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比”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同课异构“比”教学

孙国梁

山东省邹平市开元小学 256200

    在今年的教学常规月活动中,我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执教了一节示范课,执教课题是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比的认识》。经过反复磨课,最后展示给大家的课堂教学获得了一致好评,也真正为老师们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课后,我也不断的在进行深入的反思、改进,力图有新的提高。

机缘巧合,全国小学特级教师新课堂展示观摩研讨会上,俞正强老师恰好执教的就是《比的认识》,我主动报名参与了本次活动,认真听取了俞正强老师的课及课后说课,我又一次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对比、思考,感觉收获颇多。现结合两节课的设计,斗胆与大师“比”教学。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一、相同之处

1.两节课都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把学生看成有一定生活经验的自然人。俞老师课前就把足球赛2:3和煮米饭2:3写在了黑板上,然后开门见山,一上课就问学生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素材,让学生举例说明,很好地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而对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俞老师只是简单地和学生介绍并板书,并未耽误很多时间。我是让学生在课前就把课本进行了预习,上课伊始,就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对比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哪些地方见过比。方法虽然不同,但两节课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把学生看成有一定生活经验的自然人,这样就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对于基本的知识点,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因为六年级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完全能够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2.两节课都很好的抓住了比的本质意义,让学生对比有清晰透彻的理解。俞老师带领学生分别分析煮米饭中的米和水的2:3与足球赛中的比分2:3,逐步让学生认识到两个比的不同之处,进一步明晰比的特点,从而引领学生辨别出比赛的比分并不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比,它只是一个比分的纪录方式。而米和水的比存在着倍数关系以及变化的同一性,从而很好的达到了去伪存真的效果。

我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这样的:利用和面的实例,告诉学生蒸馒头时和面的面和水的比是2:1,否则就不能蒸出好馒头。接着让学生根据面粉和水的比说出不同质量的面粉和水,并相机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从上往下,面粉和水都在不断增加,反之则不断减少,这一点很容易观察出来。再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在变化之中,有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学生经过思考会发现:虽然面粉和水都在变,但面粉永远都是水的两倍。顺势得出这样的比的特点就是同时变化但倍数关系不变。接着出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比,如:图片的长宽比、足球赛的比分、混凝土中石子和沙子及水泥的比等,让学生辨析,哪些和刚才认识的面粉和水的比相同,哪些不同?从而进一步明确足球比赛的比分和我们今天所学的比是不同的,它只是一个得分记录。

两种处理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很好的抓住了比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认识到了比的特点。

二、不同之处

1.在引用的实例方面,我用的是和面,俞老师用的是煮米饭,但我认为我所用的例子更符合我们的学生认知。因为北方的学生吃馒头居多,对于和面更为熟悉,特别是对于蒸馒头而言,面粉和水的比不能随意更改,否则蒸不出好吃的馒头。但对于煮米饭,学生的认识就不会那么到位,我们这里煮米饭指的是大米稀饭,水多一点少一点只是关系到稀饭的稠稀而已,对口味没什么大影响。我们这里的蒸米饭才是俞老师想用的实例,可以说地域差异造成了课堂效果的差异。当时学生们对于这个例子并不十分感冒,就是这个原因。后来有个学生回答问题说,如果水放少了就成了蒸米饭了,恰恰证明了学生们心目中的煮米饭与俞老师所举的例子是不同的。

由此我想,我们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引用的实例,不能只按照我们成人的想法去准备,还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去准备,否则会大大影响上课的效果,不客气的说,俞老师就没有考虑到南北学生的饮食差异,只是按照他自己的生活环境进行思考,以至于造成课堂效果不理想,难怪俞老师在课中感叹:“我们的课上得很辛苦!”。

2.在认识不同类量的比时,我采取的是举出实例,让学生尝试写出其中包含的比,再揭示这样的比与刚才的比不同,它产生了新量,是不同类量的比,进一步强化比实际就是两个数相除。而俞老师是直接举出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量,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举出其他类似的比,这样的要求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推理思维、发散思维,但是难度很大,没有学生能很好地举出例子。由于时间关系,俞老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自己举出几个例子让学生练习了一下表达方式就处理完毕了。

纵观两节课,设计各有不同,但在教育理念上非常接近,我也倍感荣幸,机缘巧合的与大师来了一次超时空的同课异构。虽然我发现了俞老师的些许失误之处,但大师毕竟是大师,课后的说课使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感觉思维有了新的突破,使我从更高的理论层面看待这两节课,受益匪浅。

通过与俞老师的课进行对比、思考,我与大师进行了一次超时空的“同课异构”,感觉自己的境界有了很大提升。首先是我们要积极、努力、谦虚的向大咖们学习,毕竟他们见多识广,水平颇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次,我们无论对谁上的课,都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不要一味的崇拜与赞扬,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意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