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在护理本科生儿科理论教学模式下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基于思维导图在护理本科生儿科理论教学模式下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

史林凤 ,何芹香

兴化市人民医院   江苏 兴化 225700

摘要:[目的]探索思维导图在护理本科生儿科理论教学模式下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实验设计。思维导图法儿科教学前后,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量表(CTDI-CV)、护生临床工作能力考核表,对62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考评。[结果]思维导图法教学前后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由272.45±28.96上升到306.35±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工作能力总分由65.5±5.91上升到76.0±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发散性、艺术性的思维导图知识链有助于激发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儿科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评判性思维;临床工作能力;护理本科;儿科理论教学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级-2018级6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名,女生60名,年龄19岁~24岁,平均年龄(20.65±2.12)岁。

1.2研究设计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实验设计。思维导图法儿科教学前后,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量表(CTDI-CV)、护生临床工作能力考核表,对62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考评。

1.3研究工具

1.3.1 彭美慈等修订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量表(CTDI- CV),共有 70 个条目,从7 个特质测试评判性思维。总分70~420 分,分数越高,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CTDI- CV的总体Cronbach’s α为0.90,各特质的Cronbach’s α为0.55~0.77。自2004 年以来,CTDI- CV量表在护理界得到广泛应用[5]。

1.3.2 护理部统一的护生临床工作能力考核表,该表总分100分,分7个模块,包括护理程序运用能力40分,病情观察评估能力15分,专业知识点掌握10分,规范动手能力10分,表达沟通能力5分,应变处理能力10分,人文关怀及素养5分。

1.4教学安排

1.4.1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培训。授课前,儿科护理教研组5人集中组织学习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内容包括思维导图功能、特征、绘制规则与技巧等。

1.4.2准备思维导图示例。本研究教材为崔焱主编的《儿科护理学》[4](42个理论学时、18个实验学时)。教研组5人再次集中进行集体备课,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儿童生长发育、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小儿腹泻、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小儿贫血、化脓性脑膜炎8个重点环节及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结构型示例(示例见图1)。

图1                     儿童生长发育思维导图

0e5005fdaeddc8d6d101bc8485fc22e

1.4.3教学过程。课前教师将思维导图以图片发送给学生预习;课中教师以PPT课件与思维导图连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课后将学生分为8小组,各小组团队合作制作1份系统完整的思维导图知识链,如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具体表达、体重指标各年龄段具体数值等,于下次授课前进行展示点评。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思维导图法教学前后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思维导图法教学前后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比较(x±s)

时间

总分

寻找真相

分析能力

开放思想

批判思维的自信心

系统化能力

求知欲

教学前

272.45±28.96

34.39±5.71

41.87±3.02

38.39±2.67

41.06±3.26

38.13±4.83

42.18±4.36

35.25±5.77

教学后

306.35±27.03

36.97±3.13

43.92±4.19

40.87±3.23

45.35±4.37

41.67±3.63

44.36±3.23

37.67±4.65

t

6.738

3.120

3.125

4.660

6.196

4.613

3.163

2.571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5

2.2 临床工作能力考核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思维导图法教学前后临床工作能力考核得分比较(x±s)

时间

总分

护理程序运用能力

病情观察评估能力

专业知识点掌握

规范动手能力

表达沟通能力

应变处理能力

人文关怀及素养

教学前

65.5±5.91

30.31±2.12

8.47±1.18

5.61±1.38

4.14±1.32

2.56±1.08

5.21±1.12

2.27±1.06

教学后

76.0±6.72

33.69±3.43

9.76±1.32

7.03±1.47

5.31±1.53

3.47±0.76

6.48±1.03

3.06±1.13

t

9.238

6.6

5.737

5.545

4.559

5.425

6.572

4.015

P

<0.001

<0.001

<0.001

<0.05

<0.05

<0.001

<0.05

<0.001

3  讨论

3.1思维导图的应用提高了儿科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思维导图法教学前后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由272.45±28.96上升到306.35±27.03,7个特质的得分均有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判性思维能力是临床护理人员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与病人照护结局密切相关[1]。袁媛等的研究说明大学护理本科生具有正性思维倾向,而思维倾向不明和负性倾向的学生比例较高,需要教育工作者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促进作用。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建立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充分挖掘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并将这种从中心到周围的非线性思考整理、记录下来[2]。可视化的思考过程,能够更简便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从而不断激发思考潜能。不断生长发育的患儿,其各系统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和预后等都与成人有差异,即需要儿科护理本科生主动思索,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记录。

3.2思维导图的应用提高了儿科护理本科生临床工作能力

护理本科生教学最终是从课堂回到临床,为广大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故护理本科生临床理论教学中应有意识为学生灌输临床思维的理念,提高临床工作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思维导图法教学前后临床工作能力总分由65.5±5.91上升到76.0±6.72,护理程序运用能力、病情观察评估能力、专业知识点掌握、表达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及素养等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系统完整的思维导图知识链有助于学生全面评估患儿,将临床示例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结,进入大脑的信息呈现放射性立体结构,从而明确患儿护理问题,提出专业的护理措施。儿科患者对病情的表述常有困难且不准确,多由家长或其照顾者代述,其可靠性低。部分儿童可能因害怕打针、吃药而隐瞒病情。思维导图的应用在提高儿科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法时,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做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复杂问题及各种抉择的时候,能够正确进行取舍,体现护理专业内涵。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 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5

[2]陆琴,韩萍.思维导图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 护理管理杂志,2016,16(5):346-347.

[3]黄红玉. 思维导图在儿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创建要点与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