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课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3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课的路径研究

王梓桥,冯晓聪

湖南工业大学 法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 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习近平法治理念的确立,深刻地阐明了注重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意义,为深化法学教育制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我们必须以新时代的、高素质的法学人才的培养为目的,构建具有中国特点的新法学教育体制。习近平的法治观是当代法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而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新时代法学专业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观、进一步发展和推动中国法律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法治人才;法学学科教育体系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理论关于法学教育的重要指示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依法治国大会上回顾了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的历史,并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法治建设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了总结与归纳。与此同时,面向未来,面向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对加强法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心,内涵丰富、概括准确、阐述深刻,包含着对法学专业教育的深层要求。

我国法学教育需要面向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培养一支与时代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法治工作者队伍[1]。习近平的法治思想,是中国现代法学思想中具有高度针对性、思想性和指导价值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建设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基础。习近平指出,提升法律职业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思想道德的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要做到“德法双修”。同时,提高政法队伍的综合能力,是推动司法体制变革的最基本要素,如果政法工作队伍的素质不行,再怎么改革都不可能做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岀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法工作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法学专业水平,也要有良好的思政道德[2]

2017年5月,习近平考察了中国政法大学。他提出,要充分发挥法学教育的实践特性,就需要突破校园与社会的藩篱,强化法学实务界与法学理论界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两方优秀的实践性教育资源。习近平主张法律教育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他指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要根据具体条件行动,倘若偏离现实、无视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改变,继续固守过去的某些观点和计划,就会犯下错误,以致我们的工作无法向前。要想同步时代的发展,把握发展的规律,推动理论的革新,就必须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时代召唤,积极探索和解决现实问题[3]

2018年5月,习近平在北大教授和学生代表的座谈会上,指出:“要以立德树人的实效来衡量我们的各项教育工作。[4]”习近平在多次全国会议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的基本工作,我们要为党和民族培育出合格可靠的传承人。法科学生是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职业素养将决定国家法治的前途。习近平认为,立德树人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这六方面出发。“六个方面”全方位地提出了培养人才的具体标准。习近平指出,要把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特色法治理论的指引下,把我国法律制度建设得更加完善。习近平在全国范围内的许多重要场合都着重指出法律学科教育问题,高度关注法治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引导。他多次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加快创新具有中国特点的学科和教学材料,早日完善中国法律学科教育体系。

二、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学教育覆盖知识面较狭窄,难以满足实践需求

法学学科具有较高实践性的特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目前我国法学教学仍然以“教室教学”为主导,实践性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复杂的、跨学科的法律教育越来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内法学教学以民刑等传统专业为重,学科结构尚不够完善。在复合性法律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法律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交融,已逐步成为中国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法学专业的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二)偏重发展专业教育,对德育的重视不足

法律教育必须重视栽培学生的品德。法治建设是否能搞好,关键在于法律工作队伍是否由德法双修的优秀法律专业人员组成[6]。当前我国的法学教育仍然处于以法学专业知识为核心的传统培养方式,与“德法兼修”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一些法学教育者无意识地忽略了对道德教育的关注,致使一些法学生的法律专业素质尚可,但道德修养不够,在适用或执行法律时容易出现机械僵化,不理解法律背后的道德动机与伦理价值

[7]。习近平指出,必须始终以培养具有“德法兼修”特质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为核心,建设高质量的法治工作队伍,既要注重其法律专业素养,又要注重其思想政治修养与伦理道德修养。

(三)过于倚重国外法治思想,缺乏对我国法治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觉

中国在近现代法律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法律人才上的教育方式,在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消化吸收不足的问题。中华文化确立了其自身的价值观取向,从而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特殊的社会依据。我国部分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有不同之处,而部分法律教育工作者在吸收过程中没有注意辨析性思考,致使某些方面出现了“空泛化、边缘化和标签化”等问题。这反映出我国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法治,尚未养成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坚定信念和思想意识,对“水土不服”的外国法治思想所带来的消极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必须强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中国法学专业课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协同创新,联合培养实践能力

要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机制,使法学的实践指导思想得到切实落实,必须实现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协同合作。要加强高校与法律实务机构、法学研究所和政法部门等方面的合作,提高法学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要为法学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开放的途径与平台,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注重对法学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深入健全各个部门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落实到具体措施上,除了邀请实务部门的资深人士到学校讲学,还可以使其参与制订联合培养方案,开发实践课程,创新实践模式,并与实务单位深入协作,建立高参与度、广覆盖面、高实效性的实践基地,联合培养高实践能力法律人才。

(二)加强思政道德建设,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法律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和职业教育,而是要将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德育工作提到与法治教育并驾齐驱。要做到这一点,一要正确对待思想品德与法律职业道德之间的联系。要担负起培养法治人才的重任,对法科学生和法科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既要重视培养法律学科中包含的法律职业伦理道德规范,又要重视普及大众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情感;二要加强政法机关对司法人员道德素养的重视与提高,对那些缺乏法律意识和素质不高的执法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的重新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拔和考评,注重培养业务素质高、道德素质好、综合素质强的司法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在法治人才队伍中的带头作用。

(三)加强法学教育的融合性和交叉性,培养全方位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全球化治理之中,法律类型呈现愈加细分的趋势,法律相关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法律服务国际化也越来越显著。这就要求法学教学既要训练法学生熟练的法学技能和扎实的法学功底,要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具有全球化的眼光、高效、持续的学习能力和跨文化的沟通技能。在法律教育中,应积极探索推进多专业的基本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的教学方式。随着现代法律所面对的新课题不断涌现,对于既精通法律和其专业知识的复合性法律从业人员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着眼于开设更多新型交叉学科,推进法学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一能给予法科学子更大的发展空间,二能加快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不同领域和层面的法治人才的需求。

(四)披沙拣金,着力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

习近平强调,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法治文化的同时,也要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建设好自己的法治队伍。中外在经济、社会、体制、目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学习中应正确对待“标准”和“借鉴”的关系,客观甄别批判及合理转化,决不盲目地奉为圭臬。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批判吸取外国先进法治经验,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法治主题的思想理论,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持续推动法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为法学教育注入我们自己的学术与文化基因,构建系统性与专业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民族性并重的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

(五)提高国际法律话语权,将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列为重点方向

在国际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同时熟稔掌握中国法律和国际法律知识的高层次法律实务人才将会在许多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当前,我们还缺少精通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员,无法适应国际规则制定和运用国际法律武器的需要。在培养全面、高质量的法学专业人才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基本的国际法规的认识和开阔的国际眼界的引导。在习近平的法治思想指导下,法律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与国际法律制度的融合,作与世界法律大观相符的改革创新,发挥国际教学的优势,完善国际教学模式,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培育一支具有中国特点的国际法律专业队伍,代表中国利益,积极参加国际法律事务、开展国际斗争,体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

四、结语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法治建设的实践对法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学专业教育也有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和新问题。与此同时,新时代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实践资源和历史性机遇。习近平的法治思想是新时期法学教育建设发展最为根本、最为牢固、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我们必须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学专业课深入融合,持续改革、创新法学课程,探索并实践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课的新路径,完善中国特色法律教育体系,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素质全面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佳穗.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1(06),14-21.

[2]王琦,张晓凤.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学教育理论[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5),39-46.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N]人民日报,2016 —05—19.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9—06—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03/c_1122774230.html.

[5]黄进.习近平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思想研究[J]. 中国法学,2017(06),5-22.

[6]杨宗科,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治学体系[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02),3-19.

[7]刘长秋,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学教育[J]. 广西社会科学,2022(02),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