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儒家文化是我国历经千年的主流文化之一,对人文、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中的中和理念和伦理秩序观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尤为深刻。园林文化是通过园林景观反映景观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精神介质,是与建筑、诗歌、文学、书画、音乐等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一个综合性文化。因此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实际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切实考量景观环境的适用文化,进而提高园林景观的情趣之美和文化特色,从而和观赏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国园林景观;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园林景观建设既要满足我国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同时应该重视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增强和发展。将儒家文化融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既能够充分满足景观设计的文化要求,同时对弘扬中国传统美学起到积极作用。儒家文化一直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之一,是我国文化的主体以及核心内容,尤其是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建设的过程中,对园林格局的布置、植物的选择乃至建筑的形态和分布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常见的四合院采用的中平方正的形式,故宫等皇家园林又强调尊卑有序,江南私家园林更突显宛朴拙自然等等,这也正是中国园林文化有别于西方园林独具魅力的原因。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重视儒家文化的应用。、
一、浅析儒家文化的美学思想
(一)中和之美
儒家文化是我国历经千年的文化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儒家文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社会人生以及治国安邦的论述,同时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中庸》中描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很好的解释了“中和”是中国人审美意识里充盈着的物与社会与人的普遍和谐关系,是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1]。这种美学思想使得宇宙与生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都灌注一种和谐之美。中和之美不仅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儒家文化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正是这种“和”的审美理想和人格境界,使得中国文化表现出一种豁达和谐柔美的精神,使得人生欢乐而不迷狂,平静而不呆板,达到一种均衡、稳定、平和、含蓄的美。中和之美是温润的、内敛的、虚无缥缈又充满意旨的、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静默闲远的和谐之气。
(二)礼学秩序
儒家思想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当做一个家来治理,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人与人之间既恪守本分、又谦和仁爱,使这个大家庭充满温情的同时又秩序井然。儒家文化即讲“和”又讲“礼”,第一“礼”就是制度,没有礼的约束,就失去了维系等级制度的工具,一切都会没有遵循,整个国家就会混乱;第二“礼”是为了维持社会关系秩序,人与人之构成的社会关系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规范的,即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应该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合理的范围内享有适当的权利,如果不加以规范,社会很难实现文明;第三“礼”是个人修养身心的需要,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崇尚礼,将其提高到立身、立家、立国的高度,不知礼就无以立身,君子要“克己复礼”;第四“礼”是怡情审美的精神需求,以礼制为中心,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陶冶情操,达到通情达理的境界。总之儒家美学是与社会生活、政治状态紧密联系的,在艺术审美上以伦理、道德为标尺,要求美与善的一致性,一方面诉之于普适的感官愉悦,另一方面必须与伦理性的社会情感相协调,从而与现实政治相联系。
(三)天人合一
儒家认为“天”是生生不息的本体,是生育人类和万物的根源所在,具有超越性和精神性,“人”与自然具有一体性,“天”创造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飞禽走兽、草木瓦石,包括人在内,这些存在者构成了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2]。儒家说人乃“万物之灵长”,但并没有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看成是高于天地万物之上的。儒家认为人是天地造化的杰作,天为父,地为母,天地养育了人,相对于天地而言,人在精神上和形体上何其的渺小,又何其的有限。《中庸》所言“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也。”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本性,从而完成自己生而为人的天赋使命,人们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做事情符合自然与社会规律,而顺承了至诚的秉性就是顺应了自然万物的必然性要求,也就顺应了天意。孟子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的运行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和自然都要服从同样的规律,这是人类可以感知学习和效仿的,从而延伸出“天人合一”的生存大智慧。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园林景观的影响
(一)中国园林的比德思想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是智慧的象征,山是仁德的象征,人们通过对山水自然的真切体验,亲近山水之德性,去反观自己的品格,在自然山水中发现人的精神价值,并上升到仁、德的伦理高度,甚至上升到治理国家的政治高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重视人生的价值,这个价值一方面是为国家为民族做一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是个人品德的修养,儒家推崇入世又强调修身,但不是所有的有识之士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因为种种原因不少儒家知识分子不得展其志只能退而修其身,园林则是他们退隐修身的绝佳场所,为了立志园林的风物总是体现出高洁的情怀,松、梅、竹、兰、菊、莲等植物、坚硬傲岸的假石山景、处处可见的匾额楹联无不透露出儒学特有的清雅品德
[3]。比如说我国文人对梅花欣赏的主要点并不仅仅是梅花的颜色,更加重视梅花开放的时间。梅花开放在冬季,正是其他花朵少见或者是消失的时节,它傲雪迎风的姿态正是儒学所追求的高尚品格。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诗词中,梅花不仅仅是一种花朵,而是具有崇高气节的君子,具备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再比如
竹的挺拔、清秀、中空外直隐喻刚正不阿的气节,淡泊高远的情操。所以中国文人爱画竹歌竹更爱种竹,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更有甚者扬州有一个“个园”,就是以竹叶的基本结构和中国画画竹的基本笔法“个”字来命名的。
