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气道管理对机械通气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4月机械通气患者4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化气道管理,比较两组E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E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无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优化气道管理,有效的预防了机械通气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改善了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化气道管理;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作用
机械通气是指使用呼吸机来帮助病人或者替代病人呼吸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缺氧。但机械通气常会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导致患者预后水平受到影响 ,并且当机械通气患者病情严重时,需要更为高要求的护理工作来实现对 VAP 的有效预防[1]。而优化气道管理可以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降低VAP的发生,有效的预防了机械通气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因此,本研究以机械通气患者为对象,探讨优化气道管理对机械通气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4月-2021年4月机械通气患者4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7-63)岁,平均(45.81±5.43)岁;观察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8-64)岁,平均(46.61±5.72)岁。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机械通气适应证者[2];(2)机械通气时间≥48 d者;(3)首次接受机械通气者;(4)同意机械通气者,并配合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血流动力学存在异常者;(2)入组前并发肺部疾病者;(3)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类病症者;(4)精神疾病者;(5)患有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优化气道管理。(1)组织护理小组,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全面观察患者临床情况,做好详细记录;(2)无菌操作护理,插管呼吸机的使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到操作前洗手,操作时使用无菌手套,避免吸痰管重复使用。(4)重视患者的鼻腔和口腔护理。在使用插管呼吸机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该注意检查患者的分泌物,并做到一旦发现分泌物,就及时帮助患者清理。(5)加强呼吸机的管理:调节呼吸机支架或给患者翻身时,妥善固定好人工气道,防止因管道牵拉造成气管插管或套管脱出,应用加热湿化器时,每日更换湿化液,呼吸机管道专人专用,有污染时或每周更换消毒。(6)进入气道内的气体温度达到37℃,相对湿度100%;(7)气道气囊上管理。密闭固定气道,保证正压通气,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防止导管移位脱出;防止误吸,预防口腔分泌物和胃内容物放流引起的误吸;(8)预防VAP的发生,严格掌握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优先使用无创通气,并进行积极地吸痰,以保持气道开放,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预防和控制感染。
1.4 观察指标
(1)两组E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2)血气分析指标,包括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正常值在95%~100%之间;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值>90mmHg;二氧化碳分压的正常范围在35-45mmHg。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E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E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E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
组别 | 例数 | EICU入住时间 | 机械通气时间 | 住院时间 |
观察组 | 20 | 12.61±1.42 | 11.91±2.10 | 16.91±4.23 |
对照组 | 20 | 8.22±1.05 | 6.22±1.33 | 10.32±2.30 |
t | / | 6.561 | 7.086 | 5.355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2.2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mm,)
组别 | 例数 | 血氧饱和度(%) | 动脉血氧分压(mmHg) | 二氧化碳分压(mmHg)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20 | 68.14±9.24 | 83.35±11.15 | 50.51±8.21 | 72.28±12.29 | 77.87±14.46 | 60.67±13.06 |
对照组 | 20 | 68.21±9.18 | 95.02±13.37 | 50.62±8.16 | 89.12±13.78 | 77.92±15.02 | 50.84±12.06 |
t | / | 0.544 | 7.631 | 0.108 | 9.885 | 0.816 | 6.331 |
P | / | 0.367 | 0.000 | 0.907 | 0.000 | 0.216 | 0.000 |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呼吸科、麻醉科、急危重症医学科常用的一种呼吸支持技术手段,指通过借助机械装置(呼吸机),产生一定压力和呼吸频率,给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呼吸支持,避免或者因呼吸衰竭而出现窒息,当患者通过自主呼吸仍不能维持足够的氧合指数时,运用机械装置(主要指呼吸机),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肺泡通气,改善氧合指数[3-4]。VAP是指机械通气48 h 后,或拔管后 48 h 内出现肺内感染,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中约 10% ~ 50% 存在 VAP,预后质量差,且死亡率高,加强对 VAP 的专业预防是改善机械通气患者预后水平的重要措施[5]。近年来,优化气道管理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观察组E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优化气道管理护理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以减少E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护理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优化气道管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在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中,人工气道的管理较为重要,而优化气道管理是一个高度优先的临床护理,可以较好的预防机械通气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优化气道管理,有效的预防了机械通气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改善了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彩霞, 王月. 气管导管套囊压力监测时间差异对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效果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20, 49(5):542-543.
[2]夏欣华, 张紫君, 王宇霞,等.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J]. 中华护理杂志, 2021, 56(3):353-359.
[3]李琴, 徐凤玲, 吴怀玲,等. 改良浓度配比口腔护理液联合冲洗法对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效果[J]. 安徽医学, 2020, 41(2):95-97.
[4]王享英, 周望梅, 李园园. 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J]. 现代科学仪器, 2021, 38(3):167-169.
[5]黄霞红, 刘晓丽, 袁榕,等. 集束化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J]. 河北医药, 2021, 43(11):1755-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