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摘要:我们常说的意见领袖是在一些人际关系传播网络中,经常输出观点、信息或者建议的一群人。在当今庞大的网络社会中,掌握这批关键少数,对于高校的网络安全治理将会起到较大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要研究背景展开,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对高校网络“意见领袖”进行识别与治理。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网络意见领袖、治理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1网民数量逐年飙升,且网络场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民众的话语空间,那么,作为网络虚拟空间的“关键少数”——网络“意见领袖”的识别与治理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效能。
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2021年10月的某日下午,接到保卫处的电话告知,周同学因在网络上针对一起其他高校舆情事件,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展开讨论,引起了公安部门的注意。要求他立刻前往就近的派出所配合警方了解情况。由此,一起网络舆情事件绷紧了老师们的心弦。
周同学,男,大二在读学生。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不善言辞,性格内敛。但爱好上网“冲浪”,表达观点,同时注册了视频网站、贴吧等平台账号,活跃度较高。他关注了网络上针对“事件”的讨论和信息,对某些网络言论偏听偏信,认为自己应该伸张正义,为“事件”的受害者讨公道。甚至组建了网络讨论群组,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成为了网络空间里某一个场域的“意见领袖”。
二、案例的研判与分析
通过研判,这是一个由于学生渴望寻找存在感而落入信息茧房的“围城”,过度使用网络“言论自由”,没有正确抒发正义感而导致的网络言论不当,事态走偏的网络舆情案例。
“信息茧房”助推舆情环境同质化。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曾有过描述:“网络固然可以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和更快速的信息搜索,但受众只会关注到自我选择的信息或者是让自己感觉到愉悦的领域。长此以往,便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信息茧房之中。”“信息茧房”在高校网络中广泛存在,算法与大数据通过学生浏览和关注的习惯,精准推送同质化内容。周同学正是中了“信息茧房”的“圈套”,久而久之,他认为他所看到的内容就是事件的真相,实际上是极为偏颇的观点。
父母离异激发了他对女性的保护欲。周同学在幼年时期遭遇父母离异,虽然在法律上他是判给了父亲,但是从小都是跟随母亲生活。母亲文化程度不高,靠打工维持家庭日常开销。懂事的他看着母亲把他辛苦培养长大,心中不断滋长由母亲延伸出的女性的保护欲。“事件”的受害者恰好是名女性,且同为高校的大学生,这两个元素的组合使他“正义感爆棚”。
多种因素引发矛盾心理。周同学来自偏远地区,家境不算富裕。从小经历家庭变故,高考发挥失常几个因素交织引发了他自卑心理,网络上发表观点带给他愉悦感。于是渴望寻找存在感的自卑心理激发他成为了不恰当的网络“意见领袖”。
三、解决思路与方法
一、确保学生安全是一项基础“托底”的工作。周同学的网络行为引起了公安部门的关注,首先要立即定位周同学的位置,确认其在校且安全。随后,考虑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安抚好学生情绪之后,负责教师积极与警方沟通,逐步深入了解涉及的相关态势,在厘清事情的始末后,及时与周同学的母亲取得联系,告知相关情况,如有必要时还请母亲能准备好随时到学校共同处理。
二、第一次经历公安部门的询问,周同学显然无法发挥出在网络上展现出的“领袖气质”,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通过一定的陪伴,等待其舒缓情绪后再慢慢了解相关情况。同时在与周同学交谈时,挖掘出他会出现此种网络行为背后的深层缘由。抓住主要矛盾,普及网络“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引导他正确对待网络舆情事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三、最后在学生、学校的配合下,公安部门方面在掌握情况后,以批评教育为主将周同学的网络行为告一段落。高校通过辅导员对周同学进行持续的关注,此次网络行为的背后交织着周同学多种因素导致的矛盾心理,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后,为他安排了心理咨询。后续定期与周同学开展交流,对他抒发正义感这一出发点表示肯定,同时吸纳他加入学院网络舆情骨干队伍,正确地在网络上发挥“意见领袖”功能。
四、高校对网络“意见领袖”的识别与治理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思政教育需要主动融入互联网,抢占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对于高校的网络管理不能一味的采用“防、堵、禁”,要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诉求,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诉求。
1、以思想建设为核心,强化政治领航
引导和培育学生思想领袖,必须加强思想建设,强化政治立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关系出现明显的不确定性,一些西方势力郑思忖着将不良思潮不断向国内高校渗透。此时,更需要高校的网络意见领袖能够站稳立场,保持清醒。
2、识别和培育网络“意见领袖”
互联网时代人人拥有话语权。因此高校要做好早期、定期的排摸,及早掌握高校师生在网络上发声的“外衣”。这样既能了解师生共议的话题,在发生网络舆情时又能够及时的利用师生的网络圈子进行疏导,掌握主动权。
像周同学这样愿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在高校中不在少数,综合受关注度(粉丝数量)、活跃度、评论点赞及转载情况各方面均表现不俗的可界定为网络“意见领袖”。高校可以正确引导和培养这部分的学生,让他们学会正确的为自己的群体发声,成为真正的意见领袖。同时,也可以识别吸纳一些年轻的有才华的老师作为教师意见领袖,站好网络思政教育讲台。
3、建立全面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思政教育对于高校网络的引导方向和方式应进行全面创新,对于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不采用“一刀切”手法,像案例中周同学这样的学生对一些模糊不清的事情往往具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引发学生们去各种渠道搜索、探求,最后落入网络的“信息茧房”,被偏颇的信息左右。高校应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舆论引导机制,不仅要主动将社会热点事件放到学生面前谈透,谈彻底,还要在网络上建立不同平台的网络舆论引导途径,采用“导、通、散”的方式针对网络舆情事件。
4、组建一支网络舆情骨干队伍。
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络场域内的“关键少数”,他们发表的言论对受众群体的影响较大。因此网络空间的治理是迫切需求,我们需要创新治理方式,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积极掌握,主动争取,积极融入的同时培养一批学生骨干主动成为网络意见领袖,扩大群体角色的覆盖面,组建一支网络舆情骨干队伍。以高校自身具备的优势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树立队伍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恰当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朋辈、为高校发声,助力高校更好地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
五、参考文献
[1]赵炜. 当代中国网络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
[2].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新闻潮,2022(02):3.
[3]吴树星.浅谈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以网络舆论引导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9):11-13.
[4]刘伟. 政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表达研究:机理与调适[D].苏州大学,2018.DOI:10.27351/d.cnki.gszhu.2018.001010.
[5]文萍,马宏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与激励[J].教育评论,2017(03):99-103.
[6]王冬冬.基于“沉默的螺旋”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路径及治理策略[J].高教论坛,2020(06):7-9+98.
[7]王延隆,陆宣宏,孟娜.软法思维视域下网络意见领袖治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4):134-137.DOI:10.15938/j.cnki.iper.2020.04.026.
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青年大学生网络诉求表达和高校应对策略研究” 编号:Y202045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