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市二六工镇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昌吉831100
新疆耕地资源广阔,但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极度干旱缺水,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因此修建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成为节约、集约用水的首要措施。近几年新疆依托国家惠民生项目,大面积推广节水加压滴灌技术,配套田间渠道、泵站等基础水利设施,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而且改变了传统的耕作种植模式,让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作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后的管理维护工作未能跟上时代发展,重建轻管的问题长期存在,无法保障工程发挥长久效益。长期以来由于责权利不明确,造成“建、管、用”脱节,造成不少工程有人建、无人管,有人使用、无人维修。因此,各地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工程建后管理,完善建后管理制度。本文以新疆昌吉市三屯河灌区在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为例,论述当前农田水利发展中的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和建议措施。对如何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后期管理,使工程在设计使用年限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实现水利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出建设性意见,解决了现代水利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农村渠道、滴灌、 安全饮水等工程建筑物,必须通过综合性改革,落实农村水利工程管护责任,实现长效管护,才能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进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总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
关键词:农田水利;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建议
引言:十三五期间,新疆加快了自治区农田水利建设进程,并实施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工程后期的运行管理工作,切实夯实了经济综合增长实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疆昌吉市三屯河灌区在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综合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末级渠系、田间滴灌设施的资产登记确权,鼓励乡镇、村组建农民用水合用服务组织,建立章程制度,在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注册备案,按民主议事规范运行管理,实行了独立收费,独立核算,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的服务,更使得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的经营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合作社+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不再单一,收入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1、产权不明确。三屯河灌区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一半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或土地整理项目修建,一半是财政补贴项目加村集体自筹修建,项目修建完成后由建设单位虽移交村集体管理,但产权归谁一直没有明确,未能进行明确的资产登记,村上配水员只配水不管渠道,农户只使用不维修不保养。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取消,末级渠系在较长一段时间处于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使用农户总认为这些都是公家的事,主人翁的意识不强,不主动参与管护巡渠等工作。
2、管护责任不到位。配水员安排好各户的用水时间后不巡渠,渠道有损坏的无法得到及时维修,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对损坏老化失修渠道、滴灌设施无力更新改造,渠道、管道跑冒渗漏较为严重。经济条件好一点的村,渠道的维修、清淤是由村委会集体负担,长期以来渠道维护资金成为了村集体的一大负担,遇到更新改造的工程,动辄上百万元资金,村集体更是无力承提担,因此田间水利设施管理上一直是输血不造血的状态,没有可持续的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
3、缺少维护经费,工程老化失修。与国有水利工程有供水单位进行保养与维护相比,末级渠系无维护费用,因此与造成农民用水纠纷增多,因工程老化原因造成公摊水量逐年增加,农民对公摊水量的费用意见较大,收费存在难度。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建议及对策
首先要提高抓好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意识,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培训教育,要让使用者明白水利工程后期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关注并参与工程管理。在具体实施时,以农村水利服务合作组织为抓手,以落实农村水利管护体制为主要内容,加大财政对水利发展的投入力度,明晰水利工程所有权,明确农村水利建设主体、投入主体、所有者主体及受益主体,推进农村水权水价和农村水利综合改革,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规范化,服务型、节约型发展步伐。
1、改变乡镇水管站以往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由合作社承接具体水事事务的自主管理模式,乡镇水管站所不再承担村组配水到户、收费到户的业务,要让乡镇水管站转变为公益服务、技术指导的职能。在农村水利建设阶段可以让农民用水合作服务社参与进来,全程跟进工程建设,发挥监督和协调的作用,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由原来的“要我管理”向“我要管理”转变。
2、以传统的农民用水户协会为基础,拓展前协会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协会管理的内容,更名为农村水利服务合作社。
使合作社统管农村水事务。三屯河流域灌区成立了市、镇(乡)、村三级合作组织机构,上下联动、分工明确,实现了农村水事务的统一管理,解决了 “有人办事”的问题。
2、在推行用水合作服务组织自主运行、规范管理模式的前提下,采取政策推动、项目配套等措施,给予合作社高效节水管理、沉砂池清沙补助,水量交易返还金,全面实行末级渠系维护费收缴,使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维修养护有了资金支持,解决农村水利“有钱办事”的问题。
3、因地制宜,灵活采取多种管理模式:一是以农村水利服务合作社为载体,实行农业灌溉用水水帐计算、配水、收费三分离的自主管理模式,杜绝了配水与收费环节上的违规现象。二是推行农村机电井水量核定审批权限下移至合作组织,赋予协会机井管理、水量调配、水价执行统一权限,全面落实以“井电双控”为主要措施的运行管理模式,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是因地制宜拓宽合作社业务,将农村安全饮水纳入合作社为管理,推行智能化管理技术和智能化远程收费模式,推广先交费、后用水,提高农民节水意识,使农村饮水管理工作从分散无序的服务管理向统一规范的服务体系的转变,向城市化管理模式过渡。四是田间高效节水管理由过去分散个体运行管理,转变为由合作服务组织统一管理,实行技术承包和服务聘用的运行模式进行管理。
4、实施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对资产普查登记,确定所有权、使用权,明晰工程产权,盘活了农村水利固定资产,用水合作服务社可获取银行贷款抵押权,用贷款修建工程,改变了以往农村水利设施资金短缺、无钱办事的现状。
结论
三屯河灌区在试点成功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有了较好的保障,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达到的预期的节水增收成效。
一是通过农村水利综合改革工作的开展,农牧民参与水事的意识和节水的意识显著提高,由以往节水意识淡薄转变为科学定额节约用水,每亩可节约30立方米水量,通过水权水量交易,实现了亩节水增收6元的效益。
二是在推行合作服务组织自主运行、规范管理模式下,通过政策支持、项目配套等措施,给予合作社财政补助,支持合作社持续良好运行。
三是采取“井电双控”措施后,全市退减开荒地数万亩,提高了生态用水保障,新增林业公益林面积近千亩。
四是严格执行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优化水资源配置,近几年水资源总量减少近500万方。填埋非法机井340眼,地下水得到补充,开采得到缓解,土壤理化形状和生态环境逐步达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