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印象派为例浅析艺术四要素的关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以后印象派为例浅析艺术四要素的关联

吴晨瑜

南京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院 

【摘要】

艾布拉姆斯认为作品、现实、艺术家、欣赏者是解释艺术作品本性的四大要素。十九世纪时期,后印象主义流派的艺术家们,利用笔触等形式将自己所经历的现实反馈在作品中,而这些作品所表达出的情感又作用于欣赏者本身。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浅析后印象主义画作与现实、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的三角关系。

【关键词】 后印象派;艺术四要素;有意味的形式

   一、 作品——现实:映射与被映射

后印象主义流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艺术创作开始从客观模仿转向主观精神的表现,其作品也不再仅仅是“再现真实”的产物,而开始存在着某一主题或意义,将对现实的抽象思考映射在作品中,以此反过来去映射现实中存在的客观事实。例如保罗·高更的作品中,就充满了原生态的野性美,表现出其对自然纯朴生活的向往。

一个画家艺术风格的产生往往与他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分不开的,高更的童年是在南美城市利马度过的,在他的心中那里的一切都是非常美好的,他的所见所闻正是在今后的绘画艺术道路上所追求的梦境。这种追求渐渐的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得高更深深迷恋上了原始民族的生活[1]。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表现出对于人类命运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喜爱。例如史诗性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中,可以看到有许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如同原始人一般赤裸着身体或穿着朴素布衣,做着属于自己该做的事情:幼童无忧无虑地睡着觉,小孩认真地啃着苹果,青年们追寻自己的理想,老人静静地等待死亡……人类周而复始且无法挣脱的一生就浓缩在这幅画之中,而周遭的动植物也辅助表达了这一主题:画卷右侧树木的繁茂和左侧花草的枯萎形成鲜明对比,侧面体现出人类生命的诞生与消逝的过程,猫、狗、鸟等动物围绕在四周,宁静的自然美扑面而来,表现出高更对于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幅画无论是主体人物还是周遭环境,都极具象征意味,高更将自己所认为的“拟态环境”映射到作品中,使得作品反过来映射出现实所存在的客观环境。

二、作品——艺术家:反馈与被反馈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美学观点,其中“有意味的形式”为线条和色彩的组合和关系,形式是指外在表象(线条、色彩)和内在结构逻辑(线条和色彩的搭配结合方式)[2]——贝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就是艺术家可以通过笔触等外在“形式”,表现出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在“意味”。而这一美学理论与后印象主义流派的美学思想不谋而合。

以后印象主义大师保罗·塞尚为例,塞尚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与自然风光相关的,他的画作呈现出简洁但极富有张力的节奏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塞尚极为擅长利用线条和色块等元素的糅合来表现出不同于原景的美感,他对于“形式”的极致追求反馈在作品,而作品呈现出来的美感又再次突出了笔触之美。在《圣维克多山》这幅艺术作品中,塞尚并没有将现实中的圣维克多山一笔一画地临摹出来,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入了个人审美偏好:线条上,虽然简略了许多不必要的线条,但整体的轮廓仍然较为明晰,特别是塞尚还利用多条曲线将山体的陡峭在视觉上进行了凸显和放大;色彩上,塞尚摒弃掉原本灰蒙蒙的山体色调以及单调的环境色,而是用更为丰富的色块来进行替代和填充,提高了色彩饱和度;内容上,塞尚在前景的绿荫中增加了许多村落和木屋,丰富了画作内容的同时,也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原景所没有的烟火气息,表现出轻快悠闲之感。圣维克多山的原景充满了雄壮和险峻,使得观者望而生畏,反观塞尚的画作《圣维克多山》却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清晰简洁的线条、明亮鲜艳的色彩、丰富多样的内容,都让观者产生亲近之感。塞尚对于景色再加工的“形式”笔法,使得其作品充满独特的“内在”美感,而这种美感被欣赏后,又反馈在欣赏者对塞尚的笔触把握的称赞声中。

三、作品——欣赏者:理解与被理解

后印象主义流派的创作风格和美学理念对后续许多画家和艺术流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画作现今也是保存在各大博物馆中被世人欣赏,这也验证了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中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艾布拉姆斯认为:“我们所具有的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和读者,作品是服务于他们的,或者说,至少对于他们的注意力来说作品才是有用的。”[3]同一部作品提供给不同的欣赏者,得出不同的理解,而与此同时,欣赏者又将这种理解投入到自己的作品或生活中,从而形成新的理解。

文森特·威廉·梵高同样是后印象主义流派中极具代表的人物,他的绘画主张和艺术理论流传至今,而他独具特色的风景油画作品对我国国画的创作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的创作者们接受着西方作品所带来的冲击,又将个人的理解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新的意味。梵高的油画作品如《星空》、《向日葵》等,其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浓烈的色彩感来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从而造成极大的视觉美感的冲击,而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受此影响和冲击,将其与中国画的泼墨相结合,创造了“泼彩”与“泼墨”技法,如其晚年最后一部泼墨作品《桃源图》,就将饱和度极高的蓝色与绿色大胆交融于一起,远处的树干上还铺洒了浅红色以示花朵,不同于中国早期色彩单一的国画,国画大师张大千将西方油画与中国国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虽然色彩浓郁,却也不失韵味。因此,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理念和意味被欣赏者所理解和接收后,欣赏者又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形成新的理解,最终映射在新的作品中。

【结语】

在艺术系统内部,从反映对象到最终效用,从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形成、才能的发展,到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变迁、审美观照活动的展开,无不受制于艺术与现实之问紧密的错综复杂的联系[4]。现实、作品、艺术家、读者这四个元素紧密相连,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同时也是造就经典作品永久流传以及新锐派别不断出现的根本缘由。

【参考文献】

[1]李森.浅论国画笔墨的演变[J].北京:美术观察,2009(03):110-110

[2]周宪.艺术四要素理论与西方文论的演变——艾布拉姆斯《镜与灯》评述[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4):80-81

[3]庄咏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吗[J].河南:美与时代(下),2021(08):30-30.

[4]罗淑健.论后印象派油画中的线[D].山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5]徐哲.高更绘画艺术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3.

[6]马忠彪.后印象派油画中的笔触表现力研究.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5.


[1] 徐哲.高更绘画艺术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3.

[2] 庄咏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吗[J].河南:美与时代(下),2021(08):30-30.

[3] 周宪.艺术四要素理论与西方文论的演变——艾布拉姆斯《镜与灯》评述[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4:80-80.

[4] 周宪.艺术四要素理论与西方文论的演变——艾布拉姆斯《镜与灯》评述[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4):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