(二)中国园林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园林的最高精神境界,这种精神深受儒家美学精神的影响。中国园林中的天人合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师法自然”,中国园林造园讲究以自然为师,以自然天成为最高的审美标准。明代园林大师计成的著作 《园冶》中说“园地以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任何违反自然本性,违反生态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二是“虽尤人做宛自天开”,中国园林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从相地、掇山、理水等多个方面强调因地制宜这一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势地貌和植被水系等景观因素,除此之外园林中建造的亭台楼阁等人造构筑物也要与整体环境气氛相和谐,既顺自然之势,又和社会之礼,切记人工痕迹杂乱无序。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三是“有法与无法的统一”,造园有法但亦无法,有法是遵循造园的基本原则,无法是根据不同情境的二次创造,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死法是一种哲学辩证关系。四是“表达自由的精神世界”,这种自由是与自然相通、与宇宙相通、与艺术相通、与理想相通、与神明相通、与天相通[4]。苏州拙政园中一亭名为的“与谁同坐轩”,取意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 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州沧浪亭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请”;苏州拙政园
梧竹幽居亭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由此可见中国人将自己与自然浑同一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园林中借风借月、观水观山、怡情怡意、陶然自得、在山水中找寻精神共鸣与归宿。
(三)中国园林的礼仪秩序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十分看重用来维持社会各个阶层秩序的等级制度,这种伦理秩序的思想对中国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园林空间架构和建筑布局渗透了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理念。尊卑主从在景观层面的表达,不管是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隐世的私家庭院还是寺院园林都有这种伦理与和谐的体现。从轴线上来看,皇家园林的政务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寺院园林的大殿和私家园林的厅堂建筑的布局都处在“尊”、“主”的地位,以彰显和强调礼制秩序。建筑的体量、造型、结构、材料、装饰、颜色等各个方面都透漏出阶层等级制度。比如房屋建设的屋顶样式,百姓建筑多以硬山顶,悬山顶为主,只有皇族贵胄家的建筑才能使用歇山顶和庑殿顶,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门为重檐歇山顶,二太和殿则为重檐庑殿顶,可见等级制度的严格。
三、儒家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一)敬畏自然,顺应自然
随着全球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人类的野蛮生长对于地球的索取,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满上升、地下水位下降、空气污染、自然灾害频发等等,迫使人类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修复和保护地球生态是多么的重要。人类不要妄想征服和改造大自然,而是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遵从科学、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才是人类社会长治久安、持续繁荣的唯一出路。古语云“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符合生态发展战略的要求,要契合“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5]。比如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减少硬化地面、硬化基层的应用,多实用可下渗的园林材料,增设雨水花园、调蓄池、草沟湿地、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等,一方面能增加雨水落地的时间和雨水停滞的空间,通过层层消减,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另一方面增大雨水下渗面积,水可以通过绿地系统和透水铺装回补地下水,使大自然的水循环得以恢复。再比如园林设计应充分考量地形地貌,避免挖山填湖、河道裁弯取直、破坏原生植被等错误行为,道路联通,建筑等构筑物布局都要顺应地势,尊重自然的选择,节约资源,契合“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也符合生态发展战略的要求,更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解读。植物设计的选择需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保护和开发本土植物,不可盲目跟风设计,造成无故的浪费。本土植物往往跟当地生态和动植物多样性息息相关,同时更能体现本土景观特色。所以当今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回归设计本真,尊重自然,顺应绿色循环的发展潮流,从细节着手,为实现美丽中国梦助力。
(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园冶》书中,明代造园大师计成讲园林设计的精髓归纳成“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种造园法则贯穿于相地、掇山、理水、造屋等各个环节。或因顺天时,或因材致用,或因地制宜,或因人而异,归根结底就是要巧妙的利用客观因素,充分发挥地域和文化特质,使人文和自然有机结合,造出浑然天成的园林景观。
由此引申和发展出一套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设计技巧,这是中国园林有别于西方园林的外向显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审美哲学多藏于此[6]。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古人对于心中理想世界的细致描写,曲径通幽,借助河水、山洞、芳草飞花、良田、美池、欢闹的小狗、悠闲的家禽,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全方位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妙的画卷。这种欲扬先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手法,正是含蓄、内敛的儒家文化的表达,从诗歌中可见一斑。古典园林中这种“借”的手法运用广泛,比如设计几株芭蕉借助雨水滴落的声音去聆听大自然,这一景致取名“雨打芭蕉”,极具中国审美情趣。比如借景、障景、透景、对景等手法的运用,使小的园林空间无限放大,先抑后扬的空间层次递进,景随人动,步移景异,使人在画中游。比如现在中式住宅的园林中,常常借助屏风的设置,传统图纹的铺装,驻马桩的应用等手法来表现传统文化里“礼制”的思想,传达对院主人身份尊贵的认可。比如园林中树影在白墙上的投影,借助影子随风摇曳来解读风的样子,借助影子随着太阳的角度变幻来描述时间的痕迹,这些都透露着中国特有的审美哲学。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集中在园林,中国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和审美哲学的具体展现,所以中国设计师应该精读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设计手法,充分发挥创造性,打造可品可赏可游的园林景观。
结束语
儒家文化是我国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能够起到塑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将儒家文化渗透在我国的园林景观建设中,既能够充分提高园林景观建设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同时能够继承发扬儒家的美学思想,进而使人民群众获得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升华。因此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儒家文化的充分探究,利用儒家文化中的审美思想指导园林景观设计,使中国园林景观不断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世界景观之林永放光辉。
参考文献
[1]闵筱筱.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分析[J].长江丛刊,2017(34):62-63
[2]徐斌.传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江西建材,2021(12):133-134.
[3]李文,赵桁嵩,许大为,刘经纬,张俊玲,吴妍,张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21(9):126-127.
[4]陆玉芝.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探析[J].大观(论坛),2019(5):72-73.
[5]杨国梁.儒家文化对园林景观规划的影响初探[J].花卉,2019(6):287-288.
[6]崔泽寰,曹福存.儒家文化思想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18):10-10.
作者简介:王鹏强,1985,男,汉族,山西,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