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达海、开放共享的景观建筑——大沙河文体中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通山达海、开放共享的景观建筑——大沙河文体中心

张金萍,黄海明

华润(深圳)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大沙河文体中心地处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东侧,是大沙河生态长廊旁的重要公共建筑,项目设有一文体功能综合体建筑及一下沉式广场。主体建筑富有各种功能业态,包含文化、体育、配套商业等,市民及游客可通过项目周边的慢行系统直达西侧的下沉广场,并通过主体建筑的飘带楼梯到达屋面,通过屋面栈道欣赏项目周边的自然景观。项目旨在打造一通山达海、开放共享的景观建筑,为周边居民创造漫游式体验空间。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建筑;文化建筑;景观建筑;

引言:

深圳在经历了高速而粗放的“城市化”发展后,居民对文化建筑及体育建筑的使用需求日益殷切,然而,深圳现有的文化建筑及体育建筑,由于功能单一,设计老旧,未能满足市民复合型的文体需求,亦未能起到城市空间重要节点的作用。因此,新型的文体建筑应运而生,大沙河文体中心的建筑设计正是满足此项需求的重要案例,以此为基础,打造通山达海、开放共享的景观建筑,由点带面,成为城市空间与景观的重要契合点。

1 项目区位及简介

大沙河文体中心及西侧附属绿地整体改造,项目地处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珠光路与龙珠一路交接处西北侧,位于大沙河生态长廊的东侧,其西侧与南山区重要的留仙洞超级总部基地距离约为一公里,并与南山区的重要景观河流大沙河无缝对接。项目一期占地面积32273.34平方米(不包含西侧绿地及下沉广场),总建筑面积133238.72平方米,项目设有一文体功能综合体建筑,建筑功能包含综合馆(篮球场)、游泳馆、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图书馆、剧院及黑匣子剧场等,并设置了架空的公共空间和屋顶绿化游览空间;项目西侧设有一附属景观绿地及下沉式广场,并规划为无偿对市民开放。

从大沙河文体中心方案设计的初始,项目就注重项目与周边环境的功能契合性和环境融合性。项目用地位处塘朗山郊野公园与大沙河生态长廊之间,是一个重要的景观与生态过渡轴线,从通往深圳湾的大沙河东侧连接至深圳市区重要的山体塘朗山西侧,从视觉上看,其地理位置成为了一个通山达海的重要节点。项目周边分布了文理实验学校、珠光村、丽珠花园、宝珠花园等住宅区及城中村社区。项目为面向大沙河的设计,其原意是为了让建筑面向西面的居民区开放,使其成为周边居民与社区活动的中心。而项目东面的珠光村迎来了城市更新,其混乱的城中村形态将得到彻底的改变,大沙河也在升级改造后脱胎换骨,成为了南山区的景观河,市民亲切地称其为深圳的“塞纳河”。项目便是运用山体与海浪的元素,象征着大沙河两岸城市的共同发展,打造一个联通河流两岸的城市空间,建筑起伏的外形和屋顶绿化的景观,使其连接西侧的留仙洞超级总部基地、大沙河生态长廊及东侧的珠光村、塘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项目因此成为了城市拓展公共空间的重要廊道。

2 下沉广场设计

大沙河文体中心西侧的绿地改造,其面向大沙河的开放式下沉广场,成为了整个项目的亮点,其与西侧的大沙河生态长廊无缝交接,其作为24小时开放的下沉式广场,把生态绿地的景观还给大众,市民均可免费使用。南侧的主入口广场,可作为马拉松起始点的集中场地,亦可满足场地人员疏散的需要。

一群人站在建筑前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一:大沙河文体中心西侧下沉广场效果图

下沉广场重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均可满足无障碍人士的使用需求;在设计中注重了人的功能性使用,设置了直饮水的饮水点,并预留了直饮水的点位;设置了儿童游乐的器材,一家老小都可以来到这个下沉广场享受天伦之乐;设置了观景台,可供市民观赏主体建筑的景色;下沉广场规划了一定数量的商铺,增加了商业功能;并在主体建筑内设置了对外开放的卫生间,市民均可使用,以及各类景观小品,丰富了周边景观功能的多样性。

