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用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率、随访复发率影响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介入栓塞用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率、随访复发率影响对比

王娟

襄阳市中心医院万山分院内科,湖北 襄阳 441000

[摘要] 目的:探究介入栓塞用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率、随访复发率影响。方法: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将100例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分组,观察组50例实施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50例实施保守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随访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用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并且复发率较低,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介入栓塞;复发率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危急重症,在临床中特点较多,比如发病快、病情变化快等,并且病死率高达5%~15%,导致该疾病的因素较多,临床将其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较多,包括肿瘤出血、贲门黏膜撕裂、消化性溃疡、肿瘤侵蚀血管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血管残端破裂出血、抗血小板药物所致胃出血等,对该类疾病展开内镜治疗[1],能够明确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为临床常用的诊疗手段,但对于出血量较大、并且一般状况较差者,给予其内镜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而外科手术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其通常进行剖腹探查,对于出血部位难以发现,盲目性较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而通过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再给予其介入栓塞治疗,能够达到显著的效果,并且患者远期疗效显著[2-3]。本文目的在于探究介入栓塞用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率、随访复发率影响,具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0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人数相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起始时间在2020年2月、终止时间在2022年2月。纳入标准:(1)经B超或内镜检查明确诊断;(2)患者和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内科疾病;(2)伴有恶性肿瘤疾病。

观察组中36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8.52±2.89(18~79)岁;对照组中35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8.65±2.01(19~79)岁。两组基线资料中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给予患者补液治疗,并告知患者需要禁饮、禁食,同时进行针对性的止血处理,避免患者出现休克现象。

观察组采用介入栓塞治疗:于患者股动脉进行穿刺,分别在各个部位进行动脉造影,比如患者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等。造影设备为SIMENS ARTIS FA DSA,采集帧数为每秒6帧,采集时间为40秒钟。选择碘克沙醇或欧乃派克作为造影剂,导管选择2.7F微导管。栓塞方法:经造影对可疑出血或活动性出血部位进行明确,再采用微导管或普通导管选择可疑或明确出血部位进行治疗,将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泡沫栓塞微粒、大小适宜的弹簧圈作为栓塞材料,结合患者具体出血情况选择多种栓塞材料组合或单一治疗。

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对患者是否存在再次出血情况进行观察,若患者在此期间出现出血,而视为复发。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各项指标,指标①治疗效果;指标②不良反应情况;指标③复发率和随访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研究数据中,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的形式表示,并以X2检验,核算软件:SPSS28.00,P<0.05,说明以上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1.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治疗效果的对比(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0

32

17

1

49(98.00)

对照组

50

21

16

13

37(74.00)

χ2

-

-

-

-

11.960

P

-

-

-

-

0.000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如表2:

表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n;%)

组别

例数(n)

恶心

呕吐

腹部疼痛

总计

观察组

50

1

0

0

1(2.00)

对照组

50

8

1

1

10(20.00)

χ2

-

-

-

-

8.274

P

-

-

-

-

0.004

2.3 对比复发率和随访复发率

观察组复发率和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3所示:

表3  对比复发率和随访复发率(n;%)

组别

例数(n)

复发率

随访3个月后复发率

观察组

50

1(2.00)

0(0.00)

对照组

50

10(20.00)

12(24.00)

χ2

-

8.274

13.636

P

-

0.004

0.000

3  讨论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病情危重、发病率高等特点,通过开展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较高,而经导管栓塞术以及动脉造影已经成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4-5]

介入治疗作为临床新型治疗手段,具有起效快、创伤小等优势,并且对于患者来说风险低、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更快。DSA能够明确出血位置,并采用明胶海绵进行血管栓塞,采用弹簧圈进行加固,不仅具有显著疗效,并且持续时间较长[6]。栓塞治疗的机制包括:能够使出血部位的动脉灌注压力得以降低,从而避免局部形成血凝块和血管痉挛,目前临床常用的栓塞材料包括多种,例如栓塞弹簧圈、PVA颗粒、明胶海绵等,由于人体上消化道组织是一种空腔脏器,故此选择栓塞微粒时应充分考虑微粒的大小,若微粒过小,容易引起末梢血管栓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比如穿孔、缺血和坏死等,而选择大小适宜的微粒,能够有效止血,还能够避免栓塞。值得注意的是,临床需结合患者出血速度选择适宜的栓塞材料,当患者出血量大于每分钟0.5ml时,易出现造影剂外溢情况,若患者存在远端血管迂曲、紊乱和增多,但未出现造影剂外溢时,应选择500~700um微粒进行栓塞;若患者出现远端分支血管周围斑片状染色情况时,应选择500~700um微粒和较大栓塞材料结合对主干进行栓塞。

综上所述,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吴攀,徐理茂,黄长玉.不同时机内镜诊治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综合结局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17):1841-1845.

[2]刘爱茹,李昕,张晓岚.《2021年欧洲胃肠内镜学会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2,39(3):174-179.

[3]孙雯,邓全军.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消化内镜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21,44(5):379-382,387.

[4]奚黎婷,朱锦舟,虞晨燕,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预测模型和新型评分系统的构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1(11):1491-1497.

[5]郝元震,程芮,李鹏,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断与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3):331-335.

[6]何淑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诊胃镜诊疗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5):2705-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