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社团组织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2

普通中学社团组织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研究

郑小琴

重庆市巫山第二中学 4047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素质教育逐渐被重视。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团活动课程化能够将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完美融合在一起,满足学生个性差异,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同时,社团活动课程化有助于推动校本课程发展,丰富学校课程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关键词:普通中学;社团组织;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研究

引言

我国初中学校学生社团活动起源较晚,但是学生社团在初中教学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大部分初中学校一般都会引导学生成立社团,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趣味,自主组建、并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学生社团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社团成员的创造力,进一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近年来,学生社团在初中学校蓬勃发展起来,作为教育首要任务的德育教育也在逐渐的渗入社团活动当中。

1社团活动的概念

因为研究视角与社会关注点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学生社团的定义,目前观点虽各有不同,但在差异中却有着共同点。大致有如下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主体的视角,在教育概念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看法社会认同很高。如,学生社团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本人的意志成立,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主要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社会活动的学生团体。从社团活动的范围特性与角度:学校社团是指一定范围的学生人群,这种社群主要是指一批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学生,他们共同按照特定的准则和章程自发地成立了相应的社会团体,在学校社团内学生数量通常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参加相应活动。在学生教育的视角: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实现,学校借助教育活动可以进行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社群活动的德育功效尤为突出。

2当前中学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

2.1模式固定,缺乏活力,社团骨干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老牌社团成立时间早,学校资源相对集中和倾斜,获得的社团荣誉也相对较多,社团辅导教师心中会滋生一种“我是前辈,我有经验”的不良情绪,疲于应付的状态就会出现,只想维持现状而不愿在原有基础上对社团运行模式进行改变和创新,最后就形成了辅导教师“按部就班”,学生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作为社团重要的人力资源,骨干人才的数量关系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辅导教师大多没有能在社团长期活动中耐心观察指引骨干,对骨干的全局理念,积极应对社团活动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不够,导致很多学生社团由于内部分裂和人才流失而解散。

2.2方法简单,目标不明,社团管理机制欠完善

多数学校社团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运行模式已然固定,很多辅导教师可能也只是单纯地将辅导社团活动当成学校年度绩效考核的一个条件而已,故而对于自己所辅导社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不明确,抱着上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对于社团学生的评价方法也过于简单,仅仅从“来”或者“没来”去评价,社团内部没有细致的管理条例,或者有条例但是实行起来并不切实际也不够民主和严谨。

2.3主题不清,缺乏艺术,社团品牌意识不强

社团开展的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这样既便于社团辅导教师对于社团发展整体方向的把握,也有助于社团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在结合自身兴趣特点的前提下,中学生社团应该努力在活动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停留在活动了几次上,围绕特色成才的活动目标,鼓励独创性特色,不断通过活动和宣传树立形象,扩大宣传,增强社团凝聚力,强化社团吸附力。

3中学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实践策略

3.1立足学生需求,建立社团课程化体系

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在完整的体系指导下进行。社团课程可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规划和实施,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方案,设计合理的奖惩体系,由此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在开展社团课程时,教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目的,按照计划开展相应的活动,同时记录活动过程,妥善保存这些记录,在学期结束时展开活动总结,明确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修改完善。

3.2科学组建多元化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社区活动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素质教育倡导的现代教育理念下的重要内容,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突出个性,开阔视野,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能力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的重要能力之一。学生年龄小,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在成长的早期缺乏合作能力,因此,在新时期,初中学校应继续加强初中生社区组织建设,丰富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探索开展社区活动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初中阶段社团组建工作中,以体育学科艺术学科类型的社团活动项目为核心进行社团活动设计,需以多元化且科学化作为基础原则,全面提升社团组建效果,以明确的分工形式,提升社团活动落实效果,全面促进初中阶段社团组织工作效果的提升。对此,在科学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校需高度重视社团活动的基础组建措施,保证通过多维度设计社团组织体系,完善管理架构,从而对全面提升社团组织工作效果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3.3保证社团角色定位准确张弛

学生和教师作为两个独立的主体,在实际社团活动中不能分离开来。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帮助、指导、管理等作用,提高社团的整体水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健康成长。此外,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和社团定位等也需教师进行制定和完善,通过有效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社团建设需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要根据现实变化及时有效地做出相应调整,以提高社团的整体活力。

3.4构建完善的社团活动评价模式

评价环节在社团活动设计中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完善且科学的评价环节设计的根本意义和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总结分析能力,使学生充分了解社团活动参与过程中的多方面优势和不足,在反思过程中总结经验,完善之后的社团活动。以往的社团活动设计主要是以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参与兴趣为主要目标,其中缺乏评价及总结环节,导致学生不善于主动分析和总结活动流程,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问题出现。在此背景下,社团活动评价环节应被重视,通过多样化总结方法提升学生的互动能力与评价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使其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完成社团活动及学习目标。例如,在初中阶段书法类社团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可在活动后渗透科学且多元的总结策略,分别通过学生总结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完成此环节的设计。这样即可有效促进评价效果提升,完善活动形式。学生通过自我总结和反思,可以实现自主意识发展目标,同时可以准确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学会在之后的学习及生活中彰显优势、规避不足。此外,教师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总结及评价可以结合激励教育角度分析,以鼓励式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信心,使其对未来的社团互动及学习方向充满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社团活动中的评价总结环节中,以科学角度进行分析完善评价模式,将会有效提升社团活动创设效果,实现发展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教育目的。

结语

学校社团的建立给校园教育增添了更多的活力,而学校社团也逐渐成为了校园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教育活动也变成了很多中等的新选择,更多的初中学校开始探索社团建设,并对社团教育活动做出了实践探索。在初中阶段教育体系中设计学生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对学生自主成长的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模式中完成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实现社团活动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红军,段晓莉.对河北省中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2]王会军.当前中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

[3]兰艺,刘平.以社团活动课程化奠基成长生态园[J].中国德育,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