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东辉
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小学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不断扩大学生生活和交往范围的课程。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结合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本文以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教学为例,对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情境体验式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式,直观呈现,创生情境,实践训练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科,需要与生活实际链接、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2017年秋季启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一些围绕学生学习的活动设计,比如自我反思的活动、观念交流的活动、经验分享的活动、论辩思考的活动、调查研究的活动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继续沿用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明显不符合课标要求,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只有满堂灌式的空洞说教,学生就找不到感觉没法入境入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链接学生实际生活,在真实情境中激活个体体验。
情境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还原现实问题,打造高度参与互动的体验式课堂,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代入其中刺激其直觉的情绪反应,而有感而发“不得不”言说,将“硬灌输”转化为“软灌输”。郑航教授就曾在《基于情境的道德教学及其策略》一文中指出:道德教学中的情境的功能有:第一,提高道德敏感性;第二,激活道德叙事;第三,增进道德体验。道德原本就来自生活,仅仅依靠教材照本宣科肯定是远远不够,这就给了我们情境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很大的空间和启示。
笔者在教学中,就根据低年段学生身心特征,在课堂中尝试进行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下面,就以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来分析如何努力打造有形、有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使道德与法治课更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践,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入境入心从而入脑见行,帮助学生在“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有形:直观呈现,捕捉问题驱动探究
《我们小点儿声》这一课的编写者指出:二年级学生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容易不知不觉地大声讲话,打扰他人,而自己却毫无所知。而本课侧重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不打扰他人的文明行为,是达成单元目标“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
教材中以“关门”“小组讨论”“拉椅子”“课间打闹”这四幅图来让学生去感知“教室里面很吵”这个问题。虽然教材呈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吵闹、不安静的现象,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仅仅依照图片、借助老师语言的描述,要他们抽象概括他们本就忽略甚至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这些常见的不文明现象及影响他人的不当行为,明显不够直观,学生的感知也一定不够鲜活。这个环节的教学就会流于空洞说教。于是,我借助教材中“小主持人”这一视角设计一个“辨声识境”活动,来直观呈现平时学生熟悉的、嘈杂的教室场景。在课前,连续一周拍摄了学生在教室以及走廊各处活动的真实场景。上课时,我先播放声音没出示画面,让学生依据声音猜猜这是什么时间、在哪儿、什么人。孩子们很有兴趣猜来猜去,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因为声音过于嘈杂、混乱、刺耳……大部分都猜是在车站、市场这种人流复杂的场所,也有猜是在校园里。但当我将视频播放出来,看到这样混乱的状况正是由他们自己造成时,本来热闹的课堂,逐渐安静了下来。
这一段视频还原了孩子真实的生活,唤醒了学生生活中关于吵闹教室环境的回忆,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到嘈杂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给了学生很大触动。这种能反映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情形让教学内容变得具体有形,能有效引导学生捕捉到问题之所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正如郑航教授提到在道德教学中选编、创设和运用情境需要着重考虑的其中一点就是:倚重情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所选编或创设的情境,是能够被儿童所直接感知或是洞察到,甚至对情境进行自动加工,就是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情境。从看热闹到逐渐安静的课堂可以看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已代入情境,出现明显的直觉情绪反应,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也由此得以提高。
二、有感:创生情境,聚焦问题激活思维
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年龄基本是在6-8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入学校时间不长,仍有着幼儿时期的身心特点,能够因循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思维,但是推理思维能力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进行。虽然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列举的场景都是来自于日常所见现实存在的。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教学时直接用教材图片直接
“就事议事”,学生只会站在第三人角度指出问题却无法意识到跟自己有关,自己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旁观者心理是无法真正引发情感共鸣的。
在教授这一课前,我就去留意观察、关注热点新闻,了解生活中学生在哪些公共场所容易忽视这个问题,搜集相关资料:例如,图书馆、医院说话声音太大,高铁、飞机上的“熊孩子”问题,餐厅里的打闹……课堂上,把这个环节设计成几个情景小短剧来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每个表演后,随机采访观摩学生及表演者的感受,去揣摩人物心理、人物行为,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触动学生有感而发积极表达观点。通过游戏亲身体验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自知或未能引起重视的不当行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帮助他们养成文明行为,树立自觉维护公共空间文明的规则意识,在心中播种下文明的种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郑航教授认为:选编、创设和运用情境是要注重涉身性。一是在情境的编选和创设上,赋予行为主体的人(含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生命感;二是在情境运用上,尽可能让儿童基于情境获得“在场感”和“当事人”体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心智尚未成熟、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运用好情境这个很好的媒介,创设生动、灵活的体验式课堂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学校生活拓展到社会生活,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同时,还原生活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可以避免“上帝视角”旁观者心理。教师深入研读教材,了解编者意图再加工,教学时运用体验式教学创生情境把教学内容具象化,从而化静为动、由人及己、由近及远,基于教材又不止于教材,帮助习惯于直接观感的孩子产生身临其境的感知,营造有感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认知促进情感体验。
三、有效:拓展实践强化认知形成素养
道德成长只有付诸于实践,运用至生活,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才能基于正确的认知上不断内化深化形成素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不仅要将课内与课外有效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课堂设计体验式实践活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增强课堂的生活化。
这一课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于在公共场所需要控制音量已形成初步认知。接下来,就需要通过来实践拓展训练来强化认知,从而形成素养。最后一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优秀的调音师”小组比赛活动。这个环节既是解决问题的环节,更是实践训练的环节。针对情景小短剧中出现的问题,分组讨论:(1)哪些公共场所需要保持安静?为什么?(2)选其中一个场所,说说看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控制音量。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从认知到实践水到渠成,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小组中基本每个孩子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方法和对策。
情境体验式的实践训练活动激活了道德叙事,置身于具体情境中的孩子道德体验得到了增进,道德认知得到了强化,自身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打造有形有感的课堂,可以不断扩大学生生活和交往范围,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贴近学生生活,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实现情感共鸣和迁移,做到入脑见行、学以致用。正如陈栎旭教授所强调的: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将知识还原至完整的社会情境中,去探讨知识与社会的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回归现实生活、融入生活实际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更能彰显学科特色与魅力,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郑航. 基于情境的道德教学及其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 34(9):6.
[2]高德胜,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力求入心.光明日报,2017年08月29日
[3] 小学思想政治_《我们小点儿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