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青海 乐都810799
摘要: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的病毒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前生猪养殖业的头号杀手,目前由于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和科学有效的防治药物,发生流行之后只能够对整个批次的猪群进行全面的扑杀处理。基层地区的很多养殖户对非洲猪瘟的危害认知不足,在开展疾病防控过程中没有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方案,从而造成非洲猪瘟的传入风险大大增强。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和相应的防控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同更好的开展疾病防控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病学;防控措施
为了确保乐都区生猪养殖安全,就需要不断加强非洲猪瘟相关知识的有效推广和宣传,让广大养殖群体能够认识到非洲猪瘟传播流行所造成的危害,做到针对性预防,提前处理,将病毒控制在养殖场意外,避免对养殖场的猪群造成严重的危险。
1、流行特点
1.1病原特征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典型的DNA病毒,该种病毒有比较稳定的遗传结构,因此变异能力相对较差。目前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只有一种病毒,该种病毒外观呈现20面立体结构,病毒粒子的直径通常在170~200纳米之间。非洲猪瘟病毒外观会存在一层囊膜,包裹不会存在合一科。非洲猪瘟病毒内部的结构十分复杂,病毒在繁殖复制过程中能够形成28种结构蛋白,并且非洲猪瘟病毒在患病猪的巨噬细胞当中大量繁殖复制,并且在繁殖复制过程中能够形成100多种病毒诱导蛋白,危及到猪群的健康生长[1]。另外非洲猪瘟病毒不管是在自然感染条件下,还是在人工接种模式下,猪群都不能够产生典型的中和抗体,但是痊愈的猪群会对该种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非洲猪瘟病毒侵染猪群机体之后,首先会在单核细胞当中进行进一步的增殖和复制,随后在多种细胞例如肝脏细胞、肾脏细胞、中性粒细胞当中大量繁殖。在体外非洲猪瘟病毒培养时可以将其接种到多种细胞当中,同时细胞能够产生典型的病变,在发生感染细胞当中也能够看到包含体存在。通过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理化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能够发现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病毒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干燥、冷冻环境下能够长时间存在。室温条件下在血液当中也可以长时间存在。酸碱条件下仍然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腌制半年的肉制品当中仍然能够检测到活的病毒存在。但非洲猪瘟病毒对高热环境抵抗能力相对较差,60度条件下30分钟就可失去活性,对常见的脂溶性杀毒剂也比较敏感。
1.2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非洲猪瘟能够侵染不同年龄品种的猪群,同时对某些野猪也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家猪、疣猪、野猪都是非洲猪瘟的易感群体,只有野猪和家猪感染非洲猪瘟之后,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发病猪带毒的猪群都是传染源。此外,受到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痊愈猪仍然能够向外排除致病性的病毒,隐性感染猪是养殖场最危险的传染源。非洲猪瘟病毒侵染机体之后,首先会在巨噬细胞当中大量繁殖,然后会进行病毒的进一步增殖扩散,直到患病猪死亡为止。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结膜进行传播[2]。另外非洲猪瘟病毒也可以通过生殖道进行垂直传播,损伤的皮肤黏膜、口腔也会受到病毒的入。侵种公猪的精液携带病毒也能够实现病毒的直接交配传播。患病猪污染的水源、养殖管理用具、养殖圈舍都会造成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展。当前在生猪养殖领域,非洲猪瘟病毒大多数以接触性传播为主,尤其是养成环境当中存在钝圆软蜱,钝圆软蜱如果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就会通过叮咬皮肤通过血液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从非洲猪瘟的流行季节来看,该种疾病发生流行不存在典型的差异性,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但以春秋季节发生流行率最高,新发病的养殖场大多呈现急性发病经过,致死率有时高达100%,老疫区大多呈现慢性发病就会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2、临床症状
根据病毒的毒性、猪群的年龄以及养殖场是否发生过该类传染性疾病,可以将其划分成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4种类型。最急性型是由高毒力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发发病周期相对较短,在整个发病阶段患病猪的体温迅速升高到42度,最高升高到43度,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不能正常采食,体表皮肤会出现广泛性的充血现象,一般在发病当天就会死亡,有些患病猪在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倒地死亡。急性型是养殖场中比较常见的病例,发病周期通常在一周左右,主要是由强毒力毒株或者中等毒力毒株感染引发,发病时患病猪的体温升高到42度,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不能正常采食,猪群拥挤在一起取暖。随着淋巴细胞的显著下降以及白细胞的逐渐下降,肺脏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现象,严重的会影响到猪群的呼吸功能。此外患病猪的耳朵、胸腹部、四肢末端以及肛门尾巴等处的皮肤都会出现红斑,此后逐渐呈现发绀的现象,并且皮下会存在坏死病灶,并伴随皮下出血,1~2天就会死亡。另外还有部分患病猪表现为严重的呕吐,从鼻腔当中流出黏性内容物,胸部疼痛,不断的腹泻,妊娠阶段的母猪出现流产。亚急性型主要是受到了中等毒力毒株感染与急性型临床较为相似,但发病周期相对较长。患病猪主要以水肿和出血性败血症为主,致死率通常在30%~70%,发病过程通常在7~20天左右
[3]。有的患病猪在发病一个月左右,逐渐恢复健康,但是在恢复健康之后,仍然能够向外排出病毒,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慢性型主要是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发,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关节炎,体表皮肤出现坏疽,伴随明显的气喘现象,不能正常呼吸,但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3、防控措施
对于非洲猪瘟应该采取综合性的防范措施,通过切断传染源加强针对性的养殖管理,有效消毒处理,做好无害化处理等几个方面,有效预防和抑制病毒的传播蔓延。对于受到污染的养殖场应该注重做好封锁隔离和扑杀无害化处理工作,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对疫区进行全面的消毒,并加强受威胁地区以内养殖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抗体水平监测,检测出带毒猪或者发病猪之后应该紧急处理。通过落实封锁隔离制度,能够有效限制带毒猪向外流通,将非洲猪瘟控制在萌芽阶段。另外在日常养殖管理期间,饲养人员应该注重做好整个区域的环境清理,要为猪群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其健康生长,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定期做好猪舍的清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妥善有效的消毒,维持良好的生活环境,严禁闲杂人员进入。另外还应该加强营养补充,保证饲料营养价值全面能够满足猪群的生长发育所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发生流行之后只能够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所以非洲猪瘟的预防关键在于构建综合性的防控方案,一方面要注重做好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种,增强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加强病原的有效检测,规范养殖行为,避免随意从外地引种,更不能够到发病的地区引种。同时要做到科学有效的饲料搭配,增强猪群身体抵抗能力,满足猪群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实际需求,将非洲猪瘟这类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黄平全.中小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J].四川畜牧兽医,2019,46(9):43-43.
[2]周传虎.规模化猪场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19,35(9):22-22.
[3]杨武连.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19,35(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