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市第一小学 广东高州5252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项关于德育的重要课程,它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尤其要在教学当中,通过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策略
引言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来自于生活,他们所受的教育也终究要回归生活,所以他们对生活要素方面产生的认知是比较根深蒂固的。而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当中,许许多多的内容都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对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帮助。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当中,应有计划地采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本文就具体针对于这方面的课题进行一些分析讨论,提出一些措施。
一、现阶段小学道德和法治课堂培养小学生生活习惯当中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理念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法治观念,逐步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和行为习惯,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新课改主张采取生活化的教学,这是提升学生的体验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导致教学形式和课堂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学生即使对理论知识掌握地再好,也难以直接将其用来指导实际生活,那么对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作用就会有限。
(二)教学方式欠缺趣味性和创造性
小学的课程教学方式要注意趣味。因为小学生年纪小,教师讲授的方式若枯燥无味,则学生就不容易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调整教学方式,灵活多变,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唤起学生的关注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课程知识的渗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创造高效率的课堂。当前,不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讲授的方式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实践教学不到位,思维启发不得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来说,自然也是不利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主要方式
本文结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分析。
(一)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知识的获取是从直观的感知开始的,特别结合小学生的年龄来说更是如此。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来说,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结合的优势,创造一种“情景体验”的课堂,创造“严肃”和“活泼”相结合的课堂气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知识的传递、理解和记忆,都是非常有效的。这里以三年级“生活离不开规则”为实例。“规则意识”是我们平时应具备的生活习惯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课件,运用具体的案例对与“规则”的含义进行准确、清晰的解读。可以通过我们身边一点一滴的情境(如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让学生明白“规则”在我们身边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既用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又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出校园,去感知日常生活当中的“规则”。比如让他们到马路上,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一些交通事故的具体案例,从而让他们意识到如果脱离了交通规则,那么交通安全就会变成空谈。这样,促进他们规则意识方面的形成。
(二)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来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通过课堂讨论的开展,可以让学生自主体验到知识的建构过程,自主地去感悟和分享教材知识,形成思维层次的碰撞,从中获取到更加丰富的体验感,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这一环节往往是过去普遍被忽略的课堂环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当中,一定要重视课堂讨论的开展,
在进行课堂讨论当中,教师要注重按照学生的学情,以优秀、良好和薄弱三个层次进行合理搭配。每组安排一名学情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进行课堂导入环节之后,就安排学生以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在讨论当中,教师要给学生安排一系列具体的讨论主题,对讨论的流程进行细化。同时还要注意对每组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讨论结束后,每组的组长到讲台上进行汇报。再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分别进行点评、补充,以促进学生知识认知上的完善。
比如在教学“安全护我成长”当中,这一课对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来说很有帮助。而学生的安全习惯也是体现出他们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从“自己平时应注意哪些安全意识”“自己平时应该养成哪些安全习惯”和“遭遇险情或人身威胁该怎么办”等角度来设立主题。可以让他们结合一些生活方面的案例来进行思考,然后让他们进行总结:应当怎样从自己做起,做到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三)通过制定相关的行为准则来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
对生活习惯的培养,关键是要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落实。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很小,自我约束力不强,即使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了很多关于良好习惯养成的内容,但学生还是难免存在惰性[1]。对此,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制定具体相关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会同班主任,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在的卫生区保持干净整洁。如发现有哪一位学生乱扔垃圾的话,应对其进行处罚,如罚扫地一周等。另外,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赖床的不良习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最晚起床时间进行设定等。还要,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在起床之后养成叠被子的良好习惯。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学生家长帮助学生完成良好习惯的培养[2]。
结束语
总之,习惯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要素。因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生活习惯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当中充分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和勇,王晶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85.
[2]王蕾.好习惯,初养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观察,2018,7(2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