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对患者满意度的提升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对患者满意度的提升评价

王爽

吉林省电力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目的 评价临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中间歇性导尿的应用对提升护理满意度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间2020年4月-2022年5月;基于等量电脑随机法下分为人数均为35例的基础组和实验组,2组均行临床护理,在此基础上予以基础组留置导尿管,予以实验组间歇性导尿;针对2组护理满意度等多指标展开观察与比较。结果 在护理后膀胱残余尿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基础组(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康复护理中,间歇性导尿的应用对提升患者排尿功能及其对临床医护工作满意度有着积极意义,建议推广。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间歇性导尿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领域(如交通、建筑)显著发展,使我国经济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但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临床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病发率的提升。通常情况下,该病症常发生于各种脊柱损伤中;而病发后,大多患者会出现四肢及躯体感觉、运动等多方面功能障碍,最具代表性的为神经源性膀胱(指神经病变下引起的下尿路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主要以留置导尿管的方式作为治疗和护理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手段,旨在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但大量实践表明[1],该种手段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无法达到最佳效果。基于此背景下,间歇性导尿法逐渐被提出和应用。下面,本研究将基于对照实验形式下,评价临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中间歇性导尿的应用效果。现阐述如下:

  1. 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间2020年4月-2022年5月;基于等量电脑随机法下均分为人数均为35例的基础组和实验组。基础组男/女患人数比18(51.43%):17(48.57%);最小年龄25、最大年龄70,均值(47.31±2.22)岁。实验组男/女患人数比19(54.29%):16(45.71%);最小年龄23、最大年龄70,均值(47.13±2.34)岁。组间资料存在比较价值(P>0.05)。

1.2方法

1.2.1导尿方法:

基础组行留置导尿管:(1)女性:取仰卧位,指导患者将双腿向两侧打开直至充分暴露会阴部,于患者臀部下方垫以治疗巾;随后行常规消毒操作,将导尿布打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导尿管的选择与配置,合理设置洞巾;完成上述操作后,将会阴部小阴唇分开,经尿道置入导尿管,确认导尿管置入深度达到5厘米左右后,取适量生理盐水注入气囊内,将尿袋与导尿管充分连接,妥善固定。(2)男性:经尿道置入尿道管,置入深度到20厘米左右时,查看是否有尿;若见尿,则再继续置入2厘米左右;随后将尿袋与导尿管连接,并妥善固定。

实验组行间歇性导尿:按照1次/4h的频率为患者导尿(注: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作以适当调整)。每次导尿前,予以患者15min/次的膀胱功能训练指导;同时按照90次/min的频率予以患者耻骨叩击。每次导尿量约在350ml-500ml,导尿结束后,对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进行测定,若剩余约300ml,可按照3次/日的频率予以患者导尿;若剩余尿量约150ml-200ml,可调整导尿频率为2次/日;若剩余尿量为150ml左右,可按照1次/日的频率予以患者导尿。

1.2.2临床康复护理方法:

均予以2组临床康复护理:(1)健康宣教:基于患者实际认知、理解与文化水平下,采用针对性宣教方式就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相关知识以及留置导尿管/间歇性导尿的积极意义、操作流程等内容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讲和普及。(2)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主动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况,予以患者安慰和鼓励,改善患者负性心理,增强其治疗配合度和护理依从性。(3)时刻做好导尿准备工作,落实消毒除菌原则;加强导尿管消毒工作,对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加强观察。(4)对患者每次导尿后膀胱残余尿量进行密切观察与记录,教会患者掌握会阴部消毒方法;定期检查患者肾脏功能,积极营造舒适病房环境,做好患者隐私保护。

1.3指标观察

(1)护理前后膀胱残余尿量。

(2)并发症(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衰竭)发生情况。总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和/总例数×100%。

(3)护理满意度。基于自制问卷调查表下,评定2组护理满意度;以十分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为评定标准,其中十分满意:96-120分;较为满意:72-96分;不满意:<72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士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对比2组护理前后膀胱残余尿量

实验组护理后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少于基础组(P<0.05)。见下表1:

表1  对比2组护理前后膀胱残余尿量[n±s)]

组别

例数

膀胱残余尿量(ml)

护理前

护理后

基础组

35

122.61±16.62

91.85±9.96

实验组

35

123.53±15.94

70.57±9.18

t

/

1.844

21.541

P

/

0.067

0.0000

2.2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观察与统计,基础组发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7/35=20.00%;实验组发生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1/35=2.86%;组间具备统计学意义(P=0.024,X2=5.081)。

2.3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基础组(P<0.05)。见下表2:

表2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十分满意

较为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基础组

35

15(42.86)

11(31.43)

9(25.71)

26(74.29)

实验组

35

19(54.29)

14(40.00)

2(5.71)

33(94.29)

/

/

/

/

5.285

P

/

/

/

/

0.022

  1. 讨论

一直以来,临床均以促进膀胱功能的重建与恢复作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原则。但既往,在此治疗中,临床多予以该疾病患者以留置导尿管;大量实践表明,虽然该种疗法可以促进患者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但同时也会对患者尿道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极容易致使患者出现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其疾病治疗[3]。基于此,有着学者尝试提出行间歇性导尿治疗。实际治疗中,该疗法主要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计划性的构建尿道,予以患者导尿操作;而在此期间,还会予以患者以功能指导,引导患者自主排尿,旨在以此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当然,实际治疗中,若想要进一步强化患者疾病疗效,还需要辅以患者以康复护理,譬如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如此才可更好的促使患者康复,提升其对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4]。本研究对临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护理中间歇性导尿的应用效果展开观察与评价,结果呈现,无论是在护理后尿量指标方面,还是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指标方面,间歇性导尿组均显著优于留置导尿管组。

综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中间歇性导尿的应用可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尽快恢复,切实保障患者对临床医护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玉梅,曾连有,张敏玲. 不同病因神经源性膀胱综合康复及间歇性导尿在其功能恢复中的影响[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14):32-36.

[2]季玮,阮喜各,张艳艳,张文. 正念减压疗法对神经源性膀胱行清洁间歇性导尿患者治疗接受度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6):8-10.

[3]吴珺,罗亚晶. 间歇导尿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在中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22):92-94.

[4]张丹,朱虹. 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1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