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基础,为环境评价、环境损害鉴定、环境执法等延伸性、综合性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因此,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严重影响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展开。伴随着国家“放管服”的工作的开展和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环境监测行业面临从监督性监测、执法监测等向排污许可单位自行监测、自证清白的方向转变,监测市场的总量在扩大,随之带来的是社会环境第三方检测力量的蓬勃发展。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职业院校中的环境监测专业学生成为了环境监测行业立业之基,检测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环境检测专业的整体水平,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质量来到了愈发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环境监测课程;改革;初步探讨
环境监测专业是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实的基础专业,是蓝天碧水净土的“眼睛”,起到了关键支撑的作用,是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环境监测课程是中等职业环保类学校的重点课程,尤其是开设了环境监测专业的相关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环境监测专业为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面临一些人才和企业发展匹配度不高的问题。环境监测专业是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教育部(原广东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的传统生态环境类专业,四十余年为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省的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了大量人才。硕果累累,珠玉在前,任重道远。进入新时代,学校的师资生源以及外部学生就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有鉴于此,环境监测专业如何破旧出新,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环境监测课程的专业特点
环境监测是一门生态环境类专业课,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来分析检验环境样品,真实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为国家的生态环境事业提供了科学的参考。环境监测发展趋向是向智能化、可视化的方向发展,但手工监测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环境损害鉴定、环境损害追责等重要环节起到“金标准”的作用。环境监测课程的设置的出发点仍然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按照标准完成制样、测样、数据处理等规定动作,进而完成环境样品的测定,提交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
有鉴于此,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需要完成较多前置专业课程的学习,诸如数学、化学、分析化学等专业课程,所以我校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环境监测课程,以保证课程前置课程的学习成果能够反馈到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中来。
二、环境监测课程设置上的积极探索
环境监测专业作为我校传统优势专业,凝练出新、与时俱进一直是我校的优秀传统,这两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我校2017年开始编制环境监测校本教材,以期在总结我校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适合我校教学特点的中等职职业学校的环境监测专业教材,教材体现出内容灵活、实训内容占比高的特点。第二,我校中职教育部环境监测专业设计为10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8,实践学时50)。实践课的课时比重占据50%以上,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手能力。第三,围绕“以赛促教”,发挥我校专业竞赛的优势,开展竞赛常规化,专业比赛带动专业建设,专业比赛提升学生参与度。近年来,校赛选拔的选手参加省赛屡屡获得突破。
三、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深化校企融合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建设内容。生态环境文明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环境监测的人才储备尤为重要。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学校专业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根据最新国务院颁布的职教20条,强调“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得益于学校早些年积累的学校品牌和校友资源,校企合作一直在进行,我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环境监测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我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以“订单班”为特色的合作模式,定期邀请企业派老师进学校授课,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和维护。
四、建立过程型的课程评价体系
(1)优化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以往《环境监测》的课程教学目标只涉及到专业知识,为在授课过程中纳入思政内容,对现有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纳入教学大纲,并作为学生总评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判断的重要指标。结合《环境监测》的课程特点,本门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是在讲授环境监测基础理论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行业的热爱,使其具备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及高尚的道德素质,同时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培养热爱国家、品学兼优、具有正确三观及高尚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
《环境监测》课程内容涉及不同介质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污染物的来源调查、监测等内容,跟我们的生活环境、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授课之前,结合专业知识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编写进入教案。例如在学习“水和废水监测”这一章节,里面有大量涉及水资源匮乏以及水环境污染的案例,在讲解这些案例时,可融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同时进一步融入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有所把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起他们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以及将来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另外,在讲解“空气和废气监测”这一章节时,一方面可以融入当下我国一些地区大气雾霾严重的案例,使同学们认识到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迫切性,了解国家对于环境治理的决心。另一方面,可以融入一些环境质量监测造假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对社会以及自身造成的严重后果,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案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但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
(2)采取有效的课堂授课方式
合适的授课方法容易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如果在授课中机械的插入思政内容,不但起不到好的课堂效果,相反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自然顺畅的融入思政元素是保证课程思政授课效果的关键,也是授课教师课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授课方式多是以教师课堂板书或ppt讲解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差,仅仅被动的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思考能力,既完成专业目标,又取得好的育人教学效果,应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五、结语
环境监测专业是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实的基础专业,是蓝天碧水净土的“眼睛”,起到了关键支撑的作用,是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于新时代下环境类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授课教师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优化课程内容,深入挖掘元素,并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元素,传授学生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1-12-09.
[2]奚旦立,等.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 郭少青,卫贤贤,冯国红,等. 环境类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J]. 高教学刊,2020,24: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