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省梅州市 514021)
摘要:党中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重要的目的。作为通用技术教师,育人比知识和技能传授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开展育人。要发挥通用技术学科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实现在传递知识、传授技能的同时传播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突显技术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通用技术 育人价值 探究
高中阶段学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中学生形成的技术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观念。技术是秉持价值理念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通用技术是高中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作为技术学科,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在教学中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主要传授生存的本领,而对“存在的教育”较为缺乏。生存本领的教育主要解决学生生存的问题,增加生存技能,增强生存能力;但却容易忽视教育学生生存的理由和根据,缺乏存在的意识,使得有些学生对生活感到空虚无聊寂寞,出现“空心病”。而且,如果没有正确价值理念的技术还存在技术异化、危害人类生存发展的危险。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通用技术学科特有的育人优势,将技术学科育人融入教学过程,将爱国主义、合作精神等内化成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学生的坚定信念与必备品格,技术才不会成为危害人类的工具。从学生个人微观角度,他们的人生道路才能走得更充实和顺遂;从人类宏观角度,他们发明的新技术才能更好服务人类,造福人类。因此,通用技术教师除了教学生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良好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人生的完满。
一、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徐凯文指出,“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他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称之为“空心病”。这种病根源于学生找不到人生目标、生活缺乏意义感,内心空虚、迷茫、焦虑。这当然不仅是北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高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些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科学家,学成后被国外势力策反,为敌对势力工作,反过来对付我国,这样的事情令人心痛。这些状况都说明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有为国家崛起、民族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爱国观念和情感,树立坚定爱国信念的学生,也就不存在“空心病”,也不会被敌对势力策反。
通用技术学科具有广阔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教师要深入挖掘我国古今的技术成就,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符合新时代高中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的爱国教育。
(一)利用古今科技成就建立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主义
中国古今都有辉煌的科技成就。我们要增加学生对科技成就的认知,以此建立爱国情感。例如,在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对世界历史影响巨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在恩格斯的论著里指出,中国的火药比欧洲至少早五百多年。火药的发明加快了欧洲推翻封建贵族的步伐。而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指南针推动了海洋贸易的发展[1]。
在当代,通车里程世界最长的中国高铁,并仍继续增长通车里程,远超美国。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中国“天眼”(直径500米的)。全长55公里,被英国《卫报》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它很多技术领先世界,创下了包括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在内8个“世界之最”;华为的5G技术领先世界等。中国古代出现过辉煌的技术成就,当代中国也有令人自豪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实属不易,足令我们感到自豪,以此培养爱国情感。
(二)科学家的榜样作用感召学生的爱国主义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通用技术教师要利用科学家的榜样来影响学生。比如,“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邓稼先先生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奋斗了数十年,他组织和领导学者、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了原子弹和氢弹,把我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世界先进水平[2]。邓稼先先生不为名利,只为国家强大而不懈奋斗的爱国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值得同学们学习。还有钱伟长先生,他是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成就卓著。钱伟长先生说:“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3]。他的名言:“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这句话振聋发聩。1931年,他以中文、历史两个满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时候,日军侵占东三省,为抗日救国,他弃文从理,改学了物理就是要学造飞机大炮。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刻苦,在试读一年的时间里,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补上了原先总共只考了25分的数理化课程[3]
。他为了国家需要,克服自己短板,最终作出一番成就。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等当今杰出人物,介绍他们的真实经历,将国家命运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培养学生劳动精神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幸福的生活需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通用技术课程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学分与劳动教育学分统筹[4]。由此可见,通用技术跟劳动教育有密切联系。
通用技术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感悟知行合一。学生在经历设计的过程中,在方案设计、图形绘制、制作原型和模型的等方面,要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既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曲折与艰辛,提高“物化能力”,又能够获得劳动成果,感受到成就和喜悦,从而尊重劳动、喜欢劳动,形成劳动观念。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是劳动行为的指引,学生具有劳动意识才会去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第一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利用案例来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的劳动认识,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比如,观看中国技术发展历史和“中国制造2025”等专题片;参观当地科技场馆、客家围屋、都江堰、万里长城等人类劳动成果来开阔学生视野;还可以发挥当地名人的榜样示范,比如叶剑英、曾宪梓、田家炳、张弼士、丘成桐等梅州本地名人,指导学生形成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理念。
(二)提升劳动实践力
应试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往往为了考试,拼命苦读,几乎脱离生产实践,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的典型书生。要通过通用技术的劳动实践转变这一畸形现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学生应积极参与职业体验活动,真实体验流汗出力的劳动过程。通用技术要选择具有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的技术设计项目,如多功能笔筒设计,小板凳的设计和可调节亮度的台灯设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于生产、生活、工具、方法、材料等的认知,在劳动中提高动手能力,从中体会劳动过程,享受劳动快乐,转变书生形象。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结合本地传统文化,让学生们课后调查走访周围的工艺大师、工艺传人,了解客家鸡公车、风车等传统工艺制作,交流劳动心得,从而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形成劳动精神[5]。
三、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通用技术教师要在作品制作、工艺实践、技术试验、方案物化及优化等,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注重培育学生工匠精神[4]。工匠精神是对产品不断雕琢和完善,是对产品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是职业精神的升华。
通用技术教师要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工匠精神。设计学生日常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比如,以4人为一组,利用一张A4纸,塔建纸塔(越高越好);或者利用桐木条制作高度超过10CM的单一结构(不超过15克,越轻越好),并对结构进行称重测试(越重越好)。这种开放的实践,学生们都很有兴趣。纸塔建造或者桐木条结构构建的每一步都要认真细致,才足够稳定和牢固,纸塔才能更高,桐木条结构才能承受更重的重量。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作品,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制造这些作品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生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一个人想要实现个人价值,必须能够与人合作、与人共处,做到人尽其职、互相包容,从而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双赢,在未来的社会越走越远。
以桥梁结构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团队合作需要学生在分工讨论、图纸设计、方案确定、制作各环节都需分工和合作,每个环节都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用技术教师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实践中加深体会,实践中锻炼意志,从而养成习惯[6]。在实践中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劳动习惯、工匠精神和合作意识等品质,遵循知、情、意、行道德教育的规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6]),发挥技术学科实践养成、知行统一的独特优势,深刻认识通用技术促进学生成长起的作用。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育人水平,使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在思想道德境界也获得熏陶的双重效果,从而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祝寿,以技术之特性育学生之德性[J],《新教育》,2021(01):13.
[2]顾建军主编,通用技术[M],2019,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第6页
[3]于今编,《百年伟长追思钱伟长》[M],2012,北京:红旗出版社.
[4]《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5]翁梅芬,探索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献途径与意义[J],《考试周刊》,2022(11):17-20 .
[6]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537,54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