导作用,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五)引导学生跳脱碎片化信息的舒适圈,接受更为全面的知识
由于信息碎片化的偏好性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怪圈,总是依赖于自己已有认知的舒适圈内,不愿意接受更多外界的消息,这些消息往往是那些自己不感兴趣以及与原有认知相违背的东西。
为了避免学生们陷入思维的怪圈,高校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们应该具有辩证的思维意识,在运营账号时,不局限于某一个观点,而是多方面的观点,最好是需要具有讨论价值的东西。另外,也应该在潜移默化的意识引导中,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处于知识的一面,知道自身的思维能力存在不足之处,让学生们苦于陷入思维怪圈,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新的观点、新世界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周艺璇,王长恒.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
[2]杨颖颖.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高等农业教育,2018,(04):38-41.
[3]洪斯琪.信息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Ⅱ辑.2021(09)
[4]汪卓群.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与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2020
[5]滕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培养路径研究——基于“信息茧房”视角[J].改革与开放,2022(03)
[6]熊昌茂,陈丽娟.信息碎片化语境下策略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0(12)
[7]王波,李煜.网络舆论碎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
[8]郭晓旭.网络舆论碎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5)
[9]叶盛芳 张婷.新媒体时代创新高职思政教育平台探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3-46.
[10]田淑贞;宋辉.当代大学生“宅”现象浅析[J].东西南北,2020(3)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号:DXSKYY2021013);“河北金融学院辅导员领航工作室建设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