项目在经过前期对社区居民进行调研,以及街道办的反映,得出周边的社区居民具有人口老龄化的现象,社区居民对中高龄人群具有一定的文娱康乐需求,因此在西侧绿地改造的场地内新增一片门球场,以满足周边居民的实际需要。此外,项目大部分的室外景观用地与硬质铺地都开放给行人使用,且不建设用于物理隔离开场地内外的围合式围墙,这真正做到了还景观于民,场地成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景观空间。

3 主体建筑设计

大沙河文体中心采用以“褶”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对体量进行挤压抬升,打造内外连续的建筑形态。在对建筑形体的褶处理时,衍生出多维度的立面坡道、屋面步道等空间节点要素,形成一种漫游式体验空间。

在大沙河文体中心的设计过程中,在保证各类场馆功能独立运营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设置面向城市与市民的开放空间,以促进文化功能和体育功能使用者之间的互动。

项目利用商业功能串联文化功能和体育功能,使主体建筑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和体育的综合体。综合馆西侧主入口下面的空间是建筑设计的亮点,主体建筑与下沉广场通过负一层西侧的游泳馆门厅形成了空间关系,游人可以通过下沉广场的绿地景观步行来到游泳馆门厅,游泳馆门厅内设计了一道旋转楼梯,可通往一层的体育馆门厅,这个旋转楼梯是游泳馆及体育馆门厅最显著的空间特色之一,成为了游人进入游泳馆的视觉焦点。

图二:大沙河文体中心建筑效果图

大沙河文体中心的主体建筑具有多种功能业态,配套功能满足周边需求,其成为多功能合一的文体建筑,适应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以及深圳城市的高密度发展,人多地少制约空间的现实情况;其多业态的结合,使市民与游客能有一站式的综合体验。

项目配套商业的规划,除了原有公共文化及体育功能的公益性,也为项目带来了商业的元素,这些配套的商业空间可作为剧场及图书馆的配套餐饮空间,如设置简餐、快餐店、咖啡厅和茶座,也可作为体育场馆功能的配套商业空间,可设置运动用品专卖店、体育赛事纪念品店及运动体验空间等;此外,也可作为体育或文化培训的商业空间,并为周边居民的文化消费带来新的体验。

项目最大的特色是设计了一个漫游路径,市民及游客可以通过项目周边的大沙河生态长廊及慢行系统、城市绿道直达西侧的下沉广场。下沉广场与项目西北侧,西南侧的步行道直接连通,市民及游客在到达下沉广场后,可在下沉广场的观景台观赏整个大沙河的生态景色,并利用儿童游乐设施、配套商业等设施进行休憩后,便可通过主体建筑东西两侧设置的直通建筑顶部的外立面飘带楼梯,步行直达建筑屋面,享受屋面绿植的特色景观,在屋面设置的饶有趣味的步行栈道步行抵达城市客厅,这就形成了一个从地面直达屋面的游园路径。人们步行其中,可一览塘朗山、羊台山与大沙河的壮丽景色,其观赏视野绝佳。

4 结束语

大沙河文体中心作为深圳重要的文化和体育设施,其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内涵,正代表着深圳绿色生态,和谐包容的发展理念,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创造一个包含多种功能业态的文化及体育综合体,其功能的高度集合性,有着最鲜明的特征。

此外,作为一个高密度复合的城市文体中心,项目在设计中重视了开放共享的重要作用,公共建筑的公益性和市民的参与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项目的建筑设计是一个绝佳的范例,为后续新建的文体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有方.城市中的立体公园:粤海街道文体中心 / URBANUS都市实践.[M].有方,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