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旅游的红色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研究——以花明楼景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基于智慧旅游的红色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研究——以花明楼景区为例

严靓婧

刘少奇故里管理局  湖南宁乡  41060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红色旅游景区承载着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能够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功能,对促进红色文旅事业、坚定文化自信、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花明楼景区智慧化建设的现状,找到目前在“智慧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花明楼景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智慧旅游;红色旅游;智慧化

一、引言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有效整合旅游、交通、气象、测绘等信息,综合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道路通行、游客接待量等实时信息。建设旅游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推进“互联网+监管”,建立大数据精准监管机制,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进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基于旅游产业与移动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天然耦合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发展,红色旅游景区发展“智慧旅游”模式已成必然趋势[2]

二、花明楼景区智慧化建设现状

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国内各大旅游景区陆续掀起转型升级热潮[3]。花明楼景区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自2018年以来,初步建成了以视频监控、景区广播、有线网络、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手段的景区数字化系统,实现了景区门票网络预售以及线上线下一体化电子门票、景区门户网站专业化、景区门禁系统自动化、LED大屏幕信息发布、虚拟展厅等旅游服务功能,为花明楼景区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4]

三、花明楼景智慧化建设存在问题

尽管花明楼景区在智慧景区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一个处于探索阶段的新领域,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和改进空间。

(一)智慧基础设施设备不健全

1.景区资源监控和保护系统缺乏

花明楼景区已安装高清摄像头300个左右用于景区的日常运行管理。但尚未对景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智慧化建设来加以监测、保护和管理景区环境,为了有效保护景区自然资源,采用先进的视频监控技术,构建智慧化自然资源网络监控系统,对于预防和控制景区自然灾害而言非常重要,同时可以为景区管理层综合决策提供服务,进而实现景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5]

2.景区业务管理系统不完备

花明楼景区业务管理系统已建立了旅游运营和公众服务两大管理体系,基于景区发展的需要,需要实现对景区业务管理工作的智慧化,依据景区工作涉及的业务内容可以补充规划建设管理系统、园林绿化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急调度系统、巡更预警系统等,进一步推动景区管理运营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6]

3.景区安全预警系统相对落后

花明楼景区当前主要采用传统的人工巡逻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增多保卫人员,保护游客的安全,防止游客因游玩而误入禁地,误入险地。此方式效率不高,也无法应对旅游旺季的高峰期客流管理,难以有效确保游客安全,故应从生态预警、客流量预警、气象预警、灾情预警等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安全预警体系。

(二)智慧管理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1.景区危机管理不全面

花明楼景区危机管理意识较强,设置了保卫部门作为专门的日常危机管理机构,并通过在微信公众号设置一键求助和长沙举报平台链接,与游客保持动态联系,及时准确地解决游客关于信息咨询、旅游投诉、旅游求助等事宜,在切实维护景区稳定发展和运营秩序,保障游客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就目前景区的危机管理体系来说,尚未建立景区危机预警系统,无法高效动态监测预警景区范围内实时情况,仍处于被动危机管理阶段,难以在危机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害和威胁。

2.景区交通承载能力有限

花明楼景区停车场于2008年建成免费开放,以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私家机动车购买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各项利民政策的实施,“自驾游”已成为国内游客旅游出行的重要方式,当前花明楼景区停车场车辆停放的承载能力已无法满足与日俱增的游客停车需求,且景区停车场缺少车流引导系统和智慧停车系统,导致景区管理层无法了解车辆停放情况,更无法提前安排解决方案,特别是重大节假日期间,游客数量激增,景区交通时常处于超负荷状态,游客进入景区后只能被动处于“开车难、停车难”状态,造成景区交通拥堵严重。

3.景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智慧景区的建设需要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目前,花明楼景区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人员大多从事文博类研究专业,有少量的园林景观、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景区智慧化建设的工作,但由于信息和工程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高素质、复合型的建设工程与信息人员的短缺制约了花明楼景区智慧化建设的发展。

(三)智慧服务体系相对旅游需求滞后

  1. 景区信息协同运作能力薄弱

花明楼景区智慧旅游发展较国内其他同级别景区较晚,在满足新时代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全方位服务游客方面,存在信息感知不全面不透彻、游客需求响应不及时的问题,在彰显人文关怀,强调游客的参与度、体验感方面略有欠缺。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景区迎来大量“自驾游”散团游客时,通常采用LED大屏幕、广播系统来发布景区公共信息,景区的旅游情况和相应配套资源的变化和运行状态无法多渠道动态、实时共享给游客,造成游客和景区之间的信息沟通出现断点或者没有交互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游客的参观游览幸福感。特别是面临景区车位不足、交通拥堵的突发状况,前来参观的游客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1. 景区门票验证方式有待加强

