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科技大学
摘要:二战后开始发展的日本经济实际上存在重重隐患。1985年的“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升值,随后日本政府错误的使用过度扩张的经济政策,由于缺乏有效投资机会,过剩资金流入非实体经济,直至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灭对日本经济与金融市场造成极大损害,其重要原因就是日本政府对凯恩斯主义的不当使用。因此,我们应以史为鉴,在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时,要结合具体问题制定政策。
关键词:日本 泡沫经济 凯恩斯主义
一,前期发展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收到了严重冲击,而此时,凯恩斯主义问世,并被逐渐引入日本,并在日本陷入“昭和四十年萧条”后,得到了真正的实施,政府开始实施稳定化政策。根据消费公式C=C+mpc(Y-T),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自主消费相关,因此,政府通过减税和降息促进公共投资,有效地提高了国民收入水平,增强了居民的消费意识。
此外,日本还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经济。首先,银行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这一政策虽有弊端,但由于人为控制利率,逐渐导致利率体系失去弹性,加之企业长期依赖商业银行贷款,经济发展缓慢选择倾向于变得僵化。然而,它仍然给日本带来了更大的好处,因为高储蓄率降低了政府的负担,低实际利率降低了企业的机会成本,从而鼓励了企业投资。第二,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将其保持在一定水平可以保证CPI的稳定并有效防止通货膨胀。在这些稳定政策的帮助下,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并发展。
二,泡沫形成
1987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33万亿,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的经济却存在着巨大的隐患。1,1940年发展起来的以国家管控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符合美国的凯恩斯主义)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80年代之后,以IT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需要市场化,为了适应这种趋势,美国经济政策从凯恩斯主义转变为以市场为主的哈耶克自由主义,然而日本却并未做出改变。2.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带来的“官银一体化”使腐败问题频发,行政质量低下,偏离了韦伯所设计的“理性官僚制”。
由于日本出口到美国是商品物美价廉,导致美国相关产业市场份额被瓜分(60年代的钢铁业,80年代的汽车行业,半导体行业),失业率提高,美日摩擦加大。为制裁日本,美日德法英于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此后日元升值,出口受阻,于是1985年的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过大内需。于是出口转内销,随后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基准利率从1986年时的5%下调至1987年2.5%的历史最低水平,使日本国内资金流动异常充足。然而市场缺乏有效的投资机会,过剩的资金并未流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了房市,股市,泡沫经济逐渐形成。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社会极为浮躁,人们盲目的渴望昂贵之物,一瓶几万日元的红酒也可瞬间卖光,500万日元以上的高级轿车也供不应求,物价飞涨,日本土地价值从1985年底的 1032.67万亿日元猛增至1990年底的2406.72万亿日元,涨幅达到2.33倍。有学者估算,1990年日本土地 价值约是同期美国地价的4倍,但美国的国土面积是却是日本的26倍[1]。
泡沫经济时期GDP不断增长,除了该时段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有GDP以美元为单位,而日元升值,又是出口型经济,进一步推动GDP。令人惊讶的是,泡沫经济时期,并没有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个人观点是:首先,钱主要流入房市和股市,而非实体经济。其次,用于计算CPI的生活用品物价涨幅不大。最后,日本消费者走出了国门,进行全球采购。
三,泡沫破灭
1989年.日本政府终于意识到泡沫经济的巨大隐患,开始同时实施金融紧缩政策和财税政策,1990年,日本的“平成泡沫经济”终于破灭。
泡沫经济后,日本迎来了“失去的十年”。由于市场萎缩,资产价格大幅下降。实际失业率急剧上升,日本诸多企业为了削减人力成本减少正式员工,增加非正规雇佣人员。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受到了冲击,加速了瓦解的态势[2]。此外,大量工厂企业倒闭,金融机构出现不良债权,但日本政府未给予足够重视。1991年至1996年间,日本倒闭的大型金融机构为15家。而在1998~2002年间,日本倒闭的金融机构多达158家[3]。
更为长远而严重的影响还有通货紧缩。泡沫破灭后,CPI增长率逐年下跌,1999年出现了物价持续下跌,陷入缓慢的通货紧缩状态。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月度数据,CPI共有7次连续半年及以上负增长,其中1999年9月至2003年9月连续49个月,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连续20个月负增长。
首先,经历过泡沫破灭的日本人民,对于消费极为谨慎,也无力进行大量消费。其次,银行存款不断增加,银行贷款裹足不前. 日本金融机构由于受到了巨额不良债权问题的困扰,转变了行为方式,并停止拓展新的贷款,甚至主动追回企业借款人的贷款,而价格水平下跌又压缩了企业收入,企业只能减少了投资和开支,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
[4]。
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初,日本政府没有采取行动了解泡沫经济的本质,希望通过增加公共投资继续刺激经济。过度举债很大的影响增加了日本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了巨大的国债负担。 一方面,日本政府开始缩小财政投融资规模。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依靠从金融机构借入的国债来偿还过去的各种债务,而不是投资,而金融机构则依赖于这些债务大量的国债作为过剩资金的出路。 这种脱离实体经济的资本循环导致国债继续上升,而个人金融资产美国继续增加,实体经济市场现金流动性不足。
为了消除通货紧缩,日本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降低利率和贴现率,1995年的贴现率甚至下降到0.15%,但GDP仍在下降,从5449万亿美元(1995年)降至2.239万亿美元(1998年),后央行通过宏观调控,将日本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类似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降低0.25%至0.03%。 然而这些货币政策却导致日本经济落入凯恩斯经济学中的长期零利率和流动性陷阱。
由于物价持续降低压缩了企业收益和人们的工资水平,投资、消费减少,从而导致物价进一步下滑,这种恶性循环使泡沫经济后的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回升乏力的状态。
四,启示
由于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许多人便质疑凯恩斯主义政策在日本的长期萧条中并没有发挥作用。
首先,我们仍要承认凯恩斯模型有一定的有效性。一些政策出台之后它们的影响将滞后一段时间,事实上,日本政府支出弥补了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和私人投资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并且影响了潜在产出,这也是日本在2002年摆脱了经济萧条,并实现了69个月的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在这个局势更加多元复杂的世界,凯恩斯主义也有其不足,日本便堪称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的典范。日本赤字既有周期性赤字,又有结构性赤字,这是由于日本政府认同 凯恩斯主义中的“建设国债无害论” [5], 长期推行赤字财政。赤字财政具有短期实效性,一旦长期化,就会导致国债依存度和债务指标的极具恶化。凯恩斯主义并不是万能药,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还要结合国情和国际形势。日本90年代财政政策收获甚微,除去凯恩斯理论自身的缺陷,日本还有国内产业空心化、科研能力下降、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这些都使得扩张的财政政策无法治本,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经济衰退,必须从传统的需求管理转向促进长期增长的供给管理政策,重视实体经济,在刺激经济增长与平衡财政之间探寻新的经济发展途径[6],并结合国内外环境,治理好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季风.《日本经济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37
[2]张建立. 日本年轻人缘何压力山大——从日本终身雇佣制的瓦解说起[A].域外观察.2020(5)
[3] [4]魏加宁,杨坤 日本的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A]. 开放导报. 2016.(4)
[5]王霞. 凯恩斯主义与日本经济渊源[J]. 中国市场. 2013:34-38
[6]张茉楠. 凯恩斯救不了日本经济[J].中国证劵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