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的思考

李军

(江苏省省级机关服务管理处  江苏南京  210018)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近年来,新冠疫情在全国多个地区反复爆发,公共卫生安全、社会治理、物资供应和食品安全面临重大考验,地方政府应对突发疫情的保供物资措施不断升级,同时加强食品的检测,保证食品安全。本文重点解读疫情后期食品安全的考验和保障路径。

【关键词】疫情;食品安全;保障;餐饮业

一、前言

食品安全一直以来是全社会关注的的重点民生话题,也是关系社会进步、国家安定的政治话题。党和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从乡村到城市,从田园到餐桌,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差异,如何落实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尤其是后疫情时代,食品供应、食品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二、核心城市疫情下食品供应保障的思考

今年3月爆发的上海疫情是继武汉疫情后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城市公共卫生事件。本轮上海疫情持续近两个月,牵动了该城市两千多万人口的生存、生活食品和物资问题,更引发对城市治理、民众心理的极大考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直接影响长三角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央多次部署,地方政府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社会全面动员,志愿团队奋力支持,周边省市提供物资支援,物流、快递在疫情下克服重重运输压力,至5月底,上海逐步解决了防疫、抗疫和物资食品短缺难题,基本上保障了大部分民众的生活物资需求。疫情期间的食品供应遇到极大的挑战,疫情后期的食品安全仍将面临考验。自6月1日起,上海全面复工复产,校园复课复学,在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和政策下,有效的食品检测对各大中小企业、政府机关单位、校园餐饮食品安全尤为重要。

6月以来,北京全力落实疫情防控和生产,首都城市在政治因素、地缘因素和人口分布方面的压力不小,5月中旬北京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较严峻,城市居民的食品和物资供应迫在眉睫,主要农贸市场集中力量供应食品蔬菜,加大检验力度,当地主流媒体直播几大农贸市场连夜保供配送的场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首都市民疫情下的焦虑。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正在面临一场大考,吸取了中国经济中心上海前期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北京和上海两地抗击疫情情况,将作为样本写进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公共卫生治理案例。综观当下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抗击疫情状况,如威廉·H.福吉(William H. Foege)《着火的房子》中所述:“人类不必生活在一个瘟疫肆虐、政府无能、冲突频发和健康风险失控的世界中。只要有一批人能够携手行动、坚定奉献,人类就可以规划并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1]”结合经济中心上海、政治中心北京两大核心城市疫情下食品供应保障的做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发疫情状态下,由政府主导的城市主要食品和物资的供应保障可以最大限度、最短时间内协调各方资源,按照疫区和隔离点的需要进行调度,地方主要农贸市场落实政策进行保供配送,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冲锋在先,社区党员参加物资配送和抗疫行动;

二是地方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保证城市居民的必须生活物资和食品供应,开通疫情期间绿色供应通道;

三是疫情期间社会力量也在发挥积极作用,克服物流、运输压力,输送物资补足城镇居民必要生活,支援抗击疫情检测工作;

四是疫情发生地周边地区的物资支援,提供蔬菜、食品等农产品的供应和支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急缺物资压力;

五是城镇居民、志愿者、餐饮平台骑手自发配送,也补充了地方物资和食品供应的某些薄弱环节。

三、食品安全面临的考验和监管制度日趋完善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冲击,同时也加快了中国疫病防控政策和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完善。后疫情时代,全国各地、各个城市的物资供应保障和食品安全依然面临重大考验。综合多方面考虑,一方面要加强食品流通的检验检疫,严格落实进口食品的检测,防止进口食品带来的疫情感染和传播,引起消费者和居民的恐慌;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种植源头把控,加大加工制造环节日常检查和抽样检查力度,保障食品供应充足的同时,为食品安全增加砝码。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族未来、人民健康的战略大事,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为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国家出台、修订了多项政策、法规。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加强食品安全的意见》)。《加强食品安全的意见》是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食品安全工作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初步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2020)的短期目标和“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35)的长期目标,要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能力,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提出了要“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要“严把餐饮服务质量安全关”,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出台标志着食品安全责任进一步明确落实到地方党政干部工作中,并加强考核和监督。三是国务院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并于2019年12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比原条例新增了22个条款,进一步细化明确了食品安全责任,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违法成本。随着食品安全工作目标、原则和任务的明确,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政府工作责任的落实,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日益完善

[2]

四、餐饮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的思考

餐饮业在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责任和国家应急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此次疫情得到凸显。因此,应把餐饮业列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产业,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和国家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餐饮业治理效能。

一是建立餐饮业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以商务部门牵头,联合卫生健康、食药监管、市场监督、人力资源等部门建立国家、省级、市县三级餐饮业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制度、出台指南、完善基础设施和应急措施、落实行业教育培训等方式,强化餐饮业公共卫生监管,提高餐饮业公共卫生水平,提高餐饮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是建立国家应急餐饮保障体系。除原有的工业化方便食品储备供给、居民生活食材储备供给等传统餐饮保障形式外,应着眼于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加强餐饮专业化和餐饮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升应急保障的质量和水平。中央厨房的规模化、标准化饮食供应,具有保障成本相对较低、保障能力强、保障期限长、风险更加可控的特点。可以中央国家单位、地方机关单位、社区餐饮为依托,按照平时市场化运营,应急服从保障原则,联合有能力的餐饮企业建设不同规模应急餐饮保障中央厨房、社区食堂,在应急响应状态下提供安全、营养、可口、数量充足、稳定供应的餐饮产品,满足集体餐饮需求和社区餐饮需求。

三是餐饮业健康发展需要科技突破。科技发展给餐饮业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自主创新和“数字化”带动产业升级,可为餐饮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因此,应支持与餐饮应急保障设备设施相关的科技研发、推广应用及合理布局,如无接触式餐饮外卖、应急保障餐饮机器人、餐饮消毒包装设备设施等[3]。餐饮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数字化升级是关乎国计民生发展的重点,对于社会的繁荣稳定意义重大。后疫情时代,加快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数字化升级,对食品生产加工制造环节、消费环节、供应环节及回收环节进行全面监测和有效分析,可以为防控食品供应链风险、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4]。因此,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政策、法律、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全面影响,既要运用底线思维,做好应对严峻挑战的准备,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总结经验、反思教训,用好短期扶持政策,加快提质增效,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又要有战略视野,对餐饮业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和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贡献有清晰的判断,把握长期政策红利,化危为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托马斯·J.博伊基:瘟疫与发展的悖论.2022年5月

[2]赵京桥 于干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9年中国餐饮产业宏观运行分析与“十四五”展望

[3]于干千 赵京桥 杨遥: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转型研究报告

[4]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求是》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