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滕州市,277599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农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高质量农学人才的关键。国以农为本,农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其发展需要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新时代农业发展方向,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农业人才刻不容缓。农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农学专业是设置最早、办学积淀最为厚实的主体专业,作为传统优势专业的农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有科研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目前,农学是发展最为完整的农业科学领域,是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专业。由此可见,开展农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工作十分必要。
关键词:课程思政;农学;专业课;原则;基本思路
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的育人成果和质量,探索农学类专业课课程和思政工作融合发展,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1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
(1)保持知识体系,完善教学逻辑。每门专业课通常都已经具有较为完善和成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农学类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改变原有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性。必须明确,专业课教学的核心仍然是传授专业知识、解答专业问题。思政内容是专业课知识点与世界现实结合后的实践、升华和提炼,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讲解完专业课知识点之后,要把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教师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巧妙设计融入相关思政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能因为要引入思政内容,而将原有的知识体系随意删减、打乱。(2)打造思政特色,凝练思政主线。一方面,专业课程往往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在思想政治建设课程和“思想政治接触”课程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例如,在耕作过程中作物布局的教学内容需要解释中国不同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不同的耕作文化。耕作制度的设计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自然会引出热爱祖国大江大河、传承文化的思想政治内容。它还将引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系统观思维”的价值塑造内容。在作物育种教学内容中,可以介绍作物育种工作的重要性,将国家“打赢种业翻身新战”的战略部署与专业知识和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农业问题。可以看出,农业类课程既能表现出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共性,又能挖掘出具有鲜明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简洁地跟进,构建各专业思想政治特色课程。另一方面,各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都有较为清晰的逻辑主线。在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这条逻辑主线,以凝聚农业专业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主线。在农业贸易研究中,与“中美贸易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时事或重要讨论可以作为本课程的思想政治主线。主线清晰的思想政治接触设计,既能突出专业和课程特点,又能将知识体系紧密联系,不断加强学生对一个关键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它是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方向标准。
2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2.1理论课堂深挖思政教育元素,实践课堂巩固思政教育成果
高校专业课不同于思政课,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问题,健全学生的政治方向、立场问题,使用显性教育的方法;而专业课在于帮助学生确立本专业兴趣、专业认同感、科学思维、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用隐性教育的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要求。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与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多维度地增加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了解国情民情,增长智慧才干,锤炼意志品质。理论课堂深挖思政教育元素,课程思政素材和元素都是从专业知识体系中挖掘而来的,与专业知识的讲解高度吻合,实践课堂巩固思政教育成果,学生易于接受。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应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发掘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各环节;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体系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使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育人目标。农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路径,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协调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深入发掘各门课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各种素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农学课程体系,抓出成效,有所作为。
2.2挖掘思政触点,形成协同效应
思政教育不仅是对于党和国家思想政治理论、大政方针的介绍,了解我国大好河山、生态特征,理清我国农业自古以来的发展脉络,培养热爱农村、懂得农业、关怀农民的思想,都是农学类专业课思政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因此,任课教师在凝练课程思政主线的同时,也不能自我局限,窄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涵。在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主动从理论思考、政策分析、学科建设、精神传承和国际比较等不同方面开展教学设计。
2.3引过网格化管理模式,营造有序化的思政工作环境
高校学生众多,为了营造有序化的思政工作环境,需要利用学生辅导员等人员对党建和思政工作进行网格化的管理,提高工作的执行效率。辅导员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多,实行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实时向学生传达党的知识,同时快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能在网格范围内开展小规模的党建活动,有利于后期党员的发展与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当然思政教师、党务工作者可与网格结对子,与辅导员一起营造有序化的思政工作环境。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关键。 人才培养的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是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核心,期待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的成长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覆盖,尤其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有效推进农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以提高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兵.课程思政视阈下法理学古体“法”字教学方案改革探索[J].汉字文化,2020(24):103-104,130.
[2]邱小燕.课程思政融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6):142-143.
[3]李平.“大学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10):137-140.
[4]葛晓昱.“课程思政”与高校日语课堂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