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广播电视台 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给传统电视新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传播模式,且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民生新闻作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在新媒体、自媒体“爆发式”发展的情况下,需紧跟社会发展、紧跟群众的“喜好”,适应现代网络传播习惯及社会形势,充分发挥其效能。本文主要围绕自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如何“重生”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媒体挑战;电视民生新闻;发展
移动互联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大众吸纳接收信息的方式,而“全员媒体”带来的新“战场”,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电视民生新闻,经过前20年的高速发展,由于一些原因逐渐遇到发展瓶颈。传统媒体从业者需及时纠正错误认知,改变不适应的传播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重新占据大众的视觉。同时,受自媒体冲击的影响,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也在随之下降,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存在畏手畏脚的情况,导致无法及时报道新闻,故电视民生新闻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重视现状问题的解决,落实创新。
1、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
1.1突发事件报道长期“失声”
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人人都可以是记者,面临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受各种因素约束的影响,特别是媒体监管的“遮羞布”一直笼罩着媒体的镜头和眼光,反应速度往往较慢,在各类社会短视频铺天盖地众说纷纭、自媒体舆论场“轰轰烈烈”的时候,传统媒体往往直接集体“装哑失声”,线索发掘、意见表达缺位,两个舆论场背离直接导致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影响力“日落千丈”,原有优势丧失,失去观众的“信任”和媒体应有的“影响”。传统媒体没有了声音,任由事件发酵。俗话说“小骂帮大忙”,无关痛痒的“小骂”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面对很多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根本就没有参与,怎么能帮大忙?在自媒体时代,本来电视观众就一落千丈,失去群众发声和舆论监督本质的民生新闻栏目少有人关注也就不稀奇。
1.2报道重现象“好看”缺乏提炼升华
很多民生新闻一度追求短平快,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在报道的时候只注重追求现场的“刺激”,如吵架、闹矛盾、甚至是血腥好笑的画面,缺乏对现象背后的挖掘,没有真实事件的专业提炼、升华和再现,观众的好奇性是满足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消失了。记得原某地市台报道一位公交车上的一位智力障碍妇女在车上无理由大吵大闹,甚至当场小便,记者把过程记录得很完整,从纯专业角度讲,不失为一个有经验的记者,但报道却缺乏人文关怀,完全是为了“好看”而报道,把群众的困难娱乐化,通过对低级趣味新闻的利用,来吸引更多的群众。
1.3内容琐碎题材单一
针对电视民生新闻而言,其往往集中于对百姓生活琐事的报道,受报道内容较为肤浅的影响,吸引力就随之降低。其实,民生新闻事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里短是民生,吃穿住行是民生,老百姓关心关注的话题都是民生。曾经看过一档民生栏目,30分钟的节目,除了那里的井盖掉了、车子翻了,就是某个小区的群众为了一点小事吵架了去拉架。整期节目同期声运用非常好,现场感、新闻性很强,但就是题材非常单一,偶尔看一天还可以,但长期看下去,味同嚼蜡、枯燥无味,失去其原本的社会意义,随着观众品味的提高,必定会失去部分观众。
1.4观众单一
民生新闻从一开始,观众就比较单一,基本锁定在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很少有年轻人关注。有时候要迎合这群人惯有收视习惯就喜欢“剑走偏锋”,“花里胡哨”的新闻就应运而生,这就给民生新闻的题材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始终是党和人民的桥梁,是党和政府的声音,要担当角色,把好的政策解读到位、好的民生举措阐释到位,就一定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关注,才能守住阵地、扩大阵地。
2、移动互联时代时期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思考
2.1构建合理的民生新闻选题框架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类型民生问题也涌入民众视野,党和政府有落实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这就为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但现阶段,很多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仍存在报道内容过于肤浅的问题,如过于倾向对“鸡毛蒜皮”之类的报道,而原本寓意较为深刻的话题,则用于娱乐及消遣,这就直接降低了该新闻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民生新闻就需重视对议题边界的打开,融合小民生及大民生,以确保选题框架更具合理性,报道的视线也需聚焦在群众真正关心的“大事”上,如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要让新闻对大众有帮助、有收获、有启迪、有触动。同时,大民生题材则需站在平民化的视角下,利用更平实的语言展开还原及解读,为政府和民众的有效沟通构建一个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2]。
2.2推进媒介融合 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传播力
移动互联时代,在民生新闻的发展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尤为必要,传统媒体可通过自媒体渠道更快获取新闻内容,并快速的传播出去,利用传统媒体采访的严谨性,可确保新媒体内容根据可信,这也是提高该新闻公信力的关键,两者的互补,可对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的前提下来说,其特点主要体现于数字化、交互性等方面,可进一步确保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准确性及快速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媒体面临的一些限制,如地域限制、审核复杂限制等,通过网络视频、微信平台等,可促使民生新闻选材更加广泛,且新闻元素也更具多元化。另外,还可基于自媒体互动性的前提下,促使民生新闻能够深入且频繁的与受众间展开沟通、交流,栏目也可利用短视频、微信、微博等平台,向受众征求意见,或是发布新闻信息,民众可利用自媒体对每日新闻话题看法等进行发表,在话题互动下,不仅可促进该新闻影响力的提高,且也拓展了节目受众群体。
2.3链接慈善公益 延续民生新闻栏目影响力
在社会发展中,媒体占据重要地位,其责任主要体现于为公众利益服务等方面,故就需将社会公益需求表达出来,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需给予关怀及帮助,可通过常态公益栏目或特别公益活动进行,这对于促进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及公信力起着积极的意义。例如,可多组织清洁山野的活动,经微信等平台招募志愿者,与主持人共同到户外徒步,将山野林间的垃圾清理掉,社会中倡导“除脚印外什么也不留”的户外公益守则,充分体现出社会功能。同时,要充分利用主持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影响。
2.4电视民生新闻要突出新媒体特点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时间较长,栏目的报道形式就存在长篇一律的问题,观众则会产生审美疲劳,进而降低对民生新闻的猎奇心,这也是导致观众流失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中,就需重视新媒体特点的突出,包括传播迅速、新闻覆盖面光、互动性强等方面,新闻栏目制作需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包括资源、设备等,适当的使用网络时代口语化等,旨在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受众的好奇心及参与性,避免受众出现审美疲劳的情况,这也是确保电视民生新闻影响力的关键。在此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工作人员也需进一步对受众的实际需求,喜好等进行了解,参照实际情况实现对相关新闻信息的创新,经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展开热点民生问题的报道,促使受众可通过电视、自媒体等平台获取相关民生新闻,实现对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这也是提高群众喜爱度的关键[3]。
3、结语
综上,电视民生新闻是和受众关联最直接、和群众互动沟通最接近的一种新闻形态,是了解群众呼声化解社会矛盾最重要的媒体阵地。传统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受网络的影响,分流也较为严重,这不仅不利于电视栏目舆论的正确引导,且还会降低电视民生新闻的公信力。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民生新闻也需做到紧跟实时,丰富推介方式,充分体现出选择的多元化特点,利用网络实现对受众反馈信息的追踪,并及时报道真实的新闻。同时,利用新媒体还能不断增强民生新闻传播的实效性及交互性等,避免传播覆盖面受限等情况的发生,促使新闻更加贴近受众,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丁柏铨 , 夏雨禾 . 新媒体语境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与舆论关系研究 [J]. 当代传播 ,2020(2)191-192.
[2]董天策 . 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9(6):337.
[3]李洪志 , 梁丽敏 .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刍议 [J]. 新闻 传播 ,2019(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