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团结小学
内容摘要: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诗歌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被称为文学之冠,文学瑰宝,它文体简约,意境深远,是古代盛行表达诗人心情的作品。诗歌的意蕴十分深远,遣词用句都非常的优美,古诗文句句如画,真切感人。在学习过程中,读者只有用自己的身心去品味作品,才能获得真实的、激荡人心的,深刻的情感感受。学习诗歌,品味其特点,激起联想的钟声,放飞想象,与诗人一起情感共鸣,感悟诗歌其内在的情韵。这就是诗歌学习情感共鸣深入体验的过程。
关键词: 情感共鸣 小学诗歌 教学策略探究
古诗文是古代诗歌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但也是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的内容,原因是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常会因读不懂古诗文或无法理解古代诗歌内容,从空间和时间上与古代诗人之间产生隔阂,无法沟通和交流,更无法引起情感的激荡与共鸣,所以许多学生害怕学古诗或厌学诗歌的心理。诗歌中的情感共鸣,指诗歌学习者在学习或朗读诗歌时与诗歌的创作者处于同一种情绪状态,和诗人有相似的情绪体验,这个探索体会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与文本之间深入对话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领悟障碍,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才能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以下几点策略探讨诗歌情感共鸣的方法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一、从诵读中探寻诗歌的灵魂,激发与诗人情感的碰撞
学习古代诗歌,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要诵读。诵读诗歌(文)是读者和诗人最近距离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古人要求学习诗歌时诵读百遍,其意自明。多次吟诵就是情感的交流沟通,深入理解和碰撞。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多次诵读把诗歌中语言文字的美与自己想象领悟的美融合到一起,探寻并感悟诗歌的灵魂,这是诵读者与诗人心灵之间的对话,这就是强烈情感的共鸣。
学生以诵读方式来学习和领悟诗歌,表现的是从诵读中注重的蕴涵、意会、感悟,这是诗歌学习中一种最传统的方式。延续了几千年传承,也积累了充足的学习经验。所以在诗歌教学一定要注重诵读,学生只有通过熟练的诵读,才能领悟诗歌的感觉。许多学生一开始学习诗歌时都是先听老师示范读,再到自己朗诵,最后熟练诵读从中领悟诗歌。从以往的经验中可以看出,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声音语调的组合模式,适当的诵读能迫使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诗歌的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学习《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文时,无数次的吟诵能探寻这首诗歌的灵魂,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所以,小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熟练的诵读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与诗人情感交流和碰撞的开始。
二、学会从诗文中品词析句,领悟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
诗歌情感的碰撞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但诗歌中情感的变化并非一读就能体会。古代诗歌的意蕴十分深远,遣词用句都非常的优美,而且古诗文句句如画,真切感人。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背景,思想心态的变化需要读者去慢慢体会,古代诗歌作品其实就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及时反映,而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正是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而变化的。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正好隐藏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
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人情感的变化感悟需要学生们对诗文中词语和句子去细细品味,琢磨。例如: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诗句,诗中有“愁”又有“喜”看起来似有矛盾,但实际上通过对这句诗文的细细分析品味,琢磨,可以深刻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的变化。安史之乱后的诗人一家,逃亡到四川剑外,过着贫困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八年之久“安史之乱”的杜甫听到平息叛军之乱,收复失地的消息后特别激动,欣喜若狂的状态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通过诗句中的“愁“喜欲狂”等词语的分析理解,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急剧变化,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感慨万千,领悟作者渴望国家统一,过上平静安稳生活的情感表达。
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分析理解,可以领悟诗人的情感世界,可以品味诗人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更能激发与诗人情感的共鸣。穿越历史时空隧道,深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情感,面对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在心灵上与诗人同台共舞,这些都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品味作品,才能获得真实的、激荡人心的,深刻的情感感受。
三、击荡联想的钟声,展翅想象,共情诗词中的喜怒哀乐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浓缩,伟大的诗人总能用超越文字的精彩,把生活中的各种美描述的更加绚丽多彩,如何把诗歌中精彩,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幻化成更加直观的,形象的视觉美,这就要求学生们放飞想象,展开联想的翅膀,穿越时空去追寻美。生活中的美来自每个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美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诗歌中诗人的喜怒哀乐需要学生,读者去体会,品味,理解,领悟,用心灵去和诗人一起共情,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生活!
学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时,理解诗中的“愁眠”这个“愁”字时,老师通过敲击钟声,让学生在钟声中感悟诗人落第之后的失落与彷徨,让学生联想体会自己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情,为之发愁,彷徨的滋味与感受。内心情感的激荡足以激起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的钟声。那种深藏于诗人内心的“愁”和读者自己感悟体会到的喜怒哀乐情感足以荡起共鸣者内心产生情感的涟漪。
共情诗歌中的情感,最易打动学生和读者心灵,是诗人在诗歌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和表达。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代入到诗歌的情感中,这样的情感共振是最易走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多少喜怒哀乐,尽在诗歌学习中。品味其特点,激起联想的钟声,放飞想象,与诗人一起情感共鸣,感悟诗歌其内在的情韵。
四、用演绎的方法阐释对共情的理解,升华情感的共鸣
古代诗歌表达的意境一般都很深远,同时又用言简意赅的词语表达诗人心情。在学习中如果能把诗歌用动作或表演表达出来,那就需要对诗歌中情感有非常细腻的体会和理解,学生需要去细细琢磨表达的动作和方式,通过对诗歌的演绎可以让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深入骨髓的情感体念。例如学习《稚子弄并冰》这首诗歌时,让学生通过用冰块制作银钲,学生们是开心喜悦的,敲击冰块发出清脆的声音时大家的心情非常的兴奋和愉快,然而当大力敲击时冰块变成碎片后,学生们发出“啊”的惊叫声时,每个参与者的情感都留下记忆深刻的回忆。这种演绎方式就是与诗歌作者产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对诗歌情感的升华。小学阶段很多表现童年生活的诗歌都能用演绎的方式来理解学习,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深处的那种童趣与情感。
五、归纳总结,融会贯通,方法迁移,情感印象更深刻
学会理解诗歌中不同情感的方法和技巧后,如何让学生融会贯通并把这种方法和技能迁移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类别进行归纳并总结。
诗歌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形式,内容,体裁,方法等形成不同的门派和类别:例如:豪放派,婉约派、山水田园派、边塞派等,同一类别诗歌情感的表达都有相同之处和共同的结构特点,这就给学生提供可以归纳总结的可能。通过同一类型诗歌情感的理解和领悟并学会迁移,可以让学生更加高效的感悟并体会到情感共鸣。如:李白与苏东坡的豪迈都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而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李煜,晏殊等都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情感表达,感情是含蓄和委婉的。学生掌握相同类型诗歌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方式迁移到同类型的诗歌学习中,做到情感的理解和迁移,这样的方式和技巧能够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更轻松,有趣,情感印象更深刻!
与诗人共情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对诗歌学习充满兴趣和激情,教师指导学习时可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悟,畅游诗歌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 最美母语工作室.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50首[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
[3] 陈瑜.论“知人论世”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8年3期 .
[4] 叶嘉莹. 我的诗词道路• 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