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拿若地区位于冈瓦纳构造域边缘,属于扎普-多不扎岩浆弧东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区内地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有多期成矿特点。近年来区内的地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文章通过收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对拿若矿区的构造、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其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为区内进一步找矿提供思路。
关键词:拿若;地质特征;矿体分布;找矿标志
1.区域地质背景
拿若地区位于冈瓦纳构造域边缘,属于扎普-多不扎岩浆弧东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强烈,岩浆活动总体上以喷发、喷溢及超浅成侵入为主,并具多期活动特征。区域上地层出露比较简单,主要为古生界上石炭统曲地组(C2q)、中生界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T3r)、木嘎岗日群(JM)、下侏罗统曲色组(J1q)、中侏罗统色哇组(J2s)、下白垩统美日切组(K1m),上白垩统阿布山组(K2a),其次渐新统康托组(E3k)和第四系;区域内发育近EW向规模不等的压扭性、韧性剪切、脆性、走滑断裂和SN向张性,NW向、NE向张扭性、压扭性断裂,并伴有燕山期基性岩和中酸性岩侵入,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具长期性,多期次活动特征,总体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断裂构造,按照与斑岩铜矿的先后关系,可分为成矿前断裂构造(EW)、成矿期的控岩控矿断裂构造(NW)和成矿后破矿断裂构造(NE)。变质岩划分为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以及动力变质岩等三大类。区域变质岩变质程度较低,均属浅变质岩,包括浅变质层状岩系、浅变质基性侵入岩组合以及变质蛇绿混杂岩组合。
2.矿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工作区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中侏罗统色哇组二段(J2s2)、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K1m)、上白垩系阿布山组(K2a)、第四系(Q),在区内还存在多处褐铁矿化角砾岩。
1、中侏罗统色哇组二段(J2s2)该地层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广泛分布于工作区内。岩性为互层产出的粉砂质板岩、变长石石英砂岩、变岩屑砂岩、变石英砂岩。
2、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K1m)该地层中基性火山岩主要沿北东向及近东西向的断层呈条带状断续展布,在断层交汇的铁格隆南一带呈面状产出,产出面积较大。其岩性组合为一套玄武质安山岩、安山岩、安山质流纹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为多期次、间歇性火山喷发、喷溢作用的产物。
3、第四系(Q)该地层在工作区内沿拿若沟谷分布。为残坡积物及松散砂砾堆积层,堆积物主要有砂、砾石、漂砾、黏土、砂土、亚砂土、腐殖土等。
4、褐铁矿化角砾岩,在区内主要有三处,分别位于拿若沟、拿若沟口和赛角一带,均为铁质热液角砾岩。
(二)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未见褶皱构造,岩体边部及接触带附近的围岩中裂隙较为发育。本次工作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仅在侵入岩体和围岩边部见大量裂隙发育。断裂构造具长期性,多期次活动特征。近东西向的断层发育较早,为成矿前断裂构造;北东向断层发育稍晚,为成矿期控岩控矿断裂构造;北西向断层为成矿后破矿构造。
(三)岩浆岩
岩浆岩主要为晚白垩世酸性火山岩~侵入岩,外围为早白垩世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
(四)变质作用
区内中酸性侵入岩十分发育,伴随中酸性岩浆上侵,岩体及接触带附近的围岩中普遍具有矿化、蚀变现象,但不同岩体的矿化、蚀变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岩体一般矿化较弱,岩体内见磁铁矿、黄铁矿呈稀疏侵染状均匀产出,岩体蚀变较弱,仅见微弱的粘土化、硅化、绿泥石化,在岩体接触带附近围岩(变砂岩)中见较强的黄铁矿化、角岩化,偶见黄铜矿化,远离岩体矿化、蚀变迅速减弱,影响范围一般小于50m。
3.成矿分析与找矿标志
(一)矿体分布特征
矿区共圈定四个矿体,主矿体Ⅰ和Ⅱ、Ⅲ、Ⅳ三个次级矿体,次级矿体主要在主矿体顶部和边部。
Ⅰ号主矿体位于矿区中部拿若沟两侧,总体上呈沿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展布的“钟状体”,北东-南西向展布,铜矿体产状呈略向南倾陡立产出,与赋矿花岗闪长斑岩体产状一致。赋存在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及岩体周围的绢英岩化的变长石石英砂岩中。
Ⅱ号矿体位于主矿体顶部,为Ⅰ号主矿体上部的脉状矿体,东西向长296m,南北向713m,其展布方向与主矿体展布方向一致,主要产于变长石石英砂岩和隐爆角砾岩中。
Ⅲ号矿体位于主矿体南西侧边部,东西向长335m,南北向683m。
Ⅳ号矿体位于主矿体顶部,为主矿体边部的脉状矿体,东西向长381m,南北向154m。
(二)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其次少量斑铜矿,微量辉铜矿、铜蓝、硫砷铜矿及砷黝铜矿-含锡砷黝铜矿;次要矿物为黄铁矿,其次少量赤铁矿、褐铁矿、磁铁矿、闪锌矿、方铅矿;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长石,其次黑云母,少量绿泥石、金红石等。
(三)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以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交代结构、包含结构及斑状结构。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其次块状构造、脉状构造。
(四)矿体围岩
矿体顶板为色哇组变长石石英砂岩,与成矿花岗闪长斑岩呈侵入接触关系,主要发育青磐岩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见少量绢云母)。根据矿体边部显示底板主要为色哇组长石石英砂岩(绿帘石化、黄铁绢英岩化、少量黄铜矿化),为成矿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
(五)找矿标志
1、构造标志:区内斑岩铜矿主要沿北东向断裂展布,特别是与近东西向断裂交汇部位,并有中酸性岩体(火山岩,次火山岩,蚀变岩体)发育的地段是寻找斑岩型矿的空间标志。北西向构造则是热液脉状矿体的重要赋矿空间。
2、岩浆岩标志:与斑岩型矿体有成因关系的岩浆岩主要有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岩体呈小岩株(瘤)形态产出,侵入岩时代为早白垩世。区内含矿斑岩体与不含矿斑岩体、美日切组安山岩密切伴生,在不含矿斑岩体、美日切组安山岩分布地带,应关注含矿斑岩体产出的可能。
3、地表蚀变标志:斑岩铜矿在成矿过程中,往往形成规模较大以斑岩体为中心的环带状蚀变带,从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等蚀变带。可以根据蚀变带的空间分布、规模,大致判断斑岩铜矿成矿前景、剥蚀情况。
4、矿化标志:铜硫化物和氧化物露头是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潘桂棠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中国地质,2009(1).
[2]徐李博. 西藏拿若铜矿床矿体地质特征解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
[3]高轲,钟康惠等.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探讨[J].矿物学报,2013.
[4]郑玉林. 西藏改则县拿若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作者简介:李开智(1997-),男,汉族,四川剑阁人,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质工程。
作者简介:李开智,男,生于1997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