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水土保持管理研究

/ 2

南水北调工程水土保持管理研究

杜延景

乳山市行政审批现场勘验中心     264500

摘   要:南水北调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构成“四横三纵”的水域格局,形成南北水资源互济,充分地调动、利用了我国的水资源,解决北方生活、生产的缺水问题,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但南水北调工程的庞大复杂也造成了输水过程中水土保持管理难度增加。因此,将高效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工作重点,才能够提高输水效率,达到水资源互补的效果。   

关键词:南水北调  水土保持  管理研究   

线路上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水资源输送的质量,因此水土保持管理成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关注点。本文粗浅分析了水土流失的三点原因,最后提出了三点水土保持管理优化方法。

1  南水北调工程水土保持管理概述   

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正式在我国开展,主要目的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分为东、中、西三线。东线起点在江苏扬州三江口,将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其平行河道一路向北输送,途经黄河并且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输水到烟台、威海等地;中线起源于湖北丹江口,途经河南、河北等地,最终输水到北京。西线(还未开工建设)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地修建大坝将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进而解决黄河中上游会让渭河关中平原等地区的缺水问题。由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共同构成“四横三纵”的水域格局,达到多起点、长距离输送水资源的目的,进而形成南北资源共用。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综合农、林、牧、水利等行业进行修梯田、造林种草、修建塘坝等多种生产活动,更好地保护、改良和合理运用水资源。   

南水北调工程因其线路跨度之大,建设年限之久给调水线路上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那么,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调水线路上的各方应当充分考虑所在地的地势特点,上下游之间打好配合,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水资源输送链条,进而达到高效送水的目的。   

2  南水北调工程水土流失原因   

2.1 线路建设场地本身的水土流失问题   

即所谓的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南水北调工程跨越多個省市,线路经过多种地形地貌的城市,而不同的自然环境给南水北调工程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例如陕西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占据了大量的份额:丹江口水库控制总面积的65.9%由秦岭以南的陕南所拥有,而且陕西境内丹江和汉江的年平均入库水量占丹江年平均入水库量的70%。但陕西多山脉且山高坡陡,在降雨密集时节,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现象,进而影响输送的水源质量。   

2.2 临时用地归还后的潜在水土流失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通过修建大坝、河道等蓄水、输水,项目建设时间、位置等比较集中。一般由项目承建方中标后在某个固定区域进行建设,且完工之后由相关部门进行项目验收。验收完毕之后,项目承建方对项目不再担有责任或是承担有限责任,而后续管理方并未参与修建过程,对于修建过程当中的某些具体水土保持管理措施没有深层次地了解掌握,从而造成临时用地归还后,管理方不能发现临时用地的水土流失潜存风险。例如:当在多山地区修建河道的时候,对山峰进行围困式修建以期减少山体滑坡现象,但当项目交工之后就可能因为遭遇连阴雨等各种自然现象造成的水土流失等情况发生。   

2.3 多个建设方的工作侧重点差异   

南水北调工程跨越中国南北多个省市,工程分为多个具体的小项目,依据投标结果来分配给不同的建设单位。那么,不同的建设单位根据修建地的地形地貌、河流状况等差异制定不同的修建方式。因此导致在输水建设的连接处,可能存在抗压力、容水量等的不同而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3  南水北调工程水土保持管理优化方法   

可见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活动都极容易导致输水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现象,不仅影响输送的水资源质量还损害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因此,参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各方当事人都应当明晰自身责任,从以下几方面来为防止水土流失做出贡献。

3.1 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工程区周边生态环境   

农、林、牧、水利等行业之间相互配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增加工程区周边的植被覆盖率。在平原地区增加工程区周边的梯田修缮来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在山区大力种树,尤其是在工程区周围,更是要密集种树以防山固土,在多石山地区,除了播撒树种外,还得定期对树苗的成活状况进行统计,还得对多石山峰进行围困式修筑;在牧区增加工程区周边牧区草木等植被的生长周期,即减少草木等的荒芜期,以保障任何时段内的水土保持。从而达到南水北调中工程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的相融合,改善线路上的生态环境状况,完成高效输水。   

3.2 理机构责任,加大监测力度   

细分水土保持管理的责任,依据修建流程完善水土保持管理责任机构,即建设事前事中事后对应的责任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引进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等,即项目承建方在投标成功后对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承担终身责任,或者将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从项目中彻底分离出去,再行招投标由其他人进行直接负责。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领导小组,即直接领导管理项目承建方的水土保持管理部门。进而加强责任部门对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工作效果。   

加大监测力度;即扩大工程区的监测范围,排除范围更广的水土流失的潜存风险;缩小监测的周期,尤其是增加多发地区在梅雨时节监测的频率;扩展监测深度,即在每一次的监测过程中要深入监测,例如对山区植被状况的监测,深入监测植被根部的下拉力等;完善监测技术,不断完善水土流失监测技术,将新科技等融入现有的监测技术。   

3.3 提高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管理技术   

提高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管理技术,即需要承建方和水土保持管理部门结合工程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制定适宜、全套的水土保持管理技术。严格缜密地依据施工流程实施修建,在施工前,引进当下先进的勘探技术对工程区及周这地区进行深入的勘探,以保证工程区的耐压性和稳固程度;建设时,选取稳定的砂石、水泥等原材料出发保证地基的稳固程度,采用自动化等技术进行修建避免因人工而出现的误差。提高技术还依赖于建设者的水平,因此为施工队伍引进自动化高科技设备,严格把控施工队伍的管理层质量,加强对施工队伍的技术培训,从而整体上提升建设技术,防止因建设误差而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   

除此之外,结合工程区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进行不同的设备修缮以获得水土流失问题预防的不同效果。例如在陕南地区,除了增加植被数量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发展特色,将山脉和河道等连接起来修建旅游景区,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   

总之,南水北调为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法,同时线路上的水土流失问题也引起了各个相关方的高度重视,建设相关方从改善工程区周边的生态建设、提高建设技术、加大水土保持监测力度等几个方面来减少调水线路的水土流失,增加南水北调的输送水资源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盼.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5):278-279.   

[2]陈巧云,袁华光,章龙飞,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论述[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1):237-238.