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241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以10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2月,分为常规组(50例,常规护理)和研究组(50例,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对于护理后心率、平均动脉压,研究组明显更优,P<0.05。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有效改善心率、动脉压等指标,预防不良反应,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诊护理;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引言
心脏骤停为临床常见疾病,常采用心肺复苏进行治疗,可促使致死率有效降低。因此,成功实施心肺复苏有助于改善预后效果,减少残疾率,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1]。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关键之处为心肺复苏术,研究数据表明,心脏复苏时间低于4分钟的存活率提高约40%[2]。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心肺复苏治疗中还需重视护理干预, 改善预后效果。本文将以10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10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为对象,分为常规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常规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1例与29例,年龄为38-66岁,平均年龄为(53.75±6.87)岁;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别为18例、21例与11例。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3例与27例,年龄为39-68岁,平均年龄为(53.35±6.26)岁;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别为17例、20例与13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P>0.05)。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意识等体征,检测血压、心率等指标,遵医嘱用药,口头讲述疾病有关知识。
给予研究组急诊救治护理:建立急救小组,完善心肺复苏标准、急救流程,加强小组成员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在合格以后参与工作。做好急救车、急救设备的准备工作,包括氧气、吸痰器、心电监护仪等。急诊科护士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简单了解患者病情,快速派车,救护车出诊后与患者家属和现场人员主动联系,了解患者病情,并让现场人员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确保患者安全;现场救治时保持安静,不让患者剧烈运动,结合其受伤部位与伤势情况取合适体位,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及时吸氧,以防缺氧。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了解患者病情,对心脏骤停的原因进行分析,尽快除颤,实施气管内插管术,增加心肺复苏时间,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当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心理特点等,实施个性化心理指导,并在治疗过程中贯穿。若患者意识清醒,需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沟通,对患者心理状况全面评估,观察患者的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及时把握,在多项检查中,护理人员需主动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对不适症状仔细询问,指导患者讲出较为担心问题,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心率、平均动脉压、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P<0.05,表示差异形成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护理后心率、平均动脉压,研究组明显更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调查结果(X±S)
组别 | n | 心率(次/min) | 舒张压(mmhg) | 收缩压(mmhg) |
研究组 | 50 | 78.34±8.99 | 88.95±8.45 | 145.34±15.49 |
常规组 | 50 | 86.79±9.12 | 95.53±7.23 | 164.48±16.83 |
T | / | 5.2356 | 4.9677 | 6.2674 |
P | / | 0.0000 | 0.0000 | 0.0000 |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调查结果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例(6.00%),其中抽搐0例,胸部不适2例,反应迟钝1例。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0例(20.00%),其中抽搐2例(4.00%),胸部不适5例(10.00%),反应迟钝3例(6.00%)。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明显更优,P<0.05(X2=4.8912)。
3 讨论
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患者主要抢救手段与措施,常用于迁就各种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主要方式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促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3]。心肺复苏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合理分工、操作娴熟、配合紧凑,以流程图为依据,快速了解患者病情,作出合理判断,立即给予患者抢救,并实施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路、开放气道,抢救时间有效缩短,改善预后效果;患者通过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生命体征稳定,给予患者脑复苏,有效预防脑水肿,促使脑细胞功能改善,降低中枢神经损伤,继而改善机体多项指标[4]。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结果可见,对于护理后心率、平均动脉压,研究组明显更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明显更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有学者
[5]选取心脏骤停患者1039例进行研究,详细记录心肺复苏情况,所有患者中,胸外按压平均时间比是68%左右,按压平均深度约为38.12mm,胸外按压深度未达标准者约为60.23%,存在按压中断、按压深度浅等问题,通过调查心肺复苏操作者可见,操作者实施系统化培训与学习,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促使患者生存率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改善心率、动脉压等指标,预防不良反应,护理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魏春燕.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养生保健指南,2021(29):155.
[2]李晶.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评价[J]. 饮食保健,2021(10):151.
[3]仇淑梅.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26):209.
[4]孙秀梅,张维.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东方药膳,2021(1):163.
[5]张仁菊,杨雪梅,岑柱贵.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促进效果分析[J]. 健康必读,2021(16):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