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应用意识在数学课堂落地生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让应用意识在数学课堂落地生根

丘秋玲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实验小学 

新时代的数学教学更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十大核心素养之一。数学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问题,是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数学课堂上十分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能力。

   一、 用好“情境+问题串”的教材,经历从原型到模型的抽象过程

   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相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书上选用的情境都是来源于生活,而且根据情境设计问题串,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作为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并进行精心的设计,巧妙用好书本上的情境,使数学课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忽略了情境的创设,而只是单纯地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这样,会使原本有趣的数学课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学得索然无味。所以,数学教师也要像语文老师一样,学习如何设置悬念,学习如何用好过渡性语言,学习如何讲故事,使多个问题巧妙地串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妙”》这一课,上课伊始,我先跟学生玩拍手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拍手游戏。你认真听老师是怎样拍的,然后,你按老师这样的方法往下拍。想玩吗?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玩了两个拍手游戏后,老师抛出问题:“你们怎么都那么厉害,往下拍都拍对了?”

生:因为老师的拍手游戏是有规律的。我们找到了规律,后面的就按规律拍。

师:同学们真棒!那现在老师带你们去规律城游玩,看看你能不能找出蕴藏在规律城里的规律。好吗?

学生们积极开始寻找主题图上的规律,而且完成得很不错,把图上所有的规律都找出来了。接下来,我又让学生充当帮助淘气和笑笑解决问题的角色,一个个地解决书本上的问题。最后,在练习阶段,设置闯关的形式进行,闯关成功可以获得开启宝盒的密码。整节课,都紧紧地围绕着书本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教师注重抓住“趣”,以“趣”来引领学生学习,让数学课出上得趣味盎然。教师在情境创设上精心组织,为学生搭建学数学、用数学的真实情境,经历了从原型到模型的抽象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能力。

二、在实践操作和思辨中,经历从外核到内核的构建过程

    掌握知识是应用知识的前提。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但是,大部分的学生的认知是感性的、片面的、零乱的。数学是一门相当严谨的学科,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有更加理性、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准确的认识。这个过程,也就是从外核到内核的转化过程。如何为学生搭建这个学习的脚手架,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呢?可以通过如下两种策略:

    1.注重实践操作

数学是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实践操作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在操作活动中,学生能获得最有价值的数学体验,并且记忆深刻。可谓是:听过会知道,看过会记住,做过才会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相当注重让学生去动手操作,精心设计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拨一拨、量一量、折一折等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增加学生的体验,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更深度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学生才是最深刻的。

例如:在学习《一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多种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度:一分钟拍球、一分钟写字、一分钟数心跳......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真实体验到了一分钟的长度,让他们感悟到一分钟不长,但可以做很多事情,产生了要好好珍惜时间的情感。

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要认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特点。先让学生进行观察,猜想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但是,他们通过观察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还需要通过验证。因此,我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对于对边的长度,学生通过拉升长方形边框和量一量的办法验证出来了。但角怎么验证呢?学生又想出了把角剪下来比一比的方法来进行验证。通过动手,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多了,学的知识也更加扎实。

2.善于引导学生思辩

学生之间的思辩,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通过思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地透彻、深入。所以,当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学会等待,并巧妙引导,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正确、深入,经历从外核到内核的转化过程。

如:在教学《认识角》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大小有关这一点,我拿起了学生的小三角板和我的大三角板的其中一个角进行对比,我问学生:这两个角一样大吗?这时班内出现了两种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的三角板上的角大;小部分学生认为一样大。这时,我不急于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让他们想办法证明,说出自己的理由。在一番思辩中,最后他们都得到了正确的认识。

上述教学中,教师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观察、比较、辨析、质疑和自我反思,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辩,使学生的学习从“浅层次”走向“深层次”,获得系统化的知识,实现了从外核到内核的质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应用意识等都得到了很好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三、通过课外实践,经历从学到用的飞跃过程

    数学知识通过运用得到提升和内化。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时,学生的大脑会主动搜索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是“用数学”的一个过程。

比如:学了人民币的认识,跟着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体验付钱、找钱;学了《时、分、秒》的知识,记录自己一个星期的上学时间到校时间;学了长度单位“千米”,亲自去走一走一千米的长度......

综上所述,可见:数学并不是一个个冰冷的知识点。它从生活中来,用到生活中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书本的情境+问题串的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同伴思辨,使数学学得深入;并通过生活实践的检验,使所学的知识活化,成为真正可以延展力的“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