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康平县支行,辽宁,沈阳市110500
帮扶县域是国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唤醒原贫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一项重大部署,继续加大对帮扶县域的金融资源投入成为提高帮扶县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重要举措。
一、金融支持贫困县域实现了较稳定增长
以康平县为例,近几年,金融机构合力支持贫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信贷规模和经济社会效应双向增长。
小微企业投入稳定增长,贷款环境持续向好。2022年第一季度县域农村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亿元,普惠小微企业法人授信户数与个体工商户授信户数分别为153户与988户,实施信用惩戒与激励机制,实现了授信户数和授信金额同步增长。
农户生产经营投入不断加大、支农整体效益明显。第一季度末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9.49亿元,其中非农户个人农林牧渔业贷款1.86亿元,粮食生产相关贷款余额1.84亿元,增长势头良好,粮食稳产在14亿斤左右,粮食生产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人行康平支行新发放支农再贷款6481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占总比数的92%。
基础设施投入占比增加,县域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企业组织基础设施贷款余额6.64亿元,推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万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64万亩,实现流转土地面积44万亩。辽蒙边界阻沙带绿色屏障等工程对农业工业生产保护更加有力。
政银企对接渠道互惠畅通,企业基础设施功能日益完善。通过银企对接会,为企业解决资金需求近1亿元。推动法人银行对4亿多元贷款办理延期,累计发放支小再贷款1900万元。第一季度末企业农村基础设施贷款3.14亿元,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55万元,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推进。
二、金融支持帮扶县域存在的问题
产业转型投入跟进不及时,农业转型支持力度小。通过对县域贷款抽取6300笔样本进行统计,其中科技类贷款余额仅占0.13%,资金投向专业合作社6笔,余额占比2.88%,资金大部分投向房地产业、零售业、传统养殖业。农业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投入严重不足。
农户生产投入形式单一,种植业投入占比少。截止今年第一季度末县域农户农林牧渔业贷款5.7亿元。样本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户相关贷款2850笔,其中农业占比85.15%,畜牧业占比10.74%。农业种植业91.75%的资金投向玉米种植,畜牧业牛类饲养贷款余额占畜牧业整体余额的75.26%。缺乏针对农户生产经营多样化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支持,没有充分发挥出资金扶持的导向作用,两权抵押贷款占比较少。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范围和额度小,贷款意愿不高。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市场仍处于低位,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多数依靠政府主导,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贷款的投入始终未形成规模。金融机构并未对基础设施投资、科技投资的长期效益引起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相关贷款的授信额度较小、投入意愿不高。
金融资源注重盈利性明显,投入县域总额度不足。2021年末,县域单位贷款余额45.27亿元,同比增长21.3%。从数据上看县域单位贷款呈增长态势,但真正投入到康平县域实体经济的贷款余额增加绝对额不大。县域资金外流严重影响了县域内投资规模扩张,对优质项目的孵化投入重视度不够,阻碍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持续加大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保障初级农产品生产资金充足。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必须守住农业生产安全红线,坚持农业生产发展不动摇,持续加大农业生产相关资金的投入特别是保障好初级产品尤其是战略性粮食作物生产资金充足。对已有迹象发生自然灾害的年份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针对农林牧渔业相关产业贷款资金帮扶、延期还本等应急预案,政银企农对接要做到常态化,及时有效满足农业生产资金需求。
(二)、企业转型和新型产业提前介入,保证企业有需求真满足。人民银行5月26日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贷款环境等目标和要求,这为帮扶县域整体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政策支持。首要问题是理清思路、对症下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金融机构需要深入产业一线了解需求、协调政府创造机遇、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模式,以金融先行的带头作用提前布局,牢牢把握新发展机遇,坚持以差异化、个性化、集约化方式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为新型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增长动力。依托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丰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贷款产品,合理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长期信贷投放。
(三)、充分利用政策粘合效应,重视前瞻性政策扶持和金融投入。康平县2021年绿色贷款余额1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绿色金融的导向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其在统筹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强化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更加注重前瞻性、连贯性,在政府层面释放持续和清晰的政策信号,将绿色金融、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扶持县域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合力组合叠加,政策倾斜与金融资源扶持形成合力,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政府为主导鼓励企业间合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优质农户适度耦合,增强各类主体技术能力、抗风险能力。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对产业化程度高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将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依托核心企业提高其融资可得性。发挥保障平台作用,使保障平台不空壳、保落地、能聚小。同时也要发挥各方保障的相互支撑作用。
(四)、继续在金融资源中提质增效,扩大金融应用场景。加快金融行业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高科技员工占比,明确金融机构转型在“转”什么的问题,不盲目追求表面的线上化、数字化,根据县域客户特点切实有效地将金融和科技融合创新,重点围绕数据使用便利化、拓客渠道精准化、管理效率最大化、客户服务差异化的务实逻辑提质增效。在防范降低风险的前提下增加金融资源在各领域流动效率。金融资源投入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行业、拘泥于传统模式,要围绕县城与乡村振兴互联契机扩大应用场景,注重县域和乡村振兴的长期社会效益,合理控制简单营收的自身经济效益,厚植现代农业新优势、稳住工业发展主引擎、培育现代服务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