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3
/ 2

观察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有效性

郭世友

双城晟康中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100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痰浊中阻型眩晕行中医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结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基于不同治疗方案下,将64例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我院2020年9月-2021年10月收治)均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为传统组(n=32,行基础西医治疗),1组为联合组(n=32,行中医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结合治疗);对比评价2组临床效果。结果 对比传统组,联合组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及胸闷证候评分显著更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结论痰浊中阻型眩晕行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治疗效果显著,建议推广。

【关键词】痰浊中阻;眩晕;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

    临床上,眩晕多指个体发生后循环缺血,以呕吐、视力模糊、短暂意识丧失等为主要病症表现;从中医角度上观之,本病属于“眩冒”范畴,多因个体机体遭受风火、痰虚、瘀等引起。既往研究表明[1],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本病,中医疗法更加显著;鉴于此,本研究计入64例病患为研究对象,将针对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行中医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结合治疗的有效性展开观察与探讨。现作如下报道与阐述:

  1. 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基于不同治疗方案下,将64例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我院2020年9月-2021年10月收治)均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为传统组(n=32),1组为联合组(n=32)。传统组含男患、女患人数比17例和15例,占比53.13%和46.88%;其中最小年龄41、最大年龄81,均值(61.51±1.82)岁。联合组含男患、女患人数比18例和14例,占比56.25%和43.75%;其中最小年龄41、最大年龄82,均值(62.63±1.94)岁。组间一般资料拥有比较意义(P>0.05)。

入组标准:①满足祖国中医学中痰浊中阻证眩晕标准;②年龄41-82;③知情研究,自愿入组;④能够正常沟通与交流。排除标准:①对研究所应用药物存在禁忌指证;②合并认知、神志、精神障碍;③家属拒绝参与研究;④自主中断研究。

1.2方法

1.2.1传统组

在为期2周(14d)的治疗周期中,予以本组32例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基础西医治疗,具体如下:按照每次10mg、每日1次(晚上)的剂量和频率予以患者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生产厂家: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4020844;规格:5mg)行口服治疗。

1.2.2联合组

在为期2周(14d)的治疗周期中,在上述基础西药治疗基础上,予以本组32例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以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治疗;方剂构成:12g茯苓 、9g桂枝、6g术 6 g、6g炙甘草、3g 吴茱萸、6g 人参 、12枚 大枣、18g生姜 18 g;用法:用水煎熬,取药汁服用;用量:每日1剂、于早晚2次服用;治疗期间,可基于中医辩证施治原则下,根据患者实际病况酌情增减药材。

1.3指标观察

1.3.1中医证候积分。基于自制评分量表下,评定2组治疗前后痰浊中阻证证候改善情况;具体包含项目如下:(1)眩晕;(2)恶心呕吐;(3)胸闷;评分0-6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病症表现越严重。

1.3.2临床疗效。以临床治疗痰浊中阻证眩晕标准为主,按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为评估标准;评定2组结束为期14d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其中痊愈:结束14d治疗后,患者眩晕、恶心呕吐及胸闷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结束14d治疗后,患者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病症显著改善;有效:结束14d治疗后,患者恶心、呕吐以及眩晕等病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无效:结束14d治疗后,患者未达上述痊愈、显效或有效标准。统计有效率,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32*百分比[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士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对比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

对比治疗前,2组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及胸闷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对比传统组,联合组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及胸闷证候评分显著更低;组间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对比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n±s),分]

组别

例数

眩晕

恶心呕吐

胸闷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传统组

32

3.91±0.77

3.25±0.41

3.96±0.70

3.55±0.76

3.87±0.81

3.46±0.67

联合组

32

3.89±0.79

2.43±0.71

3.98±0.82

2.37±0.61

3.88±0.84

2.21±0.89

t

/

0.103

5.658

0.105

6.850

0.048

6.347

P

/

0.919

0.000

0.917

0.000

0.962

0.000

2.2对比2组临床疗效

对比传统组,联合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更高组间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表 2 对比2组临床疗效[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传统组

32

10(31.25)

9(28.13)

6(18.75)

7(21.88)

25(78.13)

联合组

32

14(43.75)

10(31.25)

7(21.88)

1(3.13)

31(96.88)

/

/

/

/

/

5.143

P

/

/

/

/

/

0.023

  1. 讨论

中医古书籍《丹溪心法》 (作者:朱震亨)提出痰水致眩之理念,其在书中明确阐述眩晕的发生与痰饮有着密切关系;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指出[3],针对因为痰饮患病的患者,应予以其温药和之;同时,若患者心下有痰饮,且目眩、感觉胸胁部位胀满,则应予以其苓桂术甘汤以治疗;本方中茯苓为君药,具备健脾、化湿之功效;桂枝为臣药,具备温阳、化气之功效,与茯苓存在相助之效果,可进一步加强其温阳、行水之功效;方中白术为佐药,具备运脾、化湿之功效;方中甘草为使药,具备益气、和中之功效,辅以桂枝具备化阳、温中、补焦之功效;诸药合用,可切实起到温阳、健脾、利湿、化饮等功效,可很好治疗痰浊中阻证眩晕[4]。中医还认为人体脾胃为痰饮之源头,若脾虚或脾阳不振,则会导致个体出现上蒙清窍眩晕,且内生寒浊,导致肝经被寒邪所侵犯,从而引发头痛。而针对这一病症,中医认为应行温肝、降胃、泄浊、通阳之治疗,可辅以吴茱萸汤进行治疗。方中吴茱萸为君,不仅具备温胃、散寒、暖肝、暖肾之功效,同时还具备止呕、降逆之功效;方中生姜为臣药,具备和中、降逆、温胃、散寒之功效;辅以吴茱萸,具备散阴、散寒、降逆气之功效;方中大枣为佐药,具备益气、健脾和调和诸药之功效……诸药合用,可切实起到温中、补虚、止呕、降逆之功效。本次研究结果呈现:对比传统组,联合组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及胸闷证候评分显著更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更高;组间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痰浊中阻型眩晕行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强化其疾病疗效;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沁慧,方云芸. 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治疗眩晕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2021,37(9):20-22.

[2]陆永. 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的疗效[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6):85-86.

[3]何文星,莫晓文,刘贤慧,尹苏平,华珍娣. 温氏奔豚汤联合针刺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34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22):97-99.

[4]梁英香. 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9,9(13):26-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