目前,花明楼景区电子门票采用通过二维码验证的方式进入景区参观,并与美团平台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初步了解景区实时游客流量情况,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人流量增长趋势缺乏准确判断,且游客流量数据分析依托外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数据外传,游客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不仅制约景区的发展,而且降低了游客参观满意度。

  1. 景区周边配套产业亟需跟进

目前,景区在电子商务营销方面小有建树,推出了花明楼文创微商城。但景区周边配套“吃”、“住”、“行”三个方面还未真正意义上实现智慧化建设,公共交通方面不便捷还未实现实时获取乘坐班车信息、及时预定车票等功能;酒店居住方面没有在线预订房间的服务;美食餐饮方面,花明楼景区内没有提供游客饮食的场所,也未根据当地餐饮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地方美食特色为游客打造个性化本土餐饮线上服务平台。

四、花明楼景区智慧化建设策略建议

(一)健全智慧基础设施设备

持续做好景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智慧化建设,提高对景区的智能感知能力,通过各种信息采集设备、各类传感器、监控摄像机、GPS终端等实现对景区范围内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游览安全、游客人流量等方面信息的采集、识别和检测。构建统一的数据管控中心,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景区、游客、周边配套产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分析,实现数据管理集成化,借助数据仓库技术,构建分类管理的数据库系统,减少信息孤岛,拓展景区管理辐射范围[7]。如建立景区自然资源监测和安全预警体系,对景区的空气、水质、土壤、温度、风速、风向和降雨量等环境因素以及客流量进行实时的监测,针对景区可能出现危险情况作出预测并及时进行应急处理,维护好景区资源和游客游览安全。

(二)精细智慧管理颗粒度

基于完善的智慧基础设施设备,通过公开招聘、与高校合作等方式吸纳智慧景区建设专业人才,逐步实现景区管理智慧化,促进工作管理效能,实现景区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承载力动态平衡。如在已有景区视频监控的基础上,在重要景点、人流集中区域和事故多发地段增设智能红外视频监控和危险报警功能,并考虑对电子门票实施GPS定位并配合现有“一键求助”服务,及时定位游客发生危险地点,尽快到达现场实施救援。新建景区停车场通过增加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问题并加强景区车辆动态监控,对进入景区的车辆进行管控,实时了解景区车辆情况,通过智慧引导系统及时对景区内车辆进行指引和疏导,提高游客满意度。

(三)完善智慧服务体系

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线上线下相结合整合优势旅游资源,以服务游客为中心,逐步完善智慧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体验和质量,将“吃”、“住”、“行”、“游”、“娱”、“购”等各旅游信息融入景区服务体系中,为游客提供景区实时游览资讯、餐饮预订、酒店预订、特产购买、车票预订、专车接送等全过程服务,让游客体会到智慧旅游所带来的丰富的服务体验。

五、结语

对于红色旅游景区来说,智慧旅游的目标是实现四导: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同时,结合自身特色,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景区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在景区旅游服务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有效推进景区范围内数据资源的融合,通过数据和IT技术的融合来实现景区精细化、人性化、便捷化运行管理,通过景区智慧化建设赋能红色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吴力斌.互联网语境下的红色纪念地信息化实践与探索——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为例[J].博物院,2021(03):33-40.

[2]李继峰.旅游景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解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02):110-113.DOI:10.16594/j.cnki.41-1302/g4.2014.02.040.

[3]党安荣,张丹明,马琦伟,李娟.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探讨[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04):8-13.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402.

[4]李瑶,罗福强,马磊,范展源.景区智能导游系统大数据建模与性能优化研究[J].软件导刊,2016,15(04):115-118.

[5]李瑶,罗福强,马磊,范展源.景区智能导游系统大数据建模与性能优化研究[J].软件导刊,2016,15(04):115-118.

[6]沈俊成,方朝阳,郑丕珍.移动互联网+智慧旅游的应用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7,24(04):35-37.

[7]肖红.数字技术加大保护力度 电子园林提升服务质量 九寨沟领秀“数字景区”[J].建设科技,2004(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