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凉山州 615000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抽取2020年1月~12月期间本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50例行PICC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未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7)与非血栓组(n=43),对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单因素及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观察组年龄60岁以上、长期卧床、头静脉置管、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段2/3处的患者,较对照组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高(P<0.05);Logtis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长期卧床、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半段均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发生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提前对高危人群加以干预,以降低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肿瘤;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危险因
肿瘤严重威胁现代人身体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的诊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大部分患者接受化疗治疗,随着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的日渐成熟,作为肿瘤患者常用置管技术,其不仅能减少穿刺次数,还能减少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延长置管时间,为临床工作做出巨大贡献[1]。随着PICC置管技术的广泛使用,其相关不良事件逐渐得到临床工作者关注,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及血栓等作为其常见并发症,尤其是PICC相关性血栓,作为其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使得患者面部肿胀、疼痛加剧,皮肤发钳,甚至可能引发肺栓塞,增加医疗风险的同时,增加住院费用,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身心负担[2]。可见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出现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可控的危险因素及时加以干预,以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鉴于此,本次研究以2020年1月~12月期间本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50例行PICC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发生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0年1月~12月期间本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50例行PICC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①完整病例资料;②满足PICC置管条件;③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①合并良、恶性血液病;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③既往有静脉血栓史;④存在PICC禁忌证;⑤既往使用抗凝药物。患者一般资料:男性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区间40~76岁,平均年龄(58.22±5.34)岁;PICC置管时间20~30d,平均时间(24.23±2.12)d。
1.2方法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长期卧床等资料。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的Excel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对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单因素行卡方检验,多因素行Logtisic线性回归分析,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观察组年龄60岁以上、长期卧床、头静脉置管、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段2/3处的患者,较对照组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高(P<0.05),详见表1。
表1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因素 | 血栓组(n=7) | 非血栓组(n=43) | x2 | P | |
性别 | 男 | 5(71.43) | 23(53.49) | 0.786 | >0.05 |
女 | 2(28.57) | 20(46.51) | |||
年龄 | 60岁以下 | 1(14.29) | 25(58.14) | 4.638 | <0.05 |
60岁以上 | 6(85.71) | 18(41.86) | |||
长期卧床 | 是 | 6(85.71) | 13(30.23) | 7.865 | <0.05 |
否 | 1(14.29) | 30(69.77) | |||
置管静脉 | 贵要静脉 | 1(14.29) | 30(69.77) | 7.865 | <0.05 |
头静脉 | 6(85.71) | 13(30.23) | |||
导管尖端位置 | 上腔静脉上段2/3处 | 6(85.71) | 11(25.58) | 9.701 | <0.05 |
上腔静脉下段1/3处 | 1(14.29) | 32(74.42) |
2.2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Logtis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Logtis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长期卧床、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段2/3处均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详见表2。
表2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Logtisic回归分析
自变量 | β | SE | Wald | P | OR | 95%CI |
年龄 | 0.487 | 0.212 | 10.001 | 0.000 | 2.121 | 1.123-3.673 |
长期卧床 | 1.511 | 1.251 | 12.022 | 0.002 | 3.134 | 1.535-4.312 |
置管静脉为头静脉 | 1.952 | 1.512 | 14.251 | 0.000 | 3.464 | 1.615-5.674 |
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段2/3处 | 1.842 | 1.508 | 13.254 | 0.000 | 3.241 | 1.232-4.003 |
3讨论
PICC置管作为肿瘤患者常见置管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及安全可靠的优势,然而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并发症也逐渐被临床工作者认识。PICC相关性血栓作为PICC术严重并发症之一,给医护人员带来较大困扰,也给患者的治疗及身心带来不良影响,加重家庭经济负担[3]。因此,置管前分析其高危因素,对高危人群提高警惕,提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预防及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发现,7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4.00%,低于郭华等学者(血栓发生率17.04%)的研究结果,可能与纳入的样本数量不同有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年龄、长期卧床、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段2/3处均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张芳[4]的研究发现,PICC发生相关性血栓与患者年龄存在关联,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逐渐硬化,其弹性也随之下降,脆性增加,进而增加穿刺难度,再加上老年患者多伴有慢性疾病,其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而血液高凝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卧床的患者运动量不足,血液循环不畅,再加上肿瘤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发生血栓的几率更高;贵要静脉是PICC置管首选静脉,其外径相比较头静脉粗大,且走行较直,瓣膜少,便于穿刺,而头静脉外径较小,增加穿刺难度,因此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高;据调查,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段2/3处或更浅位置,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是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段1/3处的16倍[5],因为导管头位置越高,导管与静脉壁形成的角越大,越易刺激静脉壁,使其损伤。性别对PICC相关性血栓的影响结果存在差异,符燕萍[6]认为男性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高,本次研究显示性别对PICC相关性血栓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见性别对PICC相关性血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发生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提前对高危人群加以干预,以降低血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玲芳,林琴,李旭英,等.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2,29(2):1-5.
[2]宋丹.≥60岁住院PICC置管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4):552-555.
[3]李娟,米元,谢玲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探讨[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2):320-321,324.
[4]张芳,李惠玉,王玲,等.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7,17(2):71-73.
[5]郭华,尚勤燕,胡晓静,等.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8):1080-1083.
[6]符燕萍,方莲莲,刘慧君,等.心脏重症监护室及肿瘤科PICC相关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1):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